前端技术
HTML
CSS
Javascript
前端框架和UI库
VUE
ReactJS
AngularJS
JQuery
NodeJS
JSON
Element-UI
Bootstrap
Material UI
服务端和客户端
Java
Python
PHP
Golang
Scala
Kotlin
Groovy
Ruby
Lua
.net
c#
c++
后端WEB和工程框架
SpringBoot
SpringCloud
Struts2
MyBatis
Hibernate
Tornado
Beego
Go-Spring
Go Gin
Go Iris
Dubbo
HessianRPC
Maven
Gradle
数据库
MySQL
Oracle
Mongo
中间件与web容器
Redis
MemCache
Etcd
Cassandra
Kafka
RabbitMQ
RocketMQ
ActiveMQ
Nacos
Consul
Tomcat
Nginx
Netty
大数据技术
Hive
Impala
ClickHouse
DorisDB
Greenplum
PostgreSQL
HBase
Kylin
Hadoop
Apache Pig
ZooKeeper
SeaTunnel
Sqoop
Datax
Flink
Spark
Mahout
数据搜索与日志
ElasticSearch
Apache Lucene
Apache Solr
Kibana
Logstash
数据可视化与OLAP
Apache Atlas
Superset
Saiku
Tesseract
系统与容器
Linux
Shell
Docker
Kubernetes
[vue-router base属性配置与...]的搜索结果
这里是文章列表。热门标签的颜色随机变换,标签颜色没有特殊含义。
点击某个标签可搜索标签相关的文章。
点击某个标签可搜索标签相关的文章。
转载文章
...页面加载、元素定位、属性操作、JavaScript执行等功能,为Web自动化测试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WebDriver BiDi协议 , WebDriver BiDi (Bidirectional) 协议是Selenium 4版本引入的新特性,它使得浏览器与测试脚本之间的通信更加实时和双向。在该协议下,不仅测试脚本可以向浏览器发送指令以模拟用户操作,浏览器也能主动向测试脚本推送状态变化或事件信息,从而增强了自动化测试的响应性和灵活性。 Shadow DOM , Shadow DOM是现代Web组件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封装组件内部结构及样式,保证组件的独立性并减少全局命名空间污染。在Selenium中,强化对Shadow DOM的支持意味着能够更准确地定位和操作嵌入在Shadow DOM树中的元素,这对于针对采用Web组件技术构建的复杂应用进行自动化测试具有重要意义。 持续集成(CI/CD) , 持续集成(Continuous Integration, CI)是一种软件开发实践,强调开发人员频繁地将代码更改合并到共享主分支,并通过自动化的构建和测试确保这些更改能够顺利集成。持续部署(Continuous Deployment, CD)则是指在完成测试后,自动将软件新版本部署到生产环境。文中提到的Jenkins、Travis CI等工具可与Selenium结合,在持续集成流程中执行自动化测试,确保每一次代码变更后的快速反馈与质量保障。 视觉回归测试 , 视觉回归测试是一种自动化测试方法,旨在检测Web界面在不同条件下的视觉效果是否符合预期。在文中提及的Applitools Eyes、PerceptualDiff等工具,它们能配合Selenium捕获页面截图,并通过算法比较前后两次截图的差异,以此判断UI界面是否有异常变化。这种测试方式对于维护跨平台、响应式设计的网站界面一致性极其重要。
2023-12-03 12:51:11
46
转载
转载文章
...握的重要内容,尤其是Vue、React,已经是公司开发企业项目的首选框架。 学会这个部分,你就是一名高级Web前端工程师了,可以胜任公司的C端和B端的所有项目,薪资待遇能达到14K-18K。那这些框架都需要学习掌握什么呢? Vue框架,需要掌握Vue3和它的生态技术。掌握了Vue3的选项式API,Vue2的项目也信手拈来。Vue3生态的每个技术都包含了很多内容,都需要你掌握它并熟练应用。像Vue3的组合式API、Vite2+SFC、VueRouter4、Vuex4、Pinia2、TypeScript基础、TS+Vue3,其他的技术栈。学会这些,你就可以基于这些技术开发Vue3的C端和B端项目了。 React框架,同样需要掌握React18和它的生态技术。每个生态也都包含很多内容,像Umi技术栈、其他技术栈。React技术备受大厂青睐,一般情况下,React岗位薪资也会比Vue高些。那除了这两个主要框架还需要什么呢? Angular框架,企业用的比较少些了,基本上都是老项目的维护了。 数据可视化,可以选学,如果项目里有这块需求,可以仔细研究一下。 第六阶段,混合应用开发技术。 所谓混合开发,就是将HTML5基于浏览器的应用,嵌入到基于Android和iOS手机APP里,或者嵌入到基于Node和Chromium的桌面APP里。因为兼具了WebApp和NativeApp的双重优点,混合应用开发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学会这个部分,就拥有了多端开发能力,能够胜任跨平台跨设备的架构工作。通过Vue和React基础加持,薪资待遇能达到19K-22K。 常见的混合开发如手机端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桌面端的Electron技术和PWA技术等。 第七步,原生应用开发技术。 所谓原生应用开发,就是应用前端的技术,脱离浏览器,进行原生的手机APP的开发。 掌握这部分内容,可以达到大前端高级开发工程师水平,可以主导移动端多元产品项目实现,能够跨平台开发提出可建设性解决方案。薪资待遇能达到 23K-30K。 比如,Facebook的基于React技术的ReactNative原生APP的开发,谷歌的基于Dart技术的Flutter原生APP的开发,以及华为的基于JS技术的HarmonyOS鸿蒙原生APP的开发。 第八步,大前端架构。 这是本学习路线图最后一个步骤了,同时也到达了一个至高点。 掌握这个部分,即可拥有大前端架构师水平,主要进行前端项目架构和项目把控。能够解决网站出现的突发状况,能够改进网站性能到极致。拥有大型网站、大量高并发访问量等开发经验。这个岗位的薪资能达到30K以上的水平。 前端架构师,包含很多内容,要求有广度也要有深度,这里给出了重要的五部分内容,包括开发工具及服务器技术、前端性能、微前端架构、低代码与组件库开发以及前端安全技术。 小白起点的前端路线图,我们都走了一遍,你可能会问,这些知识我们我该如何学习呢?你可以靠查文档、看视频,也可以找个师父带你。上面给大家推荐的视频都是核心的技术点视频以及项目练手视频,更多更细节的技术点请大家关注IT千锋教育搜索你需要的课程。 本篇文章为转载内容。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longz_org_cn/article/details/127673811。 该文由互联网用户投稿提供,文中观点代表作者本人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的立场。 作为信息平台,本站仅提供文章转载服务,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也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责任。 如发现本文存在侵权、违法、违规或事实不符的情况,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并删除相应内容。
2023-03-07 21:33:13
270
转载
Go Gin
...它?” 其实啊,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工具来解决——Gin 的 Group 功能。 简单来说,Group 就是一个用来分组路由的功能,它能让你把相关的路由放在一起,让代码看起来更清晰,维护起来也更方便。这就跟咱们整理衣柜时,把夏天的衣服和冬天的衣服分开放一个道理,这样脑子一下子就有谱了。 不过呢,很多人可能觉得 Group 功能没啥特别的,其实不然。它不仅能帮你理清思路,还能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它是怎么工作的吧! --- 2. 初识Group 基础用法 首先,咱们得知道 Group 是啥。简单来说啊,这 Group 就像是给路由套了个“外衣”,这么一来,咱们就能把那些长得像、用法类似的路由整到一块儿去了,是不是特方便?比如,所有跟用户相关的接口,我们就可以放在同一个组里。 示例1:创建一个简单的 Group go package main import ( "github.com/gin-gonic/gin" "net/http" ) func main() { r := gin.Default() // 创建一个用户组 userGroup := r.Group("/users") { // 用户注册接口 userGroup.POST("/register", func(c gin.Context) { c.JSON(http.StatusOK, gin.H{"message": "User registered successfully"}) }) // 用户登录接口 userGroup.POST("/login", func(c gin.Context) { c.JSON(http.StatusOK, gin.H{"message": "Login successful"}) }) } // 启动服务 r.Run(":8080") } 在这段代码里,我们先用 r.Group("/users") 创建了一个名为 /users 的路由组。然后在这个组里定义了两个接口:/register 和 /login。这样一来,所有与用户相关的接口都集中在一个地方,是不是感觉清爽多了? --- 3. 深入探讨 嵌套分组 当然啦,Group 不仅仅能用来分一级路由,还可以嵌套分组,这就像是在衣柜里再加几个小抽屉一样,分类更细致了。 示例2:嵌套分组 go package main import ( "github.com/gin-gonic/gin" "net/http" ) func main() { r := gin.Default() // 创建一个主路由组 mainGroup := r.Group("/api") { // 子路由组:用户相关 userGroup := mainGroup.Group("/users") { userGroup.GET("/", func(c gin.Context) { c.JSON(http.StatusOK, gin.H{"message": "List all users"}) }) // 获取单个用户信息 userGroup.GET("/:id", func(c gin.Context) { id := c.Param("id") c.JSON(http.StatusOK, gin.H{"message": "User info", "id": id}) }) } // 子路由组:订单相关 orderGroup := mainGroup.Group("/orders") { orderGroup.POST("/", func(c gin.Context) { c.JSON(http.StatusOK, gin.H{"message": "Order created successfully"}) }) orderGroup.GET("/", func(c gin.Context) { c.JSON(http.StatusOK, gin.H{"message": "List all orders"}) }) } } r.Run(":8080") }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首先创建了一个 /api 的主路由组,然后在这个主组下面分别创建了 /users 和 /orders 两个子路由组。这样的结构是不是更有条理了?尤其是当你项目变得复杂时,这种分层结构会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 4. 实战技巧 动态前缀与中间件 除了分组之外,Group 还支持动态前缀和中间件绑定。哈哈,这个功能超实用啊!就像是给一帮小伙伴设了个统一的“群规”,所有成员都自动遵守。不过呢,要是哪天你想让某个小组玩点不一样的,比如换个新名字前缀啥的,也能随时调整,特别方便! 示例3:动态前缀与中间件 go package main import ( "github.com/gin-gonic/gin" "net/http" ) func main() { r := gin.Default() // 设置全局中间件 r.Use(func(c gin.Context) { c.Set("auth", "token") c.Next() }) // 创建一个用户组,并绑定中间件 userGroup := r.Group("/v1/users", func(c gin.Context) { token := c.MustGet("auth").(string) if token != "admin" { c.AbortWithStatus(http.StatusUnauthorized) return } }) // 用户注册接口 userGroup.POST("/register", func(c gin.Context) { c.JSON(http.StatusOK, gin.H{"message": "User registered successfully"}) }) // 用户登录接口 userGroup.POST("/login", func(c gin.Context) { c.JSON(http.StatusOK, gin.H{"message": "Login successful"}) }) r.Run(":8080") }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为 /v1/users 组绑定了一个中间件,只有携带正确令牌的请求才能访问该组下的接口。这种方式特别适合处理权限控制问题,避免了重复编写相同逻辑的麻烦。 --- 5. 总结 拥抱清晰的代码 兄弟们,路由分组真的是一项非常实用的技术。它不仅能让我们的代码更加整洁,还能大大提升开发效率。试想一下,如果你接手一个没有任何分组的项目,面对成千上万行杂乱无章的代码,你会不会崩溃? 所以啊,从今天开始,不管你的项目多大,都要养成使用 Group 的好习惯。不管你是弄个小玩意儿,还是搞那种复杂得让人头大的微服务架构,只要分组分得好,就能省不少劲儿,效率蹭蹭往上涨!记住,代码不仅仅是给机器看的,更是给人看的。清晰的代码,就是对同行最大的尊重! 最后,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你们。如果你们还有什么疑问或者更好的实践方法,欢迎留言交流哦!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2025-04-10 16:19:55
43
青春印记
转载文章
...IONS] database [tables] 如果你不给定任何表,整个数据库将被导出。 通过执行mysqldump --help,你能得到你mysqldump的版本支持的选项表。 注意,如果你运行mysqldump没有--quick或--opt选项,mysqldump将在导出结果前装载整个结果集到内存中,如果你正在导出一个大的数据库,这将可能是一个问题。 mysqldump支持下列选项: --add-locks 在每个表导出之前增加LOCK TABLES并且之后UNLOCK TABLE。(为了使得更快地插入到MySQL)。 --add-drop-table 在每个create语句之前增加一个drop table。 --allow-keywords 允许创建是关键词的列名字。这由表名前缀于每个列名做到。 -c, --complete-insert 使用完整的insert语句(用列名字)。 -C, --compress 如果客户和服务器均支持压缩,压缩两者间所有的信息。 --delayed 用INSERT DELAYED命令插入行。 -e, --extended-insert 使用全新多行INSERT语法。(给出更紧缩并且更快的插入语句) -, --debug[=option_string] 跟踪程序的使用(为了调试)。 --help 显示一条帮助消息并且退出。 --fields-terminated-by=... --fields-enclosed-by=... --fields-optionally-enclosed-by=... --fields-escaped-by=... --fields-terminated-by=... 这些选择与-T选择一起使用,并且有相应的LOAD DATA INFILE子句相同的含义。 LOAD DATA INFILE语法。 -F, --flush-logs 在开始导出前,洗掉在MySQL服务器中的日志文件。 -f, --force, 即使我们在一个表导出期间得到一个SQL错误,继续。 -h, --host=.. 从命名的主机上的MySQL服务器导出数据。缺省主机是localhost。 -l, --lock-tables. 为开始导出锁定所有表。 -t, --no-create-info 不写入表创建信息(CREATE TABLE语句) -d, --no-data 不写入表的任何行信息。如果你只想得到一个表的结构的导出,这是很有用的! --opt 同--quick --add-drop-table --add-locks --extended-insert --lock-tables。 应该给你为读入一个MySQL服务器的尽可能最快的导出。 -pyour_pass, --password[=your_pass] 与服务器连接时使用的口令。如果你不指定“=your_pass”部分,mysqldump需要来自终端的口令。 -P port_num, --port=port_num 与一台主机连接时使用的TCP/IP端口号。(这用于连接到localhost以外的主机,因为它使用 Unix套接字。) -q, --quick 不缓冲查询,直接导出至stdout;使用mysql_use_result()做它。 -S /path/to/socket, --socket=/path/to/socket 与localhost连接时(它是缺省主机)使用的套接字文件。 -T, --tab=path-to-some-directory 对于每个给定的表,创建一个table_name.sql文件,它包含SQL CREATE 命令,和一个table_name.txt文件,它包含数据。 注意:这只有在mysqldump运行在mysqld守护进程运行的同一台机器上的时候才工作。.txt文件的格式根据--fields-xxx和--lines--xxx选项来定。 -u user_name, --user=user_name 与服务器连接时,MySQL使用的用户名。缺省值是你的Unix登录名。 -O var=option, --set-variable var=option设置一个变量的值。可能的变量被列在下面。 -v, --verbose 冗长模式。打印出程序所做的更多的信息。 -V, --version 打印版本信息并且退出。 -w, --where=@where-condition@ 只导出被选择了的记录;注意引号是强制的! "--where=user=@jimf@" "-wuserid>1" "-wuserid<1" 最常见的mysqldump使用可能制作整个数据库的一个备份: mysqldump --opt database > backup-file.sql 但是它对用来自于一个数据库的信息充实另外一个MySQL数据库也是有用的: mysqldump --opt database | mysql --host=remote-host -C database 由于mysqldump导出的是完整的SQL语句,所以用mysql客户程序很容易就能把数据导入了: shell> mysqladmin create target_db_name shell> mysql target_db_name < backup-file.sql 就是 shell> mysql 库名 < 文件名 相关标签:工具 本文原创发布php中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感谢您的尊重! 本篇文章为转载内容。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weixin_28851659/article/details/114329359。 该文由互联网用户投稿提供,文中观点代表作者本人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的立场。 作为信息平台,本站仅提供文章转载服务,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也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责任。 如发现本文存在侵权、违法、违规或事实不符的情况,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并删除相应内容。
2023-02-01 23:51:06
266
转载
转载文章
...----- 以下是未解决的问题 1.修改路径的问题(已解决),我猜想是通过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左边的树视图(SysTreeView32)来操作选择路径,二是通过在地址栏直接输入路径地址。其中第一种方法在网上没有查找到操作的方法,然后尝试第二种方法,找到路径地址输入框然后输入路径: 未点击地址栏时路径的窗口句柄是上图这样的 点击地址栏之后路径窗口句柄变成下图这样 a1 = win32gui.FindWindowEx(hwnd,None,"WorkerW",None) a2 = win32gui.FindWindowEx(a1,None,"ReBarWindow32",None) a3 = win32gui.FindWindowEx(a2,None,"Address Band Root",None) a4 = win32gui.FindWindowEx(a3,None,"msctls_progress32",None) a5 = win32gui.FindWindowEx(a4,None,"Breadcrumb Parent",None) hwnd_filepath1 = win32gui.FindWindowEx(a5,None,"ToolbarWindow32",None) print "-----hwnd_filepath1------",hwnd_filepath1 先找到到上图路径栏句柄(查找成功),然后按回车,使地址栏变成可输入状态 win32gui.PostMessage(hwnd_filepath1, win32con.WM_LBUTTONDOWN, win32con.MK_LBUTTON, 0) win32gui.PostMessage(hwnd_filepath1, win32con.WM_LBUTTONUP, win32con.MK_LBUTTON, 0) 在通过路径查找 a11 = win32gui.FindWindowEx(hwnd,None,"WorkerW",None) a21 = win32gui.FindWindowEx(a11,None,"ReBarWindow32",None) a31 = win32gui.FindWindowEx(a21,None,"Address Band Root",None) a41 = win32gui.FindWindowEx(a31,None,"msctls_progress32",None) a6 = win32gui.FindWindowEx(a41,None,"ComboBoxEx32",None) a7 = win32gui.FindWindowEx(a6,None,"ComboBox",None) hwnd_filepath = win32gui.FindWindowEx(a7,None,"Edit",None) print "-----hwnd_filepath------",hwnd_filepath 到这一步查找句柄返回值变成0,就是没查找到路径编辑框,没有找到原因,代码运行下来路径那里只是能看到的效果点击了一下,但是不会变成输入框状态,但是把鼠标移上去会变成输入的状态 这样是可输入的状态 然后win32gui.SendMessage(hwnd_filepath, win32con.WM_SETTEXT, Non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这样地址就输入不进去,原因不明 视图数操作的方法没有找到 2.取消按钮的点击无效(已解决) 保存按钮 取消按钮 保存和取消的类名都是“Button”,所以通过保存按钮查找到下一个Button就是取消 hwnd_cancle = win32gui.FindWindowEx(hwnd,hwnd_save,"Button",None) print "------hwnd_cancle---",hwnd_cancle 取消句柄获取到了,通过下面的方法打印出来的父句柄和保存按钮是一样的都是另存为这个弹出框 print win32gui.GetParent(hwnd_cancle) 下面两行代码也获取到了取消的类名和标题打印出来的是‘Button’和‘取消’ print win32gui.GetClassName(hwnd_cancle) print win32gui.GetWindowText(hwnd_cancle).decode('gbk').encode('utf-8') 以下两行代码点击取消按钮的时候,弹出框不关闭,然后发现点击的是保存按钮,原因不明 win32gui.PostMessage(hwnd_cancle, win32con.WM_KEYDOWN, win32con.VK_RETURN, 0) win32gui.PostMessage(hwnd_cancle, win32con.WM_KEYUP, win32con.VK_RETURN, 0) 以上是完成的两点和处理失败的两点,做出来是个半成品,win32gui这方面的知识对我来说有点难,在python中安装的pywin32自带了一个API,里面的描述方法很简单,不够详细,很多看不太懂,以后还需要再花时间慢慢研究 -------------------------------------------------------------------------------------------- 问题1的解决方法: 修改成指定路径 win_1 = win32gui.FindWindowEx(hwnd, None,"WorkerW",None) win_2 = win32gui.FindWindowEx(win_1, None,"ReBarWindow32",None) win_3 = win32gui.FindWindowEx(win_2, None,"Address Band Root",None) win_4 = win32gui.FindWindowEx(win_3, None,"msctls_progress32",None) left, top, right, bottom = win32gui.GetWindowRect(win_4) win32api.SetCursorPos([left,top]) win32api.mouse_event(win32con.MOUSEEVENTF_LEFTUP | win32con.MOUSEEVENTF_LEFTDOWN, 0, 0, 0, 0) 将路径复制到剪切板 win32clipboard.OpenClipboard() win32clipboard.EmptyClipboard() win32clipboard.SetClipboardText(filePath) win32clipboard.CloseClipboard() 按下ctrl+v win32api.keybd_event(0x11, 0, 0, 0) win32api.keybd_event(0x56, 0, 0, 0) win32api.keybd_event(0x56, 0, win32con.KEYEVENTF_KEYUP, 0) win32api.keybd_event(0x11, 0, win32con.KEYEVENTF_KEYUP, 0) 按回车进入该路径 win32api.keybd_event(0x0D,0,0,0) 问题2取消按钮点击的问题已经解决: 点击取消按钮,用鼠标点击点击取消按钮,上面使用键盘按键不行,原因不明 hwnd_cancel = win32gui.FindWindowEx(hwnd,hwnd_save,"Button",None) left, top, right, bottom = win32gui.GetWindowRect(hwnd_cancel)该方法接收值必须为4个 win32api.SetCursorPos([left+35,top+13]) win32api.mouse_event(win32con.MOUSEEVENTF_LEFTUP | win32con.MOUSEEVENTF_LEFTDOWN, 0, 0, 0, 0) win32gui.GetWindowRect方法描述:Returns the rectangle for a window in screen coordinates。应该返回该句柄控件的四个顶点坐标吧 win32api.SetCursorPos方法描述:The SetCursorPos function moves the cursor to the specified screen coordinates.将光标移动到指定的屏幕坐标。 ----------------------------------------------------------------------------------------------- 查找另存为弹出框下的所有子句柄: hwndChildList = [] win32gui.EnumChildWindows(hwnd, lambda hwnd1, param: param.append(hwnd1), hwndChildList) for a in hwndChildList: print win32gui.GetParent(a) print win32gui.GetClassName(a) print win32gui.GetWindowText(a).decode('gbk').encode('utf-8') print "-----hwnd_save------",a 另外,经同事推荐ViewWizard工具比spy++更轻便快捷,查看父句柄也比之更方便 按键控制查询:http://www.mamicode.com/info-detail-1319197.html 本篇文章为转载内容。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weixin_39814378/article/details/110329291。 该文由互联网用户投稿提供,文中观点代表作者本人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的立场。 作为信息平台,本站仅提供文章转载服务,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也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责任。 如发现本文存在侵权、违法、违规或事实不符的情况,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并删除相应内容。
2023-12-17 22:46:11
254
转载
Golang
..."内存不够用了"这种问题(就是那个ErrOutOfMemoryError)的时候,也难免会感到一阵头大,心里头那股挫败感蹭蹭往上涨。这事儿就像个不讲理的怪兽,你明明代码写得挺顺溜,却偏偏在这儿卡壳了,真是让人又急又恼。嘿,兄弟!这篇文章就是想带你一起深挖这个问题的奥秘,不光是告诉你怎么解决,还会给你分享一些超级实用的小秘诀和实战经验。就像老朋友在你耳边悄悄告诉你那些能让你事半功倍的小窍门,让你在面对挑战时更有底气! 二、深入浅出 理解Golang中的内存管理机制 在Golang中,内存管理是一个自动且复杂的系统。它通过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 GC)机制来释放不再使用的内存,从而避免了传统的手动内存管理带来的种种问题。嘿,你知道吗?这个系统啊,虽然挺厉害的,但是也不是无敌的!特别是当我们用它来处理超多数据或者同时进行好多操作的时候,如果程序设计不当,就可能会遇到内存不够的问题。就像是你家的冰箱,容量有限,放太多东西就会爆满一样。所以,咱们在使用的时候可得小心点,别让程序“吃”掉所有内存! 三、案例分析 内存泄漏的陷阱 示例代码1: go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main() { var largeArray [1000000]int // 创建一个大数组 for i := 0; i < 1000000; i++ { largeArray[i] = i i // 每个元素都是i的平方 } fmt.Println("Memory usage:", memoryUsage()) // 打印内存使用情况 } // 计算当前进程的内存使用量 func memoryUsage() int64 { // 实际的内存计算函数,这里简化为返回固定值 return 1024 1024 10 // 单位为字节 } 这段代码看似简单,却隐藏着内存泄漏的陷阱。哎呀,你瞧这大数组largeArray在循环里头转悠,占了满满一屋子的空间呢!可别小看了这事儿,要是循环一结束,咱们不赶紧把用过的资源还回去,那这些宝贵的空间就白白浪费了,慢慢地,咱们手里的内存就像水龙头的水一样,越用越少,到最后可能连最基本的运行都成问题啦!所以啊,记得干完活儿就收工,别让资源闲置! 四、应对策略 识别并解决内存问题 策略1:合理使用内存池(Memory Pool) 内存池是一种预先分配并管理内存块的方法,可以减少频繁的内存分配和释放带来的性能损耗。在Golang中,可以通过sync.Pool来实现内存池的功能。 go package main import ( "sync" ) var pool = sync.Pool{ New: func() interface{} { return make([]int, 1000) }, } func main() { for i := 0; i < 1000; i++ { data := pool.Get().([]int) // 从内存池获取数据 defer pool.Put(data) // 使用完毕后归还到内存池 // 对数据进行操作... } } 策略2:优化数据结构和算法 在处理大量数据时,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对于降低内存消耗至关重要。例如,使用链表而非数组,可以避免一次性分配大量内存。 策略3:使用Go的内置工具检查内存使用情况 利用pprof工具可以深入了解程序的内存使用情况,帮助定位内存泄漏点。 sh go tool pprof ./your_binary 五、实战演练 构建一个安全的并发处理程序 在并发场景下,内存管理变得更加复杂。错误的并发控制策略可能导致死锁或内存泄露。 示例代码2: go package main import ( "sync" "time" ) var wg sync.WaitGroup var mutex sync.Mutex func worker(id int) { defer wg.Done() time.Sleep(5 time.Second) mutex.Lock() defer mutex.Unlock() fmt.Printf("Worker %d finished\n", id) } func main() { for i := 0; i < 10; i++ { wg.Add(1) go worker(i) } wg.Wait() } 通过合理使用sync.WaitGroup和sync.Mutex,我们可以确保所有工作线程安全地执行,并最终正确地关闭所有资源。 六、结语 从错误中学习,不断进步 面对“内存不足错误”,关键在于理解其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简单的错误提示。通过实践、分析和优化,我们不仅能解决眼前的问题,还能提升代码质量和效率。记住,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机会,让我们带着对技术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不断前进吧! --- 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帮助开发者理解和解决Golang中的内存管理问题。嘿,无论你是编程界的菜鸟还是老司机,记得,内存管理这事儿,可得放在心上!就像开车得注意油表一样,编程时管理好内存,能让你的程序跑得又快又好,不卡顿,不崩盘。别怕,多练练手,多看看教程,慢慢你就成了那个内存管理的小能手。记住,学无止境,技术提升也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你的编程技能肯定能上一个大台阶!
2024-08-14 16:30:03
116
青春印记
SeaTunnel
...质量变差了咋整?这些问题得赶紧察觉并处理掉,不然可能会影响到咱们的决策,严重的话还可能捅娄子呢。 所以,建立一个可靠的监控系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监控,我们可以随时掌握数据传输的情况,确保数据既安全又完整,一旦出现任何异常,也能迅速反应过来,保证业务平稳运行。 3. SeaTunnel监控的基本原理 SeaTunnel的监控机制主要依赖于其内置的任务管理和状态报告功能。每回有个新任务开跑,SeaTunnel就会记下它的状态,然后立马通知监控系统。监控系统就像是个细心的小管家,它会接收这些状态报告,然后仔细分析一下,看看数据传输是不是一切正常。 具体来说,SeaTunnel的任务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待启动(PENDING):任务已经创建,但尚未开始执行。 - 正在运行(RUNNING):任务正在进行数据传输。 - 已完成(FINISHED):任务执行完成,数据传输成功。 - 失败(FAILED):任务执行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导致传输失败。 这些状态信息会被实时记录下来,并可以通过API或者日志的方式进行查询和分析。 4. 实现自动化监控的具体步骤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如何在SeaTunnel中实现自动化监控。我们将分步介绍,从配置到实际操作,一步步来。 4.1 配置监控插件 首先,我们需要安装和配置一个监控插件。目前,SeaTunnel支持多种监控插件,如Prometheus、Grafana等。这里我们以Prometheus为例,因为它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收集和可视化功能。 yaml sea_tunnel_conf.yaml plugins: - name: prometheus config: endpoint: "http://localhost:9090" 在这个配置文件中,我们指定了监控插件为Prometheus,并设置了Prometheus服务器的地址。当然,你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这些配置。 4.2 编写监控脚本 接下来,我们需要编写一个简单的脚本来定期检查SeaTunnel任务的状态,并将异常情况上报给Prometheus。 python import requests import time def check_status(): response = requests.get("http://localhost:9090/api/v1/query?query=seatail_monitor_task_status") data = response.json() for task in data['data']['result']: if task['value'][1] == 'FAILED': print(f"Task {task['metric']['job']} has failed!") while True: check_status() time.sleep(60) 每隔一分钟检查一次 这个Python脚本每隔一分钟就会检查一次所有SeaTunnel任务的状态。如果某个任务的状态为“FAILED”,则会打印出错误信息。你可以根据需要修改这个脚本,例如添加邮件通知功能。 4.3 集成监控插件 为了让监控插件与SeaTunnel无缝集成,我们需要在SeaTunnel的任务配置文件中添加相应的监控配置。例如: yaml tasks: - name: data_migration type: jdbc config: source: url: "jdbc:mysql://source_host/source_db" username: "username" password: "password" table: "source_table" sink: url: "jdbc:mysql://sink_host/sink_db" username: "username" password: "password" table: "sink_table" monitoring: plugin: prometheus config: endpoint: "http://localhost:9090" 在这里,我们为data_migration任务启用了Prometheus监控插件,并指定了Prometheus服务器的地址。 4.4 验证和测试 最后一步,就是验证整个监控系统的有效性。你可以试试手动搞点状况,比如说断开数据库连接,然后看看监控脚本能不能抓到这些异常,并且顺利汇报给Prometheus。 此外,你还可以利用Prometheus提供的图形界面,查看各个任务的状态变化趋势,以及历史数据。这对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优化非常有帮助。 5. 总结与展望 通过上述步骤,我们成功地在SeaTunnel中实现了数据的自动化监控。这样做不仅让数据传输变得更稳当,还让我们能更轻松地搞定海量数据。 当然,自动化监控只是一个起点。随着业务越来越忙,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咱们得不停地琢磨新招儿。比如说,可以用机器学习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问题,或者搞些更牛的警报系统,让咱们反应更快点儿。但无论如何,有了SeaTunnel作为坚实的基础,相信我们可以走得更远。 这就是今天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得灵感,创造出更多有趣且实用的应用场景。如果你有任何想法或建议,欢迎随时分享交流!
2024-12-11 16:12:53
118
月影清风
Saiku
...们要聊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Saiku的系统恢复计划不够完善。嘿,如果你手头正玩儿着Saiku这款超棒的OLAP工具,或者你对数据仓库和数据分析挺感兴趣的,那你可得看看这篇文章,说不定能帮到你! 首先,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什么是Saiku。Saiku是一款开源的BI工具,它能够帮助用户通过直观的界面与OLAP数据源进行交互,从而实现数据的探索和分析。然而,就像任何软件一样,Saiku也有其脆弱的一面。特别是当涉及到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时,如果准备不足,那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2. 系统恢复的重要性 想象一下,你的数据库突然崩溃了,所有的分析工作都停止了,这时候你会怎么办?是的,你需要一个可靠的系统恢复计划。这个计划应该包括但不限于定期备份、故障转移策略以及详细的恢复步骤。不过呢,很多人用Saiku的时候,都不太重视系统的恢复,结果就给自己惹了不少麻烦。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一名数据分析师,每天都会使用Saiku来分析销售数据。有一天,由于服务器硬盘损坏,所有的数据都丢失了。要是没提前准备好恢复的招数,那你可就得从头再来,重建整个数据库了。而且这事儿可不小,你得花大把时间去重新找齐所有的原始数据。这样的经历,相信谁都不想再经历第二次。 3. 实践中的问题 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些实际遇到的问题。在用Saiku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小伙伴都没有定期备份的好习惯,就算备份了,也不知道怎么用这些备份来快速恢复数据。另外,大家对故障转移这部分聊得不多,也就是说,如果主服务器挂了,整个系统可能就会直接瘫痪了。 这里我有一个小建议:为什么不试试编写一个脚本,让它自动执行备份任务呢?这样不仅能够节省时间,还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比如说,你可以在Linux下用crontab设置定时任务,让它自动跑一个简单的bash脚本。这个脚本的作用就是调用MySQL的dump命令,生成数据库的备份文件。这样就不用担心忘记备份了,挺方便的。 bash 编辑crontab crontab -e 添加如下行,每周日凌晨两点执行一次备份 0 2 0 /usr/bin/mysqldump -u username -p'password' database_name > /path/to/backup/db_backup_$(date +\%Y\%m\%d).sql 4. 恢复策略的设计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为什么需要一个好的恢复计划,接下来谈谈如何设计这样一个计划。首先,你需要明确哪些数据是最关键的。然后,根据这些数据的重要程度制定相应的恢复策略。比如说,如果你每天都在更新的数据,那就得时不时地备份一下,甚至可以每一小时就来一次。但如果是那种好几天都不动弹的数据,那就可以放宽心,不用那么频繁地备份了。 另外,别忘了测试你的恢复计划!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恢复流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你可以定期模拟一些常见故障场景,看看你的系统是否能够顺利恢复到正常状态。 5. 代码示例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下面我会给出几个具体的代码示例,展示如何使用Saiku API来进行数据恢复操作。 示例1:连接到Saiku服务器 java import org.saiku.service.datasource.IDatasourceService; import org.saiku.service.datasource.MondrianDatasource; public class SaikuConnection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假设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名为"myDataSource"的数据源实例 MondrianDatasource myDataSource = new MondrianDatasource(); myDataSource.setName("myDataSource"); // 使用datasource服务保存数据源配置 IDatasourceService datasourceService = ...; // 获取datasource服务实例 datasourceService.save(myDataSource); } } 示例2:从备份文件中恢复数据 这里假设你已经有一个包含所有必要信息的备份文件,比如SQL脚本。 java import java.io.BufferedReader; import java.io.FileReader; import java.sql.Connection; import java.sql.DriverManager; import java.sql.Statement; public class RestoreFromBackup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ry (Connection conn = 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jdbc:mysql://localhost:3306/mydb", "username", "password")) { Statement stmt = conn.createStatement(); // 读取备份文件内容并执行 BufferedReader reader = new BufferedReader(new FileReader("/path/to/backup/file.sql")); String line; StringBuilder sql = new StringBuilder(); while ((line = reader.readLine()) != null) { sql.append(line); if (line.trim().endsWith(";")) { stmt.execute(sql.toString()); sql.setLength(0); // 清空StringBuilder } } reader.close();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6. 结语 好了,到这里我们的讨论就告一段落了。希望今天聊的这些能让大家更看重系统恢复计划,也赶紧动手做点啥来提高自己的数据安全,毕竟防患于未然嘛。记住,预防总是胜于治疗,提前做好准备总比事后补救要好得多! 最后,如果你有任何想法或建议,欢迎随时与我交流。数据分析的世界充满了无限可能,让我们一起探索吧! --- 以上就是本次关于“Saiku的系统恢复计划不充分”的全部内容。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你有所帮助,也欢迎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2024-11-18 15:31:47
37
寂静森林
HessianRPC
...体验差 1. 问题背景与情绪共鸣 作为一个程序员,我深知服务降级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人多的时候,比如大家都在抢红包或者同时点开一个热门页面,要是咱们的服务降级方案没做好,那用户就可能觉得操作特别卡,或者某些功能突然用不了了,搞不好还会直接把App给关了走人。哎呀妈呀,这体验真的太折磨人了!我最近在捣鼓 HessianRPC 框架的时候,就被这个破问题给整懵圈了。 记得有一次我们的系统突然遭遇了流量高峰,结果服务器直接崩了,用户反馈说页面加载特别慢,有的功能根本点不开。我当时心里就嘀咕开了:“哎呀,总不能就这么干让用户体验卡在这儿吧?”后来一通排查下来,才发现是我们家的服务降级方案掉链子了。嘿,我最近琢磨起了HessianRPC里的服务降级功能,觉得挺有意思的,干脆好好研究一番,顺便把我的小心得跟大家唠唠! 2. HessianRPC简介及初探 HessianRPC是一个轻量级的远程调用框架,主要用于Java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它支持多种协议,比如HTTP、TCP等,非常适合构建分布式系统。不过,HessianRPC本身并没有内置的服务降级功能,所以我们需要手动去实现。 刚开始接触HessianRPC的时候,我觉得它的API还挺简洁的。比如,我们可以定义一个接口: java public interface HelloService { String sayHello(String name); } 然后通过代理类来调用这个接口的方法: java HessianProxyFactory factory = new HessianProxyFactory(); HelloService helloService = (HelloService) factory.create(HelloService.class, "http://localhost:8080/hello"); String result = helloService.sayHello("World"); System.out.println(result); 看到这段代码的时候,我心里想着:“嗯,看起来挺简单的嘛!”但是,当我尝试在高负载情况下运行它时,才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3. 服务降级的重要性与实践 服务降级的核心思想就是在系统资源紧张时,优先保证核心业务的正常运转,而暂时关闭一些非关键的功能。对于HessianRPC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异常捕获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点。 假设我们现在有一个UserService,其中包含了一个getUserInfo()方法。要是咱们直接用这个方法,后端服务要是挂了,程序立马就“崩”了,那用户的体验肯定惨不忍睹啊!所以,我们需要对这个方法进行改造,加入降级逻辑。 java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Fallback implements UserService { @Override public UserInfo getUserInfo(int userId) { // 返回默认值 return new UserInfo(-1, "Default User", "No Data Available"); } } 接着,在主逻辑中使用装饰器模式来包裹原始的服务: java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Decorator implements UserService { private final UserService userService; private final UserService fallback; public UserServiceDecorator(UserService userService, UserService fallback) { this.userService = userService; this.fallback = fallback; } @Override public UserInfo getUserInfo(int userId) { try { return userService.getUserInfo(userId); } catch (Exception e) { System.err.println("Service unavailable, falling back..."); return fallback.getUserInfo(userId); } } } 通过这种方式,即使后端服务出现问题,我们也能够提供一个友好的备用方案,不至于让用户感到困惑。 4. 面临挑战与解决方案 当然,实际开发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说,当多个服务同时发生故障时,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分配降级策略?另外,频繁触发降级会不会影响性能?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引入熔断器模式(Circuit Breaker Pattern)。简单讲啊,就好比给系统装了个“自动切换”的小开关。要是某个服务老是连不上,失败个好几次之后,这个开关就会自动启动,直接给用户返回个备用的数据,省得一直傻乎乎地去重试那个挂掉的服务,多浪费时间啊! 下面是一个基于HessianRPC的熔断器实现: java public class CircuitBreaker { private final T delegate; private boolean open = false; private int failureCount = 0; public CircuitBreaker(T delegate) { this.delegate = delegate; } public T getDelegate() { if (open && failureCount > 5) { return null; // 返回null表示断路器处于打开状态 } return delegate; } public void recordFailure() { failureCount++; if (failureCount >= 5) { open = true; } } } 将熔断器集成到之前的装饰器中: java public class CircuitBreakingUserServiceDecorator implements UserService { private final CircuitBreaker circuitBreaker; public CircuitBreakingUserServiceDecorator(CircuitBreaker circuitBreaker) { this.circuitBreaker = circuitBreaker; } @Override public UserInfo getUserInfo(int userId) { UserService userService = circuitBreaker.getDelegate(); if (userService == null) { return new UserInfo(-1, "Circuit Opened", "Service Unavailable"); } try { return userService.getUserInfo(userId); } catch (Exception e) { circuitBreaker.recordFailure(); return new UserInfo(-1, "Fallback User", "Service Unavailable"); } } } 这样,我们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负载带来的压力,并且确保系统的稳定性。 5. 总结与展望 回顾这次经历,我深刻体会到服务降级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这事儿吧,不光得靠技术硬功夫,还得会提前打算,脑子转得也得快,不然真容易手忙脚乱。虽然HessianRPC没有提供现成的服务降级工具,但通过灵活运用设计模式,我们完全可以打造出适合自己项目的解决方案。 未来,我希望能够在更多场景下探索HessianRPC的应用潜力,同时也期待社区能够推出更加完善的降级框架,让开发者们少走弯路。毕竟,谁不想写出既高效又优雅的代码呢?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经历或想法,欢迎随时交流讨论!
2025-05-01 15:44:28
19
半夏微凉
转载文章
...告的真实曝光情况,以解决业内长期存在的“可见性”问题。 此外,国内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也在积极探索和完善自家平台内的商品曝光统计体系。今年早些时候,淘宝APP升级了其底层数据追踪系统,引入更精细的商品曝光判断逻辑,不仅考虑了item在屏幕内的可视区域大小,还结合用户停留时长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力求真实反映商品的实际触达效果。 深入理解并实践本文所述的方法,开发者不仅可以应用于商品曝光统计场景,还可将其拓展至更多需要监控用户界面交互的场合,比如新闻Feed流、视频列表等,从而为业务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同时,在隐私保护日益严格的今天,确保在合规的前提下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也成为所有从业者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2023-07-29 13:55:00
323
转载
转载文章
...反映出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如笔试场地不足、试卷准备不充分以及筛选流程的时间紧张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聘的质量和效率。 据人力资源行业的最新报告,许多企业在组织大规模校园招聘时,也开始借鉴行业内的最佳实践,如预先通过在线投递简历的方式初步筛选应聘者,从而有效预测参与人数并合理安排笔试场地与试卷数量。同时,部分企业已采用AI技术辅助筛选简历,提高筛选过程中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疏漏。 此外,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迭代,企业对求职者的实际技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比如软件工程师职位,不仅需要理论基础扎实,更要具备良好的编程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专家建议,教育机构应加强与企业的对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习项目,提前了解并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及工程化需求。 近期,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推动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构建以产业和技术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意味着,未来的校园招聘活动将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需求匹配度的考察,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学历背景和研究成果。 总结而言,校园招聘不仅是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的过程,更是检验教育成果、对接市场需求的重要环节。通过不断优化招聘流程、提升人才评价标准,并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人才与市场的精准对接,实现高质量就业的目标。
2024-02-02 13:16:24
525
转载
转载文章
....6以上版本,安装与配置 2、下载mybatis-3.2.0版:https://repo1.maven.org/maven2/org/mybatis/mybatis/ 3、下载mybatis-spring-1.2.1版:https://repo1.maven.org/maven2/org/mybatis/mybatis-spring/ 4、Spring-4.0.0的版本 5、tomacat6.x以上版本即可 当然,这些jar还不够,还需要MySQL数据库与驱动,log4j的jar等等。下面我们开始今天的旅行: 第一步:创建数据库表 在Navicat下执行如下sql命令创建数据库mybatis和表t_user [sql] view plaincopy print? CREATE DATABASE IF NOT EXISTS mybatis; [sql] view plaincopy print? USE mybatis; [sql] view plaincopy print? create table t_user ( user_id int(11)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user_name varchar(20) not null, user_age varchar(20) not null, PRIMARY KEY (user_id) )ENGINE=InnoDB DEFAULT CHARSET=utf8; 我们先看一下项目的完整目录,再继续下面的内容 第二步:添加jar包 对于下面代码的内容,我们就不再一一贴出来,只是把最重要的内容贴出来,大家可以下载源码。 第三步:创建model 创建一个model包并在其下创建一个User.Java文件。 [java] view plaincopy print? package com.tgb.model; / 用户 @author liang / public class User { private int id; private String age; private String userName; public User(){ super(); } public int getId() { return id; } public void setId(int id) { this.id = id; } public String getAge() { return age; } public void setAge(String age) { this.age = age; } public String getUserName() { return userName; } public void setUserName(String userName) { this.userName = userName; } public User(int id, String age, String userName) { super(); this.id = id; this.age = age; this.userName = userName; } } 第四步:创建DAO接口 创建一个包mapper,并在其下创建一个UserMapper.java文件作为DAO接口。 [java] view plaincopy print? package com.tgb.mapper; import java.util.List; import com.tgb.model.User; public interface UserMapper { void save(User user); boolean update(User user); boolean delete(int id); User findById(int id); List<User> findAll(); } 第五步:实现DAO接口 在dao包下创建一个UserMapper.xml文件作为上一步创建的DAO接口的实现。 [html] view plaincopy print?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DOCTYPE mapper PUBLIC "-//mybatis.org//DTD Mapper 3.0//EN" "http://mybatis.org/dtd/mybatis-3-mapper.dtd"> <!-- namespace:必须与对应的接口全类名一致 id:必须与对应接口的某个对应的方法名一致 --> <mapper namespace="com.tgb.mapper.UserMapper"> <insert id="save" parameterType="User"> insert into t_user(user_name,user_age) values({userName},{age}) </insert> <update id="update" parameterType="User"> update t_user set user_name={userName},user_age={age} where user_id={id} </update> <delete id="delete" parameterType="int"> delete from t_user where user_id={id} </delete> <!-- mybsits_config中配置的alias类别名,也可直接配置resultType为类路劲 --> <select id="findById" parameterType="int" resultType="User"> select user_id id,user_name userName,user_age age from t_user where user_id={id} </select> <select id="findAll" resultType="User"> select user_id id,user_name userName,user_age age from t_user </select> </mapper> 这里对这个xml文件作几点说明: 1、namespace必须与对应的接口全类名一致。 2、id必须与对应接口的某个对应的方法名一致即必须要和UserMapper.java接口中的方法同名。 第六步:Mybatis和Spring的整合 对于Mybatis和Spring的整合是这篇博文的重点,需要配置的内容在下面有详细的解释。 [html] view plaincopy print?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beans xmlns="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beans"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xmlns:p="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p" xmlns:context="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context" xmlns:tx="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tx" xsi:schemaLocation="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beans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beans/spring-beans-4.0.xsd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context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context/spring-context-4.0.xsd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tx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tx/spring-tx-4.0.xsd"> <!-- 1. 数据源 : DriverManagerDataSource --> <bean id="dataSource" class="org.springframework.jdbc.datasource.DriverManagerDataSource"> <property name="driverClassName" value="com.mysql.jdbc.Driver" /> <property name="url" value="jdbc:mysql://localhost:3306/mybatis" /> <property name="username" value="root" /> <property name="password" value="123456" /> </bean> <!-- 2. mybatis的SqlSession的工厂: SqlSessionFactoryBean dataSource:引用数据源 MyBatis定义数据源,同意加载配置 --> <bean id="sqlSessionFactory" class="org.mybatis.spring.SqlSessionFactoryBean"> <property name="dataSource" ref="dataSource"></property> <property name="configLocation" value="classpath:config/mybatis-config.xml" /> </bean> <!-- 3. mybatis自动扫描加载Sql映射文件/接口 : MapperScannerConfigurer sqlSessionFactory basePackage:指定sql映射文件/接口所在的包(自动扫描) --> <bean class="org.mybatis.spring.mapper.MapperScannerConfigurer"> <property name="basePackage" value="com.tgb.mapper"></property> <property name="sqlSessionFactory" ref="sqlSessionFactory"></property> </bean> <!-- 4. 事务管理 : DataSourceTransactionManager dataSource:引用上面定义的数据源 --> <bean id="txManager" class="org.springframework.jdbc.datasource.DataSourceTransactionManager"> <property name="dataSource" ref="dataSource"></property> </bean> <!-- 5. 使用声明式事务 transaction-manager:引用上面定义的事务管理器 --> <tx:annotation-driven transaction-manager="txManager" /> </beans> 第七步:mybatis的配置文件 [html] view plaincopy print?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DOCTYPE configuration PUBLIC "-//mybatis.org//DTD Config 3.0//EN" "http://mybatis.org/dtd/mybatis-3-config.dtd"> <configuration> <!-- 实体类,简称 -设置别名 --> <typeAliases> <typeAlias alias="User" type="com.tgb.model.User" /> </typeAliases> <!-- 实体接口映射资源 --> <!-- 说明:如果xxMapper.xml配置文件放在和xxMapper.java统一目录下,mappers也可以省略,因为org.mybatis.spring.mapper.MapperFactoryBean默认会去查找与xxMapper.java相同目录和名称的xxMapper.xml --> <mappers> <mapper resource="com/tgb/mapper/userMapper.xml" /> </mappers> </configuration> 总结 Mybatis和Spring的集成相对而言还是很简单的,祝你成功。 源码下载:SpringMVC+Spring4+Mybatis3 下篇博文我们将Hibernate和Mybatis进行一下详细的对比。 本篇文章为转载内容。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konglongaa/article/details/51706991。 该文由互联网用户投稿提供,文中观点代表作者本人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的立场。 作为信息平台,本站仅提供文章转载服务,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也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责任。 如发现本文存在侵权、违法、违规或事实不符的情况,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并删除相应内容。
2023-09-05 11:56:25
114
转载
转载文章
...不被使用的内存空间,解决了管理内存空间的烦恼。 Java 语言是一种分布式的面向对象语言,具有面向对象、平台无关性、简单性、解释执行、多线程、安全性等很多特点,下面针对这些特点进行逐一介绍。 1. 面向对象 Java 是一种面向对象的语言,它对对象中的类、对象、继承、封装、多态、接口、包等均有很好的支持。为了简单起见,Java 只支持类之间的单继承,但是可以使用接口来实现多继承。使用 Java 语言开发程序,需要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设计程序和编写代码。 2. 平台无关性 平台无关性的具体表现在于,Java 是“一次编写,到处运行(Write Once,Run any Where)”的语言,因此采用 Java 语言编写的程序具有很好的可移植性,而保证这一点的正是 Java 的虚拟机机制。在引入虚拟机之后,Java 语言在不同的平台上运行不需要重新编译。 Java 语言使用 Java 虚拟机机制屏蔽了具体平台的相关信息,使得 Java 语言编译的程序只需生成虚拟机上的目标代码,就可以在多种平台上不加修改地运行。 3. 简单性 Java 语言的语法与 C 语言和 C++ 语言很相近,使得很多程序员学起来很容易。对 Java 来说,它舍弃了很多 C++ 中难以理解的特性,如操作符的重载和多继承等,而且 Java 语言不使用指针,加入了垃圾回收机制,解决了程序员需要管理内存的问题,使编程变得更加简单。 4. 解释执行 Java 程序在 Java 平台运行时会被编译成字节码文件,然后可以在有 Java 环境的操作系统上运行。在运行文件时,Java 的解释器对这些字节码进行解释执行,执行过程中需要加入的类在连接阶段被载入到运行环境中。 5. 多线程 Java 语言是多线程的,这也是 Java 语言的一大特性,它必须由 Thread 类和它的子类来创建。Java 支持多个线程同时执行,并提供多线程之间的同步机制。任何一个线程都有自己的 run() 方法,要执行的方法就写在 run() 方法体内。 6. 分布式 Java 语言支持 Internet 应用的开发,在 Java 的基本应用编程接口中就有一个网络应用编程接口,它提供了网络应用编程的类库,包括 URL、URLConnection、Socket 等。Java 的 RIM 机制也是开发分布式应用的重要手段。 7. 健壮性 Java 的强类型机制、异常处理、垃圾回收机制等都是 Java 健壮性的重要保证。对指针的丢弃是 Java 的一大进步。另外,Java 的异常机制也是健壮性的一大体现。 8. 高性能 Java 的高性能主要是相对其他高级脚本语言来说的,随着 JIT(Just in Time)的发展,Java 的运行速度也越来越高。 9. 安全性 Java 通常被用在网络环境中,为此,Java 提供了一个安全机制以防止恶意代码的攻击。除了 Java 语言具有许多的安全特性以外,Java 还对通过网络下载的类增加一个安全防范机制,分配不同的名字空间以防替代本地的同名类,并包含安全管理机制。 Java 语言的众多特性使其在众多的编程语言中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Java 语言对对象的支持和强大的 API 使得编程工作变得更加容易和快捷,大大降低了程序的开发成本。Java 的“一次编写,到处执行”正是它吸引众多商家和编程人员的一大优势。 扩展知识: 按应用范围,Java 可分为 3 个体系,即 Java SE、Java EE 和 Java ME。下面简单介绍这 3 个体系。 1. Java SE Java SE(Java Platform Standard Edition,Java 平台标准版)以前称为 J2SE,它允许开发和部署在桌面、服务器、嵌入式环境和实时环境中使用的 Java 应用程序。Java SE 包含了支持 Java Web 服务开发的类,并为 Java EE 提供基础,如 Java 语言基础、JDBC 操作、I/O 操作、网络通信以及多线程等技术。图 1 所示为 Java SE 的体系结构。 本篇文章为转载内容。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m0_73892801/article/details/129181633。 该文由互联网用户投稿提供,文中观点代表作者本人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的立场。 作为信息平台,本站仅提供文章转载服务,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也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责任。 如发现本文存在侵权、违法、违规或事实不符的情况,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并删除相应内容。
2023-03-25 09:18:50
85
转载
转载文章
...程中的长期经验,着力解决影响数据输出质量的核心堵点,可兼容类似信令的多种LBS数据源接入并实现自动化、标准化输出数据结果。 技术说明 SSNG多源数据处理平台技术创新部分包括: 行为矩阵:将离散的驻留信息,转化为用户的时空矩阵,通过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提取出用户的LBS行为特征。 行为集成:将用户的行为矩阵,结合搜集沉淀的土地利用&地物POI数据,为用户的驻留、出行信息赋予具体的目的,便于后续的场景化分析。 人车匹配:结合车联网LBS数据,将轨迹重合度高的“人-车”用户对,通过轨迹伴随算法识别出来,可用于判断用户的车辆保有情况。 路径拟合:解决信令数据定位不连续和受限基站布设密度等问题,引入路网拓扑数据,将用户出行链还原至真实道路上,并确定流向及关键转折点,以便于判断出行方式。 出行洞察:利用信令数据、基站数据,匹配地铁网络、高铁网络,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判定用户出行时使用的出行方式。 基于SSNG多源数据处理平台,可实现的技术突破包括: 1)全国长时序人口流动监测技术 针对运营商信令数据以及spark分布式计算平台的特点,独创了处理运营商信令数据的双层计算框架,填补了分布式机器学习方法处理运营商信令数据的空白,实现了大规模高效治理运营商大数据的愿景;研发了人口流动与现代大数据技术相结合的宏观监测仿真模型。 基于以上技术构建了就业、交通、疫情、春运等一系列场景模型,并开发了响应决策平台,实现了对我国人口就业、流动及疫情影响的全域实时监测。 2)全国长时序人口流动预测技术 即人口流动的大尺度OD预测技术,研发了人口跨区域流动OD预测模型,解决了信令大数据在量化模拟大尺度人口流动中的技术难题,形成了对全国人口流动在日、周、月不同时间段和社区、乡镇、县市不同地理尺度进行预测的先进技术,实现了2020年新冠疫情后全国返城返岗和2021年全国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高精度预测。 3)实时人口监测 实时人口监测是通过对用户手机信令进行实时处理、计算和分析,得出指定区域的实时人口数量、特征和迁徙情况。包括区域人口密度、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来源、人口画像、人口迁徙、职住分析、人口预测等信息。 4)超强数据处理及AI能力 引入Bitmap大数据处理算法及Pilosa数据库集群,采用实时流式计算,集成Kafka、redis、RabbitMQ等分布式大数据处理组件,搭建自有信令大数据处理平台,使用百亿计算go-kite架构,实现毫秒级响应,实时批量处理数据达500000条 /秒,每天可处理1000亿条数据。集成AI分析能力(A/B轨),有效避免了运营商数据采集及传输过程中的时延及中断情况,大幅提高数据结果的实时性。 已获专利情况: 专利名称 专利号 出行统计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ZL 2020 1 0908424.3 信令数据匹配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ZL 2019 1 1298869.8 轨道交通用户识别方法和装置 ZL 2019 1 0755903.3 公共聚集事件识别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ZL 2020 1 1191917.6 广域高铁基站识别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ZL 2020 1 1325543.2 相关荣誉: 2021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测绘学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21数博会领先科技成果奖、兼容系统创新应用大赛大数据专项赛优秀奖。 开发团队 ·带队负责人:陶周天 公司CTO,北京大学理学学士。长期任职于微软等世界500强企业,曾任上市公司优炫软件VP,具备丰富的IT架构、数据安全、数据分析建模、机器学习、项目管理经验。牵头组织突破多个技术难题(人地匹配、人车匹配、室内基站优化、行为集成AI等),研发一系列技术专利。 ·团队其他重要成员:刘祖军 高级算法工程师,美国爱荷华大学计算机科学本硕,曾任职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院。 ·隶属机构:智慧足迹 智慧足迹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联通控股,京东科技参股的专业大数据及智能科技公司。公司依托中国联通卓越的数据资源和5G能力,京东科技强大的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和“产业X科技”能力,聚焦“人口+”大数据,连接人-物-企,成为全域数据智能科技领先服务商。 公司以P·A·Dt为核心能力,面向数字政府、智慧城市、企业数字化转型广大市场主体,专注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和企业数字化服务,构建“人口+”七大多源数据主题库,提供“人口+” 就业、经济、消费、民生、城市、企业等大数据产品平台,服务支撑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公司已服务国家二十多个部委及众多省市政府、300+城市规划、知名企业和高校等智库、国有及股份制银行等数百家头部客户,已建成全球最强大的手机信令处理平台,是中国就业、城规、统计等领域大数据领先服务商。 相关评价 新一代SSNG多源大数据处理平台,提升了手机信令数据在空间数据计算的精度,信令处理结果对室内场景更具敏锐性,在区域范围的职住人群空间分布更加接近实际情况。 ——某央企大数据部技术负责人 新一代SSNG多源大数据处理平台,可处理实时及历史信令数据,应对不同客户应用场景。并且根据长时间序列历史数据实现人口预测,为提高数据精度可对接室内基站数据,从而提供更加准确的人员定位。 ——某企业政府事业部总监 提示:了解更多相关内容,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可直达该机构官网。 《2021企业数智化转型升级服务全景图/产业图谱1.0版》 《2021中国数据智能产业图谱3.0升级版》 《2021中国企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发展研究报告》 《2021中国数据智能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❷ 创新服务企业榜 ❸ 创新服务产品榜 ❸ 最具投资价值榜 ❺ 创新技术突破榜 ☆条漫:《看过大佬们发的朋友圈之后,我相信:明天会更好!》 联系数据猿 北京区负责人:Summer 电话:18500447861(微信) 邮箱:summer@datayuan.cn 全国区负责人:Yaphet 电话:18600591561(微信) 邮箱:yaphet@datayuan.cn 本篇文章为转载内容。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YMPzUELX3AIAp7Q/article/details/122314407。 该文由互联网用户投稿提供,文中观点代表作者本人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的立场。 作为信息平台,本站仅提供文章转载服务,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也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责任。 如发现本文存在侵权、违法、违规或事实不符的情况,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并删除相应内容。
2023-07-01 09:57:01
344
转载
JSON
...N解析中冒号变等号的问题。你说这话是不是觉得有点愣?对啊,这种感觉太正常了,特别是你头一回碰见JSON的时候,心里肯定在想:“这是啥东东?”我当年也是懵懵懂懂地开始学编程,结果一不小心就踩进了这个坑里。所以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我的经历,顺便给大家分享一些解决办法。 JSON(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它易于人阅读和编写,同时也易于机器解析和生成。但有时候,这个格式会因为某些小细节而让人头疼不已。哎呀,就拿这个来说吧,你辛辛苦苦敲了一段看着特别标准的JSON数据,结果程序一跑直接给你来个“格式错误”,整得你一头雾水。最后扒拉开一看,嘿,好家伙,罪魁祸首竟然是那个该死的冒号被你手滑打成了等号!哎呀,这种错误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不过呢,别担心,今天我会带着大家一起深入探讨这个问题,看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以及如何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咱们一起揭开这场“冒号变等号”的谜团吧! --- 2. 什么是JSON?它的基本结构长什么样? 首先,咱们得搞清楚JSON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JSON是一种用来存储和传输数据的格式。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万能语言”,不管是搞前端的还是做后端的,大家都能用JSON来互相“说话”、传递信息。 JSON的基本结构其实非常简单,主要由两种元素组成: - 键值对:用冒号:分隔,左边是键(key),右边是值(value)。比如"name": "Alice"。 - 数组:用方括号[]包裹起来的一组值,可以是字符串、数字、布尔值或者嵌套的JSON对象。例如[1, 2, 3]。 示例代码: json { "name": "Alice", "age": 25, "isStudent": false, "courses": ["Math", "Science"] } 这段JSON数据描述了一个学生的信息。你看,整个结构清晰明了,只需要一点点耐心就能读懂。不过嘛,要是这儿的冒号不小心打成了等号=,那整个JSON结构可就直接“翻车”了,啥也跑不出来了!不信的话,咱们试试看。 --- 3. 冒号变等号 一个让人崩溃的小错误 说到冒号变等号,我真的有一肚子的话要说。记得有一次,我在调试一个API接口时,发现返回的数据总是出错。百思不得其解之后,我才意识到问题出在JSON格式上。原来是我手滑,把某个键值对中的冒号写成了等号。 错误示例: json { "name=Alice", "age=25", "isStudent=false", "courses=[Math, Science]" }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觉得特别别扭?没错,这就是典型的JSON格式错误。正常情况下,JSON中的键值对应该用冒号分隔,而不是等号。等号在这里根本不起作用,会导致整个JSON对象无法被正确解析。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有人犯这样的错误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疏忽大意 有时候我们写代码太赶时间,注意力不够集中,结果就出现了这种低级错误。 2. 习惯差异 有些人可能来自其他编程语言背景,习惯了用等号作为赋值符号,结果不自觉地把这种习惯带到了JSON中。 3. 工具误导 有些文本编辑器或者IDE可能会自动补全等号,如果没有及时检查,就容易出错。 --- 4. 如何优雅地处理这种错误? 既然知道了问题所在,接下来就是解决问题的时候啦!别急,咱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 检查与验证 首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仔细检查你的JSON数据。如果怀疑有问题,可以使用在线工具进行验证。比如著名的[JSONLint](https://jsonlint.com/),它可以帮你快速找出格式错误的地方。 4.2 使用正确的编辑器 选择一款适合的代码编辑器也很重要。像VS Code这样的工具不仅支持语法高亮,还能实时检测JSON格式是否正确。如果你发现等号突然冒出来,编辑器通常会立即提醒你。 4.3 编写自动化测试 对于经常需要处理JSON数据的项目,建议编写一些自动化测试脚本来确保数据格式无误。这样即使出现错误,也能第一时间发现并修复。 示例代码:简单的JSON验证函数 python import json def validate_json(data): try: json.loads(data) print("JSON is valid!") except ValueError as e: print(f"Invalid JSON: {e}") 测试用例 valid_json = '{"name": "Alice", "age": 25}' invalid_json = '{"name=Alice", "age=25"}' validate_json(valid_json) 输出: JSON is valid! validate_json(invalid_json) 输出: Invalid JSON: Expecting property name enclosed in double quotes: line 1 column 2 (char 1) --- 5. 总结 保持警惕,远离坑点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通过这篇文章,希望大家对JSON解析中的冒号变等号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嘿,听好了,这事儿可别小瞧了!哪怕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标点,都有可能让整套系统“翻车”。细节这东西啊,就像是搭积木,你要是漏掉一块或者放歪了,那整个塔就悬乎了。所以呀,千万别觉得小地方无所谓,它们往往是关键中的关键!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习编程的过程就是不断踩坑又爬出来的旅程。遇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去面对它。只要多加练习,多积累经验,相信每个人都能成为高手!加油吧,小伙伴们! 如果你还有其他疑问,欢迎随时来找我讨论哦~咱们下次再见啦!
2025-03-31 16:18:15
13
半夏微凉
Groovy
...线可能引发的资源消耗问题。 与此同时,另一项值得关注的趋势是Groovy在区块链技术中的应用探索。近期,某知名金融科技公司公开了一篇关于利用Groovy构建智能合约原型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由于Groovy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和扩展性,它可以作为连接传统金融系统与区块链生态的重要桥梁。研究人员通过实验验证了基于Groovy实现的智能合约能够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大幅降低开发成本,并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 当然,任何技术都不是完美的。尽管Groovy拥有诸多优点,但其性能瓶颈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特别是在高并发环境下,Groovy相较于Java或其他编译型语言可能会显得力不从心。为此,一些创新企业正在尝试结合Groovy与Kotlin等现代化编程语言的优势,打造混合型解决方案。这种做法既保留了Groovy的灵活性,又弥补了其在性能上的不足。 总之,无论是作为CI/CD领域的中坚力量,还是新兴技术领域的探路者,Groovy都在不断适应新的挑战并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对于希望提升开发效率、优化项目管理流程的技术人员而言,深入研究Groovy的最新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2025-03-13 16:20:58
62
笑傲江湖
Logstash
...懂。下面是一个具体的配置示例: yaml input { file { path => "/var/log/nginx/access.log" start_position => "beginning" } } filter { grok { match => { "message" => "%{COMBINEDAPACHELOG}" } } } 这段配置告诉Logstash,从/var/log/nginx/access.log这个路径下的日志文件开始读取,并使用Grok插件中的COMBINEDAPACHELOG模式来解析每一行日志内容。这样子一来,原始的文本信息就被拆成了一个个有组织的小块儿,给接下来的处理铺平了道路,简直不要太方便! 2.2 高效索引策略 一旦数据被Logstash处理完毕,下一步就是将其导入Elasticsearch。为了确保索引操作尽可能高效,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 - 批量处理:减少网络往返次数,提高吞吐量。 - 动态映射:允许Elasticsearch根据文档内容自动创建字段类型,简化索引管理。 - 分片与副本:合理设置分片数量和副本数量,平衡查询性能与集群稳定性。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Logstash输出配置示例,演示了如何将处理后的数据批量发送给Elasticsearch: yaml output { elasticsearch { hosts => ["localhost:9200"] index => "nginx-access-%{+YYYY.MM.dd}" document_type => "_doc" user => "elastic" password => "changeme" manage_template => false template => "/path/to/template.json" template_name => "nginx-access" template_overwrite => true flush_size => 5000 idle_flush_time => 1 } } 在这段配置中,我们设置了批量大小为5000条记录,以及空闲时间阈值为1秒,这意味着当达到这两个条件之一时,Logstash就会将缓冲区内的数据一次性发送至Elasticsearch。此外,我还指定了自定义的索引模板,以便更好地控制字段映射规则。 3. 实战案例 打造高性能日志分析平台 好了,理论讲得差不多了,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来看看这一切是如何运作的吧! 假设你是一家电商网站的运维工程师,最近你们网站频繁出现访问异常的问题,客户投诉不断。为了找出问题根源,你需要对Nginx服务器的日志进行深入分析。幸运的是,你们已经部署了Logstash和Elasticsearch作为日志处理系统。 3.1 日志采集与预处理 首先,我们需要确保Logstash能够正确地从Nginx服务器上采集到所有相关的日志信息。根据上面说的设置,我们可以搞一个Logstash配置文件,用来从特定的日志文件里扒拉出重要的信息。嘿,为了让大家看日志的时候能更轻松明了,我们可以加点小技巧,比如说统计每个用户逛网站的频率,或者找出那些怪怪的访问模式啥的。这样一来,信息就一目了然啦! 3.2 索引优化与查询分析 接下来,我们将这些处理后的数据发送给Elasticsearch进行索引存储。有了合适的索引设置,就算同时来一大堆请求,我们的查询也能嗖嗖地快,不会拖泥带水的。比如说,在上面那个输出配置的例子里面,我们调高了批量处理的门槛,同时把空闲时间设得比较短,这样就能大大加快数据写入的速度啦! 一旦数据被成功索引,我们就可以利用Elasticsearch的强大查询功能来进行深度分析了。比如说,你可以写个DSL查询,找出最近一周内访问量最大的10个页面;或者,你还可以通过用户ID捞出某个用户的操作记录,看看能不能从中发现问题。 4. 结语 拥抱变化,不断探索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大家已经对如何使用Logstash与Elasticsearch实现高效的实时索引优化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当然啦,技术这东西总是日新月异的,所以我们得保持一颗好奇的心,不停地学新技术,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各种挑战嘛! 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有任何疑问或建议,欢迎随时留言交流。让我们一起加油,共同成长!
2024-12-17 15:55:35
42
追梦人
转载文章
...indows环境下的配置后,读者可能对大数据存储与处理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相关技术动态产生兴趣。实际上,随着数据量的持续增长和技术迭代,HDFS也在不断发展以适应更复杂的应用场景。 近期,Apache Hadoop 3.3.0版本发布,引入了一系列新功能和改进。例如,HDFS现在支持EC(Erasure Coding)策略的进一步优化,能够在保证数据可靠性的同时,显著降低存储开销。此外,NameNode的高可用性和故障切换机制得到增强,确保了大规模集群的稳定运行。 另一方面,为应对云原生时代的挑战,Hadoop社区正积极将HDFS与Kubernetes等容器编排平台进行整合。如Open Data Hub项目就提供了在Kubernetes上部署HDFS及整个Hadoop生态系统的解决方案,使企业能够更加灵活高效地构建和管理基于云的大数据服务。 同时,对于那些寻求超越HDFS局限性的用户,可以关注到像Apache Hudi、Iceberg这样的开源项目,它们在HDFS之上构建了事务性数据湖存储层,支持ACID事务、时间旅行查询等功能,极大地丰富了大数据处理的可能性。 总之,掌握HDFS是理解和使用大数据技术的基础,而关注其演进路径以及相关的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则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利用HDFS及其生态系统的力量,解决日益复杂的数据管理和分析需求。
2023-12-05 22:55:20
281
转载
转载文章
...管理,有帮助别人快速解决问题(trouble shooting)的能力。 此阶段你需要经历到7、8年左右的体验,中间要经历一段深刻自我历练的过程。 有时给人致命一击其实是心里的小蟊贼。一般人在5年前后遇到一个门槛,碰到天花板+彷徨期,或者你打心眼里不在喜欢编程,可尝试转为其它角色,如产品经理,售前售后支持等岗位,也不失为好选择。 当我们熬过这段儿,就会“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渐入佳境矣。 高级程序员定义软件功能、做开发计划推进和管理。可以带几个个帮手把产品规划的功能实现,你是团队中的”大手“,遇到难题也是你亲自攻艰克难。 所以,一个高级程序员,他的职责很清晰: 1、负责产品核心复杂功能的方案设计、编码实现 2、负责疑难BUG分析诊断、攻关解决 架构师 到了架构师级别,想必你已经学会降龙十八掌,可登堂入世,成为一位准(lao)专(you)家(tiao)。 我们大喊声:“单打独斗,老衲谁也不惧!“,遂开始领导一众技术高手,指点武功,来设计和完成一个系统,大多是分布式,高并发的系统架构平台。 架构师的任务是为公司产品的业务问题提供高质量技术解决方案,主要着眼于系统的"技术实现" 。 架构师的主要分类: 可能每条产品线都设置了架构师,也可能多条生产品线的的后端是由一个架构师设计的平台提供,所以架构师也是有所不同的,其分类如下: 软件架构师 信息架构师 网站架构师 其主要职责如下: 1、需求分析:“知彼”有时比“知已”还重要。管理市场,产品等的需求,确立关键需求。坚持技术上的优秀与需求的愿景统一,提升技术负债意识,提供技术选项,风险预判,工期等解决方案。 2、架构设计:在产品功能中抽取中非功能的需求,由关键需求变成概念型架构。列出功能树,分层治之,如用户界面层、系统交互层,数据管理层。达成高扩展,高可用,高性能,高安全,易运维,易部署,易接入等能力。 3、功能设计与实现:对架构设计的底层代码级别实现。如公共核心类,接口实现,应用发现规则、接口变更等。 技术经理 人生就是不断上升的过程,你已经到达经理的层次了。如今的你,需要不断提高领导力,需要定期召开团队会议讨论问题。 首先我们要更加自信,在工作中显示自己的功力,给讲话增添力量。如:“本次项目虽然有很大的困难,我们也需苦战到底。当然示先垂范,身先士卒,方能成功!” 技术经理有时候也可能叫系统分析员,一些小公司可能会整个公司或者部门有一个技术经理。技术经理承担的角色主要是系统分析、架构搭建、系统构建、代 码走查等工作,如果说项目经理是总统,那么技术经理就是总理。当然不是所有公司都是这样的,有些公司项目经理是不管技术团队的,只做需求、进度和同客户沟 通,那么这个时候的项目经理就好像工厂里的跟单人员了,这种情况在外包公司比较多。对于技术经理来说,着重于技术方面,你需要知道某种功能用哪些技术合 适,需要知道某项功能需要多长的开发时间等。同时,技术经理也应该承担提高团队整体技术水平的工作。 你需要和大家站在一起,因为人们也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需要有以下的能力与责任: 1、任务管理:开发工作量评估、定立开发流程、分配和追踪开发任务 2、质量管理:代码review、开发风险判断/报告/协调解决 3、效率提升:代码底层研发和培训、最佳代码实践规范总结与推广、自动化生产工具、自动化部署工具 4、技术能力提升:招聘面试、试题主拟、新人指导、项目复盘与改进 技术总监 如果一个研发团队超过20人,有多条产品线或业务量很大,这时已经有多个技术经理在负责每个业务,这时需要一位技术总监。 主要职责: 1、组建平台研发部,与架构师共建软件公共平台,方便各条产品业务线研发。 2、通过技术平台、通过高一层的职权,管理和协调公司各个部门与本部门各条线。现在每个产品线都应该有合格的技术经理和高级程序员。 结语:我们相信,每个人都能成为IT大神。现在开始,找个师兄带你入门,让你的学习之路不再迷茫。 这里推荐我们的前端学习交流圈:784783012,里面都是学习前端的从最基础的HTML+CSS+JS【炫酷特效,游戏,插件封装,设计模式】到移动端HTML5的项目实战的学习资料都有整理,送给每一位前端小伙伴。 最新技术,与企业需求同步。好友都在里面学习交流,每天都会有大牛定时讲解前端技术! 点击:前端技术分享 本篇文章为转载内容。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webDk/article/details/88917912。 该文由互联网用户投稿提供,文中观点代表作者本人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的立场。 作为信息平台,本站仅提供文章转载服务,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也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责任。 如发现本文存在侵权、违法、违规或事实不符的情况,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并删除相应内容。
2024-05-10 13:13:48
756
转载
转载文章
...就可以完成系统的完全配置。 不要直接从 Lubuntu 18.04 升级到 Lubuntu 20.04 通常,你可以将 Ubuntu 从一个 LTS 版本升级到另一个 LTS 版本。但是 Lubuntu 团队建议不要从 Lubuntu 18.04 升级到 20.04。他们建议重新安装,这才是正确的。 Lubuntu 18.04 使用 LXDE 桌面,20.04 使用 LXQt。由于桌面环境的巨大变化,从 18.04 升级到 20.04 将导致系统崩溃。 更多的 KDE 和 Qt 应用程序 下面是在这个新版本中默认提供的一些应用程序,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并非所有应用程序都是轻量级的,而且大多数应用程序都是基于 Qt 的。 甚至使用的软件中心也是 KDE 的 Discover,而不是 Ubuntu 的 GNOME 软件中心。 ◈ Ark – 归档文件管理器◈ Bluedevil – 蓝牙连接管理◈ Discover 软件中心 – 包管理系统◈ FeatherPad – 文本编辑器◈ FireFox – 浏览器◈ K3b – CD/DVD 刻录器◈ Kcalc – 计算器◈ KDE 分区管理器 – 分区管理工具◈ LibreOffice – 办公套件(Qt 界面版本)◈ LXimage-Qt – 图片查看器及截图制作◈ Muon – 包管理器◈ Noblenote – 笔记工具◈ PCManFM-Qt – 文件管理器◈ Qlipper – 剪贴板管理工具◈ qPDFview – PDF 阅读器◈ PulseAudio – 音频控制器◈ Qtransmission – BT 下载工具(Qt 界面版本)◈ Quassel – IRC 客户端◈ ScreenGrab – 截屏制作工具◈ Skanlite – 扫描工具◈ 启动盘创建工具 – USB 启动盘制作工具◈ Trojita – 邮件客户端◈ VLC – 媒体播放器◈ MPV 视频播放器 测试 Lubuntu 20.04 LTS LXQt 版 Lubuntu 的启动时间不到一分钟,虽然是从 SSD 启动的。 LXQt 目前需要的内存比基于 Gtk+ 2 的 LXDE 稍微多一点,但是另一种 Gtk+ 3 工具包也需要更多的内存。 在重新启动之后,系统以非常低的内存占用情况运行,大约只有 340 MB(按照现代标准),比 LXDE 多 100 MB。 LXQt 不仅适用于硬件较旧的用户,也适用于那些希望在新机器上获得简约经典体验的用户。 桌面布局看起来类似于 KDE 的 Plasma 桌面,你觉得呢? 在左下角有一个应用程序菜单,一个用于显示固定和活动的应用程序的任务栏,右下角有一个系统托盘。 Lubuntu 的 LXQt 版本可以很容易的定制,所有的东西都在菜单的首选项下,大部分的关键项目都在 LXQt “设置”中。 值得一提的是,LXQt 在默认情况下使用流行的 Openbox 窗口管理器。 与前三个发行版一样,20.04 LTS 附带了一个默认的黑暗主题 Lubuntu Arc,但是如果不适合你的口味,可以快速更换,也很方便。 就日常使用而言,事实证明,Lubuntu 20.04 向我证明,其实每一个 Ubuntu 的分支版本都完全没有问题。 结论 Lubuntu 团队已经成功地过渡到一个现代的、依然轻量级的、极简的桌面环境。LXDE 看起来被遗弃了,迁移到一个活跃的项目也是一件好事。 我希望 Lubuntu 20.04 能够让你和我一样热爱,如果是这样,请在下面的评论中告诉我。请继续关注! via: https://itsfoss.com/lubuntu-20-04-review/ 作者:Dimitrios Savvopoulos 选题:lujun9972 译者:qfzy1233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本篇文章为转载内容。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weixin_39539807/article/details/111619265。 该文由互联网用户投稿提供,文中观点代表作者本人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的立场。 作为信息平台,本站仅提供文章转载服务,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也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责任。 如发现本文存在侵权、违法、违规或事实不符的情况,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并删除相应内容。
2023-05-17 18:52:15
319
转载
Go Gin
...Socket的兼容性问题。后来发现,只要正确设置了CheckOrigin方法,大多数现代浏览器都能正常工作。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对Gin的信心——它虽然简单,但足够强大! --- 四、进阶技巧 并发与性能优化 在实际项目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高并发的情况。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性,我们需要合理地管理线程池和内存分配。Gin提供了一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sync.Pool来复用对象,减少垃圾回收的压力。下面是一个示例: go package main import ( "sync" "time" "github.com/gin-gonic/gin" ) var pool sync.Pool func init() { pool = &sync.Pool{ New: func() interface{} { return make([]byte, 1024) }, } } func handler(c gin.Context) { data := pool.Get().([]byte) defer pool.Put(data) copy(data, []byte("Hello World!")) time.Sleep(100 time.Millisecond) // 模拟耗时操作 c.String(http.StatusOK, string(data)) } func main() { r := gin.Default() r.GET("/", handler) r.Run(":8080") }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定义了一个sync.Pool来存储临时数据。每次处理请求时,从池中获取缓冲区,处理完毕后再放回池中。这样可以避免频繁的内存分配和释放,从而提升性能。 反思与总结 其实,刚开始学习这段代码的时候,我对sync.Pool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直到后来真正用它解决了性能瓶颈,我才意识到它的价值所在。这也让我明白,优秀的框架只是起点,关键还是要结合实际需求去探索和实践。 --- 五、未来展望 Gin与实时处理的无限可能 Gin的强大之处不仅仅在于它的易用性和灵活性,更在于它为开发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无论是构建大型分布式系统,还是打造小型实验项目,Gin都能胜任。 如果你也想尝试用Gin构建实时处理系统,不妨从一个小目标开始——比如做一个简单的在线聊天室。相信我,当你第一次看到用户实时交流的画面时,那种成就感绝对会让你欲罢不能! 最后的话 写这篇文章的过程,其实也是我自己重新审视Gin的过程。其实这个东西吧,说白了挺简单的,但让我学到了一个本事——用最利索的办法搞定事情。希望能这篇文章也能点醒你,让你在今后的开发路上,慢慢琢磨出属于自己的那套玩法!加油吧,程序员们!
2025-04-07 16:03:11
66
时光倒流
Apache Solr
...是要深入地挖一挖这个问题的根源,然后给你支点招儿,让你在面对网络连接的烦恼时,Solr这个大神级别的搜索神器,能发挥出它的最佳状态!想象一下,当你在茫茫信息海洋中寻找那根救命稻草时,Solr就像你的私人导航,带你直达目的地。但是,有时候,这艘船可能会遭遇颠簸的海浪——网络连接问题。别担心,这篇文章就是你的救生圈和指南针,告诉你如何调整Solr的设置,让它在波涛汹涌的网络环境中依然航行自如。所以,准备好,让我们一起探索如何优化Solr在网络挑战中的表现吧! 一、理解问题根源 在讨论解决方案之前,首先需要理解外部服务依赖导致的问题。哎呀,你知道不?咱们用的那个Solr啊,它查询东西的速度啊,有时候得看外部服务的脸色。如果外部服务反应慢或者干脆不给力,那Solr就得跟着慢慢腾腾,甚至有时候都查不到结果,让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可真是个头疼的问题呢!这不仅影响了用户体验,也可能导致Solr服务本身的负载增加,进一步加剧问题。 二、案例分析 使用Solr查询外部数据源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创建一个简单的案例。想象一下,我们有个叫Solr的小工具,专门负责在我们家里的文件堆里找东西。但是,它不是个孤军奋战的英雄,还需要借助外面的朋友——那个外部API,来给我们多提供一些额外的线索和细节,就像侦探在破案时需要咨询专家一样。这样,当我们用Solr搜索的时候,就能得到更丰富、更准确的结果了。我们使用Python和requests库来模拟这个过程: python import requests from solr import SolrClient solr_url = "http://localhost:8983/solr/core1" solr_client = SolrClient(solr_url) def search(query): results = solr_client.search(query) for result in results: 外部API请求 external_data = fetch_external_metadata(result['id']) result['additional_info'] = external_data return results def fetch_external_metadata(doc_id): url = f"https://example.com/api/{doc_id}" response = requests.get(url) if response.status_code == 200: return response.json() else: return None 在这个例子中,fetch_external_metadata函数尝试从外部API获取元数据,如果请求失败或API不可用,那么该结果将被标记为未获取到数据。当外部服务出现延迟或中断时,这将直接影响到Solr的查询效率。 三、优化策略 1. 缓存策略 为了避免频繁请求外部服务,可以引入缓存机制。对于频繁访问且数据变化不大的元数据,可以在本地缓存一段时间。当外部服务不可用时,可以回退使用缓存数据,直到服务恢复。 python class ExternalMetadataCache: def __init__(self, ttl=600): self.cache = {} self.ttl = ttl def get(self, doc_id): if doc_id not in self.cache or (self.cache[doc_id]['timestamp'] + self.ttl) < time.time(): self.cache[doc_id] = {'data': fetch_external_metadata(doc_id), 'timestamp': time.time()} return self.cache[doc_id]['data'] metadata_cache = ExternalMetadataCache() def fetch_external_metadata_safe(doc_id): return metadata_cache.get(doc_id) 2. 重试机制 在请求外部服务时添加重试逻辑,当第一次请求失败后,可以设置一定的时间间隔后再次尝试,直到成功或达到最大重试次数。 python def fetch_external_metadata_retriable(doc_id, max_retries=3, retry_delay=5): for i in range(max_retries): try: return fetch_external_metadata(doc_id)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Attempt {i+1} failed with error: {e}. Retrying in {retry_delay} seconds...") time.sleep(retry_delay) raise Exception("Max retries reached.") 四、结论与展望 通过上述策略,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外部服务依赖对Solr性能的影响。然而,重要的是要持续监控系统的运行状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优化措施。嘿,你听说了吗?科技这玩意儿啊,那可是越来越牛了!你看,现在就有人在琢磨怎么对付那些让人上瘾的东西。将来啊,说不定能搞出个既高效又结实的办法,帮咱们摆脱这个烦恼。想想都挺激动的,对吧?哎呀,兄弟!构建一个稳定又跑得快的搜索系统,那可得好好琢磨琢磨外部服务这事儿。你知道的,这些服务就像是你家里的电器,得选对了,用好了,整个家才能舒舒服服的。所以啊,咱们得先搞清楚这些服务都是干啥的,它们之间怎么配合,还有万一出了点小状况,咱们能不能快速应对。这样,咱们的搜索系统才能稳如泰山,嗖嗖地飞快,用户一搜就满意,那才叫真本事呢! --- 请注意,以上代码示例是基于Python和相关库编写的,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具体环境和技术栈进行相应的调整。
2024-09-21 16:30:17
40
风轻云淡
站内搜索
用于搜索本网站内部文章,支持栏目切换。
知识学习
实践的时候请根据实际情况谨慎操作。
随机学习一条linux命令:
!!
- 重新执行上一条命令。
推荐内容
推荐本栏目内的其它文章,看看还有哪些文章让你感兴趣。
2023-04-28
2023-08-09
2023-06-18
2023-04-14
2023-02-18
2023-04-17
2024-01-11
2023-10-03
2023-09-09
2023-06-13
2023-08-07
2023-03-11
历史内容
快速导航到对应月份的历史文章列表。
随便看看
拉到页底了吧,随便看看还有哪些文章你可能感兴趣。
时光飞逝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