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技术
HTML
CSS
Javascript
前端框架和UI库
VUE
ReactJS
AngularJS
JQuery
NodeJS
JSON
Element-UI
Bootstrap
Material UI
服务端和客户端
Java
Python
PHP
Golang
Scala
Kotlin
Groovy
Ruby
Lua
.net
c#
c++
后端WEB和工程框架
SpringBoot
SpringCloud
Struts2
MyBatis
Hibernate
Tornado
Beego
Go-Spring
Go Gin
Go Iris
Dubbo
HessianRPC
Maven
Gradle
数据库
MySQL
Oracle
Mongo
中间件与web容器
Redis
MemCache
Etcd
Cassandra
Kafka
RabbitMQ
RocketMQ
ActiveMQ
Nacos
Consul
Tomcat
Nginx
Netty
大数据技术
Hive
Impala
ClickHouse
DorisDB
Greenplum
PostgreSQL
HBase
Kylin
Hadoop
Apache Pig
ZooKeeper
SeaTunnel
Sqoop
Datax
Flink
Spark
Mahout
数据搜索与日志
ElasticSearch
Apache Lucene
Apache Solr
Kibana
Logstash
数据可视化与OLAP
Apache Atlas
Superset
Saiku
Tesseract
系统与容器
Linux
Shell
Docker
Kubernetes
[多线程并发HTTP客户端实现]的搜索结果
这里是文章列表。热门标签的颜色随机变换,标签颜色没有特殊含义。
点击某个标签可搜索标签相关的文章。
点击某个标签可搜索标签相关的文章。
.net
...松跨过去,畅通无阻地实现。 2. 创建WCF服务项目 (1)启动Visual Studio,选择新建项目,然后在模板列表中找到“WCF服务库”,点击创建。此刻,你会看到一个默认生成的服务接口(IService1.cs)和其实现类(Service1.svc.cs)。 csharp // IService1.cs [ServiceContract] public interface IService1 { [OperationContract] string GetData(int value); } // Service1.svc.cs public class Service1 : IService1 { public string GetData(int value) { return string.Format("You entered: {0}", value); } } 这段代码展示了如何定义一个基本的WCF服务契约(通过ServiceContract属性标记接口)以及其实现(通过实现该接口)。嘿,你知道吗?在编程里头,有个叫做OperationContract的小家伙可厉害了。它专门用来标记接口里的某个方法,告诉外界:“瞧瞧,这个方法就是我们对外开放的服务操作!”这样说是不是感觉更接地气啦? 3. 配置WCF服务 打开App.config文件,你会发现WCF服务的核心配置信息都在这里。例如: xml 这部分配置说明了服务的终结点信息,包括地址、绑定和合同。在这儿,我们捣鼓出了一个借助HTTP搭建的基础接口,专门用来应对各种服务请求;另外还搞了个小家伙,它的任务是负责交换那些元数据信息。 4. 部署与调用WCF服务 完成服务编写和配置后,将项目部署到IIS或直接运行调试即可。客户端想要调用这个服务,有俩种接地气的方式:一种是直接在程序里头添加服务引用,另一种则是巧妙地运用ChannelFactory这个工具来实现调用。就像我们平时点外卖,既可以收藏常去的店铺快速下单,也可以灵活搜索各种渠道找到并订购心仪美食一样。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客户端调用示例: csharp // 添加服务引用后自动生成的Client代理类 var client = new Service1Client(); var result = client.GetData(123); Console.WriteLine(result); // 输出 "You entered: 123" client.Close(); 这里,我们创建了一个服务客户端实例,并调用了GetData方法,实现了与服务端的交互。 5. 进阶探讨 当然,WCF的功能远不止于此,还包括安全性、事务处理、可靠会话、多线程并发控制等诸多高级特性。比如,我们可以为服务操作添加安全性验证: csharp [OperationContract] [PrincipalPermission(SecurityAction.Demand, Role = "Admin")] string SecureGetData(int value); 这段代码表明只有角色为"Admin"的用户才能访问SecureGetData方法,体现了WCF的安全性优势。 总的来说,WCF在.NET中为我们提供了便捷而强大的Web服务开发工具,无论是初级开发者还是资深工程师,都需要对其有足够的理解和熟练应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相信你会越来越感受到WCF的魅力所在!
2023-07-18 11:00:57
456
红尘漫步
SeaTunnel
...之提升。SFTP作为实现安全文件传输的重要工具,在大数据领域中的应用愈发广泛。 实际上,有研究机构报告显示,近年来由于网络环境复杂性增加,企业级SFTP服务在应对大规模、高频次的数据同步任务中,稳定性挑战尤为突出。因此,不少企业开始探索结合智能网络优化技术以及更高级别的身份验证机制来强化SFTP连接性能。 与此同时,开源社区也在积极推动相关组件的更新迭代,如近期Apache MINA项目发布了新版本,增强了其SSH2支持,间接提升了基于SSH协议的SFTP连接效率与稳定性。对于SeaTunnel等大数据处理工具而言,及时跟进这些前沿技术动态,将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SFTP对接问题,确保数据传输过程既安全又高效。 此外,深入探究数据传输环节的最佳实践,例如采用多线程并发传输、断点续传、错误重试策略等方法,也能有效提高SeaTunnel对接SFTP或其他类似服务的健壮性和可靠性。通过理论与实战相结合的方式,不断优化数据传输流程,从而适应快速变化的大数据时代需求。
2023-12-13 18:13:39
269
秋水共长天一色
Golang
...吞,Go简直就是为高并发而生的!每次看到它的协程(goroutine)和通道(channel),我就忍不住想:这不就是为我这种喜欢高效开发的人量身定制的语言嘛! 所以,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如何用Go语言构建一个高性能的服务器。嘿,别担心!我可不会整那些枯燥的理论大餐,咱们这就撸起袖子一起敲代码吧。来吧,跟着我,看看Go这小子到底是怎么一步步帮咱们搞定问题的,超有趣的! --- 2. 高性能服务器的核心要素 说到高性能服务器,其实核心无非就几个点:并发处理、内存管理、网络优化和代码结构。Go在这几个方面都有独到的优势,接下来咱们一个个拆解来看。 2.1 并发处理:协程的力量 先说并发处理吧。Go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协程(goroutine)。嘿,你知道为啥大家都说协程比线程“瘦”吗?就是因为它真的省空间啊!打个比方,一个协程的“小背包”(也就是栈内存)才不到2KB,可传统线程那背包大得吓人,动不动就几十KB起步,甚至能到上百KB。这差距,简直是一个小巧玲珑的手拿包和一个超大登山包的区别!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要做一个聊天服务器,每秒钟需要处理上千个用户的请求。要是用那种老式的多线程方式,创建和销毁线程的代价大得会让你的服务器累得直不起腰,简直要崩溃了!但用Go的话,完全可以轻松应对: go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net/http" ) func handleRequest(w http.ResponseWriter, r http.Request) { fmt.Fprintf(w, "Hello, %s!", r.URL.Path[1:]) } func main() { http.HandleFunc("/", handleRequest) fmt.Println("Server started at :8080") err := http.ListenAndServe(":8080", nil) if err != nil { panic(err) } } 这段代码虽然简单,但它背后却隐藏着Go的魔力。嘿,你有没有试过访问这个地址:http://localhost:8080/username?当你这么做的时候,Go 这家伙就会偷偷摸摸地给你派来一个小帮手——一个协程,专门负责处理你的请求。而且更贴心的是,它完全不用你去管什么线程池那些听起来就头大的复杂玩意儿,简直是太省心了吧! 当然了,光靠协程还不够。为了确保程序的健壮性,我们需要合理地利用通道(channel)来进行通信。比如下面这个简单的生产者-消费者模型: go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time" ) func producer(ch chan<- int) { for i := 0; i < 5; i++ { ch <- i fmt.Println("Produced:", i) time.Sleep(500 time.Millisecond) } close(ch) } func consumer(ch <-chan int) { for num := range ch { fmt.Println("Consumed:", num) } } func main() { ch := make(chan int) go producer(ch) consumer(ch) } 在这个例子中,producer函数向通道发送数据,而consumer函数从通道接收数据。用这种方法,咱们就能又优雅又稳妥地搞定多线程里的同步难题,还不用担心被死锁给缠上。 --- 3. 内存管理 GC的奥秘 接下来谈谈内存管理。Go的垃圾回收器(GC)是它的一大亮点。就像用老式工具编程一样,C/C++这种传统语言就得让程序员自己动手去清理内存,稍不留神,就可能搞出内存泄漏,或者戳到那些讨厌的野指针,简直让人头大!而Go则完全解放了我们的双手,它会自动帮你清理不再使用的内存。 不过,GC也不是万能的。有时候,如果你对性能要求特别高,可能会遇到GC停顿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Go团队一直在优化GC算法。最新版本中引入了分代GC(Generational GC),大幅降低了停顿时间。 那么,我们在实际开发中应该如何减少GC的压力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尽量避免频繁的小对象分配。比如,我们可以复用一些常见的结构体,而不是每次都新建它们: go type Buffer struct { data []byte } func NewBuffer(size int) Buffer { return &Buffer{data: make([]byte, size)} } func (b Buffer) Reset() { b.data = b.data[:0] } func main() { buf := NewBuffer(1024) for i := 0; i < 100; i++ { buf.Reset() // 使用buf... } }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通过Reset()方法复用了同一个Buffer实例,而不是每次都调用make([]byte, size)重新创建一个新的切片。这样可以显著降低GC的压力。 --- 4. 网络优化 TCP/IP的实战 再来说说网络优化。Go的net包提供了强大的网络编程支持,无论是HTTP、WebSocket还是普通的TCP/UDP,都能轻松搞定。特别是对那些高性能服务器而言,怎么才能又快又稳地搞定海量连接,这简直就是一个绕不开的大难题啊!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要实现一个简单的HTTP长连接服务器。传统的做法可能是监听端口,然后逐个处理请求。但这种方式效率不高,特别是在高并发场景下。Go提供了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使用net/http包的Serve方法: go package main import ( "log" "net/http" ) func handler(w http.ResponseWriter, r http.Request) { w.Write([]byte("Hello, World!")) } func main() { http.HandleFunc("/", handler) log.Fatal(http.ListenAndServe(":8080", nil)) } 这段代码看起来很简单,但它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处理大量并发连接的能力。为啥呢?就是因为Go语言里的http.Server自带了一个超级能打的“工具箱”,里面有个高效的连接池和请求队列,遇到高并发的情况时,它就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一样,把各种请求安排得明明白白,妥妥地hold住场面! 当然,如果你想要更底层的控制,也可以直接使用net包来编写TCP服务器。比如下面这个简单的TCP回显服务器: go package main import ( "bufio" "fmt" "net" ) func handleConnection(conn net.Conn) { defer conn.Close() reader := bufio.NewReader(conn) for { message, err := reader.ReadString('\n') if err != nil { fmt.Println("Error reading:", err) break } fmt.Print("Received:", message) conn.Write([]byte(message)) } } func main() { listener, err := net.Listen("tcp", ":8080") if err != nil { fmt.Println("Error listening:", err) return } defer listener.Close() fmt.Println("Listening on :8080...") for { conn, err := listener.Accept() if err != nil { fmt.Println("Error accepting:", err) continue } go handleConnection(conn) } }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通过listener.Accept()不断接受客户端连接,并为每个连接启动一个协程来处理请求。这种模式非常适合处理大量短连接的场景。 --- 5. 代码结构 模块化与可扩展性 最后,我们来聊聊代码结构。一个高性能的服务器不仅仅依赖于语言特性,还需要良好的设计思路。Go语言特别推崇把程序分成小块儿来写,就像搭积木一样,每个功能都封装成独立的小模块或包。这样不仅修 bug 的时候方便找问题,写代码的时候也更容易看懂,以后想加新功能啥的也简单多了。 比如,假设我们要开发一个分布式任务调度系统,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组织代码: go // tasks.go package task type Task struct { ID string Name string Param interface{} } func NewTask(id, name string, param interface{}) Task { return &Task{ ID: id, Name: name, Param: param, } } // scheduler.go package scheduler import "task" type Scheduler struct { tasks []task.Task } func NewScheduler() Scheduler { return &Scheduler{ tasks: make([]task.Task, 0), } } func (s Scheduler) AddTask(t task.Task) { s.tasks = append(s.tasks, t) } func (s Scheduler) Run() { for _, t := range s.tasks { fmt.Printf("Executing task %s\n", t.Name) // 执行任务逻辑... } }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将任务管理和调度逻辑分离出来,使得代码更加清晰易懂。同时,这样的设计也方便未来扩展新的功能,比如添加日志记录、监控指标等功能。 --- 6. 总结与展望 好了,到这里咱们就差不多聊完了如何用Go语言进行高性能服务器开发。说实话,写着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脑海里突然蹦出大学时那股子钻研劲儿,感觉就像重新回到那些熬夜敲代码的日子了,整个人都热血上头!Go这门语言真的太带感了,简单到没话说,效率还超高,稳定性又好得没话说,简直就是程序员的救星啊! 不过,我也想提醒大家一句:技术再好,最终还是要服务于业务需求。不管你用啥法子、说啥话,老老实实问问自己:“这招到底管不管用?是不是真的解决问题了?”这才是真本事! 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有任何疑问或者想法,欢迎随时留言讨论!让我们一起继续探索Go的无限可能吧!
2025-04-23 15:46:59
39
桃李春风一杯酒
Go Gin
...o Gin被用于处理HTTP请求和响应,以及实现RESTful API服务。通过使用Go Gin,开发人员能够方便地定义路由、处理请求参数,并对各种异常情况(如数据库插入异常)进行统一且优雅的处理。 JSON(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 , JSON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易于人阅读和编写,同时也易于机器解析和生成。在本文提供的代码示例中,ShouldBindJSON方法就是用来从HTTP请求中解析并绑定JSON格式的数据到Go语言结构体变量(这里指User类型),从而将客户端提交的用户信息转换为服务器端可操作的对象。 并发冲突 , 在多线程或多进程环境下,当多个操作尝试同时访问和修改同一数据资源时,如果没有合适的同步机制,可能会导致数据不一致或预期外的结果,这种情况被称为并发冲突。在实际开发在线商店系统时,例如在高并发场景下处理用户注册请求,可能出现多个请求同时尝试插入相同的用户名等信息到数据库,此时就需要妥善处理并发冲突,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2023-05-17 12:57:54
470
人生如戏-t
转载文章
httplib , httplib是Python 2中的一个内置库,全称为HTTP Library,用于处理HTTP协议的客户端编程。在本文中,作者使用httplib库创建HTTP连接对象,通过该对象发送GET和POST请求,并获取服务器响应结果。在Python 3中,httplib已被http.client库替代,但功能相似,均提供构造和发送HTTP请求、接收HTTP响应的方法,是进行网络通信、实现与Web服务器交互的重要工具。 threading模块 , threading是Python标准库提供的多线程支持模块,允许程序同时执行多个任务(线程)。在文中,作者通过自定义RequestThread类继承自threading.Thread,实现了并发访问HTTP服务器的功能。每个线程独立执行HTTP请求操作,并统计相应的时间、成功率等性能指标,从而模拟高并发场景下服务端的性能表现。 User-Agent , User-Agent是HTTP协议中的一种请求头信息,它包含了发起HTTP请求的应用程序及其版本等相关信息。在浏览器中,User-Agent通常标识了浏览器类型、版本、操作系统及设备信息等。在文章给出的示例代码中,通过设置特定的User-Agent字符串,可以模拟浏览器发送HTTP请求的行为,这对于某些服务器可能具有重要影响,因为服务器端有时会根据User-Agent信息来决定返回的内容或执行的操作。在并发测试脚本中,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用户环境,设置了类似于实际浏览器的User-Agent字符串。
2023-10-19 20:57:06
74
转载
Netty
...的首选。 此外,随着HTTP/3协议的逐渐普及,Netty已迅速跟进支持这一基于QUIC协议的新一代HTTP标准,从而确保在新的网络环境下仍能保持卓越性能。开发者不仅可以利用Netty进行高效的TCP/UDP通信,还可以在最新的互联网传输协议上构建高速、安全的应用服务。 同时,业界也涌现了不少关于Netty深度优化实践的文章与案例,如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在大规模并发场景下如何调整线程模型以提升服务器响应速度,或是在特定业务场景下如何通过精细化配置Netty参数来节省内存占用、降低延迟。这些实战经验为开发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帮助他们在实际项目中更好地发挥Netty的优势,实现更优的网络性能表现。
2023-12-21 12:40:26
141
红尘漫步-t
MemCache
...emcached中的客户端实现数据分批读取? 嘿,朋友们!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个超级实用的技术话题——Memcached中的客户端如何实现数据的分批读取。在开始之前,先给大家科普一下背景知识。 首先,Memcached是一个高性能的分布式内存对象缓存系统,它被广泛用于减轻数据库负载,提高Web应用的速度。不过嘛,当你的应用程序开始应付海量的数据请求时,一股脑儿地把所有数据都拉进来,可能会让程序卡得像蜗牛爬,严重的时候甚至会直接给你崩掉。这时,就需要我们的主角——客户端实现数据的分批读取。 想象一下,你正在运营一个大型电商平台,每到购物节高峰期,网站上的商品数量高达百万级别。要是每次请求都一股脑儿地把所有商品信息都拉下来,那服务器准得累趴下,用户看着也得抓狂。因此,学会如何高效地分批次读取数据,是提升系统稳定性和用户体验的关键一步。 2. 分批读取的必要性与优势 那么,为什么要采用分批读取的方式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的技术考量和实际需求: - 减轻服务器压力:一次性请求大量数据对服务器资源消耗巨大,容易造成服务器过载。分批读取可以有效降低这种风险。 - 优化用户体验:用户往往不喜欢等待太久。通过分批次展示内容,可以让用户更快看到结果,提升满意度。 - 灵活应对动态变化的数据量:随着时间推移,你的数据量可能会不断增长。分批读取使得系统能够更灵活地适应不同规模的数据集。 - 提高查询效率:分批读取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利用索引和缓存机制,从而加快查询速度。 3. 实现数据分批读取的基本思路 了解了分批读取的重要性后,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具体怎么操作吧! 3.1 设定合理的批量大小 首先,你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设定每次读取的数据量。这个数值可别太大也别太小,一般情况下,根据你的使用场景和Memcached服务器的配置,设成几百到几千都行。 python 示例代码:设置批量大小 batch_size = 500 3.2 利用偏移量进行分批读取 在Memcached中,我们可以通过指定键值的偏移量来实现数据的分批读取。每次读完一部分数据,就更新下一次要读的位置,这样就能连续地一批一批拿到数据了。 python 示例代码:利用偏移量读取数据 def fetch_data_in_batches(key, start, end): batch_data = [] for offset in range(start, end, batch_size): 假设get_items函数用于从Memcached中获取指定范围的数据 items = get_items(key, offset, min(offset + batch_size - 1, end)) batch_data.extend(items) return batch_data 这里假设get_items函数已经实现了根据偏移量从Memcached中获取指定范围内数据的功能。当然,实际开发中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的库或框架调整这部分逻辑。 3.3 考虑并发与异步处理 为了进一步提升效率,你可以考虑引入多线程或异步I/O技术来并行处理多个数据批次。这样不仅能够加快整体处理速度,还能更好地利用现代计算机的多核优势。 python import threading def async_fetch_data(key, start, end): threads = [] for offset in range(start, end, batch_size): thread = threading.Thread(target=fetch_data_in_batches, args=(key, offset, min(offset + batch_size - 1, end))) threads.append(thread) thread.start() for thread in threads: thread.join() 使用异步方法读取数据 async_fetch_data('my_key', 0, 10000) 这段代码展示了如何通过多线程方式加速数据读取过程。当然,如果你的程序用的是异步编程(比如Python里的asyncio),那就可以试试异步IO,这样处理任务时会更高效,也不会被卡住。 4. 结语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在Memcached中实现客户端的数据分批读取是一项既实用又必要的技术。这东西不仅能帮我们搭建个更稳当、更快的系统,还能让咱们用户用起来特爽!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提供一些灵感和帮助,让我们一起努力打造更好的软件产品吧! 最后,别忘了在实际项目中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策略哦。技术总是在不断进步,保持学习的心态,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2024-10-25 16:27:27
122
海阔天空
Netty
...。研究团队发现,在高并发场景下,通过优化Channel和EventLoop的配置,可以显著提升系统的吞吐量和响应速度。他们建议在选择Channel类型时,应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选择最适合的实现方式,例如对于低延迟需求,可以选择NioSocketChannel;而对于高并发场景,则推荐使用EpollSocketChannel。 此外,Netty社区也一直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最新版本中引入了一些新特性,如改进的内存管理机制、增强的安全性功能以及对HTTP/3协议的支持。这些更新不仅提升了Netty的性能,还增强了其在现代网络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安全性。 值得一提的是,Netflix作为Netty的重要用户之一,也在其内部项目中大量使用了Netty。Netflix的技术博客中分享了他们在大规模分布式系统中使用Netty的经验和最佳实践,其中包括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扩展EventLoop线程池,以及如何利用ChannelPipeline进行复杂的业务逻辑处理。这些经验对于正在考虑使用Netty的企业和技术人员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Netty作为一种高性能的网络通信框架,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强大的能力和灵活性。无论是针对特定场景的优化,还是社区持续的技术更新,都使得Netty成为构建现代分布式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希望提升系统性能和可靠性的开发者而言,深入学习和掌握Netty的相关知识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2025-02-26 16:11:36
60
醉卧沙场
转载文章
...转载内容。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m0_57285325/article/details/118051767。 该文由互联网用户投稿提供,文中观点代表作者本人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的立场。 作为信息平台,本站仅提供文章转载服务,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也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责任。 如发现本文存在侵权、违法、违规或事实不符的情况,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并删除相应内容。 前言 今年因为这个疫情,感觉这是从工作以来过的最久的一个年了,在家呆的时间不是一般的久,算一算有好几个月呢!我大概是3月底快4月了才出门,投了超多的简历,天天面试面试面试面试面试面试面试…庆幸的是还是上岸了(嘻嘻开心开心)。但其实所谓的庆幸也是靠努力堆起来的,我记忆力还比较好,背一背,没啥难的,背了1000道题。。。(注:关于我背的这1000题,文末有分享) 眼看着6月就过去了,再过两天就7月份了,想着面试大军可能也过不了几天就要来了,所以这两天整理了一些面经,今天给大家看的是“美团+字节跳动+腾讯”这三家的,每家一二三面,我想大家可以自己测试一下能坚持到哪里。 01 阿里中间件(四面,Java岗) 1.1 Java中间件一面 技术一面考察范围 重点问了Java线程锁:synchronized 和ReentrantLock相关的底层实现 线程池的底层实现以及常见的参数 数据结构基本都问了一遍:链表、队列等 Java内存模型:常问的JVM分代模型,以及JDK1.8后的区别,最后还问了JVM相关的调优参数 分布式锁的实现比较技术 一面题目 自我介绍 擅长哪方面的技术? java有哪些锁中类?(乐观锁&悲观锁、可重入锁&Synchronize等)。 比较重要的数据结构,如链表,队列,栈的基本原理及大致实现 J.U.C下的常见类的使用。Threadpool的深入考察;blockingQueue的使用 Java内存分代模型,GC算法,JVM常见的启动参数;CMS算法的过程。 Volatile关键字有什么用(包括底层原理) 线程池的调优策略 Spring cloud的服务注册与发现是怎么设计的? 分布式系统的全局id如何实现 分布式锁的方案,redis和zookeeper那个好,如果是集群部署,高并发情况下那个性能更好。 1.2 Java中间件二面 技术二面考察范围: 问了项目相关的技术实现细节 数据库相关:索引、索引底层实现、mysql相关的行锁、表锁等 redis相关:架构设计、数据一致性问题 容器:容器的设计原理等技术 二面题目: 参与的项目,选一个,技术难度在哪里? Collections.sort底层排序方式 负载均衡的原理设计模式与重构,谈谈你对重构的理解 谈谈redis相关的集群有哪些成熟方案? 再谈谈一致hash算法(redis)? 数据库索引,B+树的特性和建树过程 Mysql相关的行锁,表锁;乐观锁,悲观锁 谈谈多线程和并发工具的使用 谈谈redis的架构和组件 Redis的数据一致性问题(分布式多节点环境&单机环境) Docker容器 1.3 Java中间件三面 技术三面考察范围: 主要谈到了高并发的实现方案 以及中间件:redis、rocketmq、kafka等的架构设计思路 最后问了平时怎么提升技术的技术 三面题目 高并发情况下,系统是如何支撑大量的请求的? 接着上面的问题,延伸到了中间件,kafka、redis、rocketmq、mycat等设计思路和适用场景等 最近上过哪些技术网站;最近再看那些书。 工作和生活中遇见最大的挑战,怎么去克服? 未来有怎样的打算 1.4 Java中间件四面 最后,你懂的,主要就是HR走流程了,主要问了未来的职业规划。 02 头条Java后台3面 2.1 头条一面 讲讲jvm运行时数据库区 讲讲你知道的垃圾回收算法 jvm内存模型jmm 内存泄漏与内存溢出的区别 select、epool 的区别?底层的数据结构是什么? mysql数据库默认存储引擎,有什么优点 优化数据库的方法,从sql到缓存到cpu到操作系统,知道多少说多少 什么情景下做分表,什么情景下做分库 linkedList与arrayList区别 适用场景 array list是如何扩容的 volatile 关键字的作用?Java 内存模型? java lock的实现,公平锁、非公平锁 悲观锁和乐观锁,应用中的案例,mysql当中怎么实现,java中的实现 2.2 头条二面 Java 内存分配策略? 多个线程同时请求内存,如何分配? Redis 底层用到了哪些数据结构? 使用 Redis 的 set 来做过什么? Redis 使用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 搭建过 Redis 集群吗? 如何分析“慢查询”日志进行 SQL/索引 优化? MySQL 索引结构解释一下?(B+ 树) MySQL Hash 索引适用情况?举下例子? 2.3 头条三面 如何保证数据库与redis缓存一致的Redis 的并发竞争问题是什么?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了解 Redis 事务的 CAS 方案吗? 如何保证 Redis 高并发、高可用? Redis 的主从复制原理,以及Redis 的哨兵原理? 如果让你写一个消息队列,该如何进行架构设计啊?说一下你的思路。 MySQL数据库主从同步怎么实现? 秒杀模块怎么设计的,如何压测,抗压手段 03 今日头条Java后台研发三面 3.1 一面 concurrent包下面用过哪些? countdownlatch功能实现 synchronized和lock区别,重入锁thread和runnable的区别 AtomicInteger实现原理(CAS自旋) java并发sleep与wait、notify与notifyAll的区别 如何实现高效的同步链表 java都有哪些加锁方式(synchronized、ReentrantLock、共享锁、读写锁等) 设计模式(工厂模式、单例模式(几种情况)、适配器模式、装饰者模式) maven依赖树,maven的依赖传递,循环依赖 3.2 二面 synchronized和reentrantLock的区别,synchronized用在代码快、方法、静态方法时锁的都是什么? 介绍spring的IOC和AOP,分别如何实现(classloader、动态代理)JVM的内存布局以及垃圾回收原理及过程 讲一下,讲一下CMS垃圾收集器垃圾回收的流程,以及CMS的缺点 redis如何处理分布式服务器并发造成的不一致OSGi的机制spring中bean加载机制,bean生成的具体步骤,ioc注入的方式spring何时创建- applicationContextlistener是监听哪个事件? 介绍ConcurrentHashMap原理,用的是哪种锁,segment有没可能增大? 解释mysql索引、b树,为啥不用平衡二叉树、红黑树 Zookeeper如何同步配置 3.3 三面 Java线程池ThreadPoolEcecutor参数,基本参数,使用场景 MySQL的ACID讲一下,延伸到隔离级别 dubbo的实现原理,说说RPC的要点 GC停顿原因,如何降低停顿? JVM如何调优、参数怎么调? 如何用工具分析jvm状态(visualVM看堆中对象的分配,对象间的引用、是否有内存泄漏,jstack看线程状态、是否死锁等等) 描述一致性hash算法 分布式雪崩场景如何避免? 再谈谈消息队列 04 抖音Java 三面 4.1 一面: hashmap,怎么扩容,怎么处理数据冲突? 怎么高效率的实现数据迁移? Linux的共享内存如何实现,大概说了一下。 socket网络编程,说一下TCP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同步IO和异步IO的区别? Java GC机制?GC Roots有哪些? 红黑树讲一下,五个特性,插入删除操作,时间复杂度? 快排的时间复杂度,最坏情况呢,最好情况呢,堆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呢,建堆的复杂度是多少 4.2 二面: 自我介绍,主要讲讲做了什么和擅长什么 设计模式了解哪些? AtomicInteger怎么实现原子修改的? ConcurrentHashMap 在Java7和Java8中的区别? 为什么Java8并发效率更好?什么情况下用HashMap,什么情况用ConcurrentHashMap? redis数据结构? redis数据淘汰机制? 4.3 三面(约五十分钟): mysql实现事务的原理(MVCC) MySQL数据主从同步是如何实现的? MySQL索引的实现,innodb的索引,b+树索引是怎么实现的,为什么用b+树做索引节点,一个节点存了多少数据,怎么规定大小,与磁盘页对应。 如果Redis有1亿个key,使用keys命令是否会影响线上服务? Redis的持久化方式,aod和rdb,具体怎么实现,追加日志和备份文件,底层实现原理的话知道么? 遇到最大困难是什么?怎么克服? 未来的规划是什么? 你想问我什么? 05 百度三面 5.1 百度一面 自我介绍 Java中的多态 为什么要同时重写hashcode和equals Hashmap的原理 Hashmap如何变线程安全,每种方式的优缺点 垃圾回收机制 Jvm的参数你知道的说一下 设计模式了解的说一下啊 手撕一个单例模式 手撕算法:反转单链表 手撕算法:实现类似微博子结构的数据结构,输入一系列父子关系,输出一个类似微博评论的父子结构图 手写java多线程 手写java的soeket编程,服务端和客户端 手撕算法: 爬楼梯,写出状态转移方程 智力题:时针分针什么时候重合 5.2 百度二面(现场) 自我介绍 项目介绍 服务器如何负载均衡,有哪些算法,哪个比较好,一致性哈希原理,怎么避免DDOS攻击请求打到少数机器。 TCP连接中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四次挥手的最后一个ack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time wait,为什么是2msl。 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怎么实现的,主从复制怎么做的,什么时候会出现数据不一致,如何解决。 Linux查看cpu占用率高的进程 手撕算法:给定一个数字三角形,找到从顶部到底部的最小路径和。每一步可以移动到下面一行的相邻数字上。 然后继续在这个问题上扩展 求出最短那条的路径 递归求出所有的路径 设计模式讲一下熟悉的 会不会滥用设计模式 多线程条件变量为什么要在while体里 你遇到什么挫折,怎么应对和处理 5.3 百度三面(现场) 自我介绍 项目介绍 Redis的特点 Redis的持久化怎么做,aof和rdb,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优缺点。 Redis使用哨兵部署会有什么问题,我说需要扩容的话还是得集群部署。 说一下JVM内存模型把,有哪些区,分别干什么的 说一下gc算法,分代回收说下 MySQL的引擎讲一下,有什么区别,使用场景呢 分布式事务了解么 反爬虫的机制,有哪些方式 06 蚂蚁中间件团队面试题 6.1 蚂蚁中间件一面: 自我介绍 JVM垃圾回收算法和垃圾回收器有哪些,最新的JDK采用什么算法。 新生代和老年代的回收机制。 讲一下ArrayList和linkedlist的区别,ArrayList与HashMap的扩容方式。 Concurrenthashmap1.8后的改动。 Java中的多线程,以及线程池的增长策略和拒绝策略了解么。 Tomcat的类加载器了解么 Spring的ioc和aop,Springmvc的基本架构,请求流程。 HTTP协议与Tcp有什么区别,http1.0和2.0的区别。 Java的网络编程,讲讲NIO的实现方式,与BIO的区别,以及介绍常用的NIO框架。 索引什么时候会失效变成全表扫描 介绍下分布式的paxos和raft算法 6.2 蚂蚁中间件二面 你在项目中怎么用到并发的。 消息队列的使用场景,谈谈Kafka。 你说了解分布式服务,那么你怎么理解分布式服务。 Dubbo和Spring Clound的区别,以及使用场景。 讲一下docker的实现原理,以及与JVM的区别。 MongoDB、Redis和Memcached的应用场景,各自优势 MongoDB有事务吗 Redis说一下sorted set底层原理 讲讲Netty为什么并发高,相关的核心组件有哪些 6.3 蚂蚁中间件三面 完整的画一个分布式集群部署图,从负载均衡到后端数据库集群。 分布式锁的方案,Redis和Zookeeper哪个好,如果是集群部署,高并发情况下哪个性能更好。 分布式系统的全局id如何实现。 数据库万级变成亿级,你如何来解决。 常见的服务器雪崩是由什么引起的,如何来防范。 异地容灾怎么实现 常用的高并发技术解决方案有哪些,以及对应的解决步骤。 07 京东4面(Java研发) 7.1 一面(基础面:约1小时) 自我介绍,主要讲讲做了什么和擅长什么 springmvc和spring-boot区别 @Autowired的实现原理 Bean的默认作用范围是什么?其他的作用范围? 索引是什么概念有什么作用?MySQL里主要有哪些索引结构?哈希索引和B+树索引比较? Java线程池的原理?线程池有哪些?线程池工厂有哪些线程池类型,及其线程池参数是什么? hashmap原理,处理哈希冲突用的哪种方法? 还知道什么处理哈希冲突的方法? Java GC机制?GC Roots有哪些? Java怎么进行垃圾回收的?什么对象会进老年代?垃圾回收算法有哪些?为什么新生代使用复制算法? HashMap的时间复杂度?HashMap中Hash冲突是怎么解决的?链表的上一级结构是什么?Java8中的HashMap有什么变化?红黑树需要比较大小才能进行插入,是依据什么进行比较的?其他Hash冲突解决方式? hash和B+树的区别?分别应用于什么场景?哪个比较好? 项目里有个数据安全的,aes和md5的区别?详细点 7.2 二面(问数据库较多) 自我介绍 为什么MyISAM查询性能好? 事务特性(acid) 隔离级别 SQL慢查询的常见优化步骤? 说下乐观锁,悲观锁(select for update),并写出sql实现 TCP协议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过程? 用到过哪些rpc框架 数据库连接池怎么实现 Java web过滤器的生命周期 7.3 三面(综合面;约一个小时) 自我介绍。 ConcurrentHashMap 在Java7和Java8中的区别?为什么Java8并发效率更好?什么情况下用HashMap,什么情况用ConcurrentHashMap? 加锁有什么机制? ThreadLocal?应用场景? 数据库水平切分,垂直切分的设计思路和切分顺序 Redis如何解决key冲突 soa和微服务的区别? 单机系统演变为分布式系统,会涉及到哪些技术的调整?请从前面负载到后端详细描述。 设计一个秒杀系统? 7.4 四面(HR面) 你自己最大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平时遇见过什么样的挑战,怎么去克服的 工作中遇见了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你的应对思路? 你的兴趣爱好? 未来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08 美团java高级开发3面 8.1 美团一面 自我介绍 项目介绍 Redis介绍 了解redis源码么 了解redis集群么 Hashmap的原理,增删的情况后端数据结构如何位移 hashmap容量为什么是2的幂次 hashset的源码 object类你知道的方法 hashcode和equals 你重写过hashcode和equals么,要注意什么 假设现在一个学生类,有学号和姓名,我现在hashcode方法重写的时候,只将学号参与计算,会出现什么情况? 往set里面put一个学生对象,然后将这个学生对象的学号改了,再put进去,可以放进set么?并讲出为什么 Redis的持久化?有哪些方式,原理是什么? 讲一下稳定的排序算法和不稳定的排序算法 讲一下快速排序的思想 8.2 美团二面 自我介绍 讲一下数据的acid 什么是一致性 什么是隔离性 Mysql的隔离级别 每个隔离级别是如何解决 Mysql要加上nextkey锁,语句该怎么写 Java的内存模型,垃圾回收 线程池的参数 每个参数解释一遍 然后面试官设置了每个参数,给了是个线程,让描述出完整的线程池执行的流程 Nio和IO有什么区别 Nio和aio的区别 Spring的aop怎么实现 Spring的aop有哪些实现方式 动态代理的实现方式和区别 Linux了解么 怎么查看系统负载 Cpu load的参数如果为4,描述一下现在系统处于什么情况 Linux,查找磁盘上最大的文件的命令 Linux,如何查看系统日志文件 手撕算法:leeetcode原题 22,Generate Parentheses,给定 n 对括号,请- 写一个函数以将其生成新的括号组合,并返回所有组合结果。 8.3 美团三面(现场) 三面没怎么问技术,问了很多技术管理方面的问题 自我介绍 项目介绍 怎么管理项目成员 当意见不一致时,如何沟通并说服开发成员,并举个例子 怎么保证项目的进度 数据库的索引原理 非聚簇索引和聚簇索引 索引的使用注意事项 联合索引 从底层解释最左匹配原则 Mysql对联合索引有优化么?会自动调整顺序么?哪个版本开始优化? Redis的应用 Redis的持久化的方式和原理 技术选型,一个新技术和一个稳定的旧技术,你会怎么选择,选择的考虑有哪些 说你印象最深的美团点评技术团队的三篇博客 最近在学什么新技术 你是怎么去接触一门新技术的 会看哪些书 怎么选择要看的书 最后 由于篇幅限制,小编在此截出几张知识讲解的图解,有需要的程序猿(媛)可以点赞后戳这里免费领取全部资料获取哦 子 怎么保证项目的进度 数据库的索引原理 非聚簇索引和聚簇索引 索引的使用注意事项 联合索引 从底层解释最左匹配原则 Mysql对联合索引有优化么?会自动调整顺序么?哪个版本开始优化? Redis的应用 Redis的持久化的方式和原理 技术选型,一个新技术和一个稳定的旧技术,你会怎么选择,选择的考虑有哪些 说你印象最深的美团点评技术团队的三篇博客 最近在学什么新技术 你是怎么去接触一门新技术的 会看哪些书 怎么选择要看的书 最后 由于篇幅限制,小编在此截出几张知识讲解的图解,有需要的程序猿(媛)可以点赞后戳这里免费领取全部资料获取哦 [外链图片转存中…(img-SFREePIJ-1624074891834)] [外链图片转存中…(img-5kF3pkiC-1624074891834)] [外链图片转存中…(img-HDVXfOMR-1624074891835)] [外链图片转存中…(img-RyaAC5jy-1624074891836)] [外链图片转存中…(img-iV32C5Ok-1624074891837)] 本篇文章为转载内容。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m0_57285325/article/details/118051767。 该文由互联网用户投稿提供,文中观点代表作者本人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的立场。 作为信息平台,本站仅提供文章转载服务,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也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责任。 如发现本文存在侵权、违法、违规或事实不符的情况,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并删除相应内容。
2023-11-13 23:43:59
85
转载
转载文章
...转载内容。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beyonddeg/article/details/53528482。 该文由互联网用户投稿提供,文中观点代表作者本人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的立场。 作为信息平台,本站仅提供文章转载服务,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也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责任。 如发现本文存在侵权、违法、违规或事实不符的情况,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并删除相应内容。 C 中的委托和事件(详解) 转载:http://www.cnblogs.com/SkySoot/archive/2012/04/05/2433639.html C 中的委托和事件 委托和事件在 .NET Framework 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然而,较好地理解委托和事件对很多接触 C 时间不长的人来说并不容易。它们就像是一道槛儿,过了这个槛的人,觉得真是太容易了,而没有过去的人每次见到委托和事件就觉得心里堵得慌,浑身不自在。本章中,我将由浅入深地讲述什么是委托、为什么要使用委托、事件的由来、.NET Framework 中的委托和事件、委托中方法异常和超时的处理、委托与异步编程、委托和事件对Observer 设计模式的意义,对它们的编译代码也做了讨论。 1.1 理解委托 1.1.1 将方法作为方法的参数 我们先不管这个标题如何的绕口,也不管委托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来看下面这两个最简单的方法,它们不过是在屏幕上输出一句问候的话语: public void GreetPeople(string name){EnglishGreeting(name);}public void EnglishGreeting(string name){Console.WriteLine("Good Morning, " + name);} 暂且不管这两个方法有没有什么实际意义。GreetPeople 用于向某人问好,当我们传递代表某人姓名的 name 参数,比如说“Liker”进去的时候,在这个方法中,将调用 EnglishGreeting 方法,再次传递 name 参数,EnglishGreeting 则用于向屏幕输出 “Good Morning, Liker”。 现在假设这个程序需要进行全球化,哎呀,不好了,我是中国人,我不明白“Good Morning”是什么意思,怎么办呢?好吧,我们再加个中文版的问候方法: public void ChineseGreeting(string name){Console.WriteLine("早上好, " + name);} 这时候,GreetPeople 也需要改一改了,不然如何判断到底用哪个版本的 Greeting 问候方法合适呢?在进行这个之前,我们最好再定义一个枚举作为判断的依据: public enum Language{English, Chinese}public void GreetPeople(string name, Language lang){switch (lang){case Language.English:EnglishGreeting(name);break;case Language.Chinese:ChineseGreeting(name);break;} } OK,尽管这样解决了问题,但我不说大家也很容易想到,这个解决方案的可扩展性很差,如果日后我们需要再添加韩文版、日文版,就不得不反复修改枚举和GreetPeople() 方法,以适应新的需求。 在考虑新的解决方案之前,我们先看看 GreetPeople 的方法签名: public void GreetPeople(string name, Language lang); 我们仅看 string name,在这里,string 是参数类型,name 是参数变量,当我们赋给 name 字符串“Liker”时,它就代表“Liker”这个值;当我们赋给它“李志中”时,它又代表着“李志中”这个值。然后,我们可以在方法体内对这个 name 进行其他操作。哎,这简直是废话么,刚学程序就知道了。 如果你再仔细想想,假如 GreetPeople() 方法可以接受一个参数变量,这个变量可以代表另一个方法,当我们给这个变量赋值 EnglishGreeting 的时候,它代表着 EnglsihGreeting() 这个方法;当我们给它赋值ChineseGreeting 的时候,它又代表着 ChineseGreeting() 法。我们将这个参数变量命名为 MakeGreeting,那么不是可以如同给 name 赋值时一样,在调用 GreetPeople()方法的时候,给这个MakeGreeting 参数也赋上值么(ChineseGreeting 或者EnglsihGreeting 等)?然后,我们在方法体内,也可以像使用别的参数一样使用MakeGreeting。但是,由于 MakeGreeting 代表着一个方法,它的使用方式应该和它被赋的方法(比如ChineseGreeting)是一样的,比如:MakeGreeting(name); 好了,有了思路了,我们现在就来改改GreetPeople()方法,那么它应该是这个样子了: public void GreetPeople(string name, MakeGreeting) { MakeGreeting(name); } 注意到 ,这个位置通常放置的应该是参数的类型,但到目前为止,我们仅仅是想到应该有个可以代表方法的参数,并按这个思路去改写 GreetPeople 方法,现在就出现了一个大问题:这个代表着方法的 MakeGreeting 参数应该是什么类型的? 说明:这里已不再需要枚举了,因为在给MakeGreeting 赋值的时候动态地决定使用哪个方法,是 ChineseGreeting 还是 EnglishGreeting,而在这个两个方法内部,已经对使用“Good Morning”还是“早上好”作了区分。 聪明的你应该已经想到了,现在是委托该出场的时候了,但讲述委托之前,我们再看看MakeGreeting 参数所能代表的 ChineseGreeting()和EnglishGreeting()方法的签名: public void EnglishGreeting(string name) public void ChineseGreeting(string name) 如同 name 可以接受 String 类型的“true”和“1”,但不能接受bool 类型的true 和int 类型的1 一样。MakeGreeting 的参数类型定义应该能够确定 MakeGreeting 可以代表的方法种类,再进一步讲,就是 MakeGreeting 可以代表的方法的参数类型和返回类型。 于是,委托出现了:它定义了 MakeGreeting 参数所能代表的方法的种类,也就是 MakeGreeting 参数的类型。 本例中委托的定义: public delegate void GreetingDelegate(string name); 与上面 EnglishGreeting() 方法的签名对比一下,除了加入了delegate 关键字以外,其余的是不是完全一样?现在,让我们再次改动GreetPeople()方法,如下所示: public delegate void GreetingDelegate(string name);public void GreetPeople(string name, GreetingDelegate MakeGreeting){MakeGreeting(name);} 如你所见,委托 GreetingDelegate 出现的位置与 string 相同,string 是一个类型,那么 GreetingDelegate 应该也是一个类型,或者叫类(Class)。但是委托的声明方式和类却完全不同,这是怎么一回事?实际上,委托在编译的时候确实会编译成类。因为 Delegate 是一个类,所以在任何可以声明类的地方都可以声明委托。更多的内容将在下面讲述,现在,请看看这个范例的完整代码: public delegate void GreetingDelegate(string name);class Program{private static void EnglishGreeting(string name){Console.WriteLine("Good Morning, " + name);}private static void ChineseGreeting(string name){Console.WriteLine("早上好, " + name);}private static void GreetPeople(string name, GreetingDelegate MakeGreeting){MakeGreeting(name);}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GreetPeople("Liker", EnglishGreeting);GreetPeople("李志中", ChineseGreeting);Console.ReadLine();} } 我们现在对委托做一个总结:委托是一个类,它定义了方法的类型,使得可以将方法当作另一个方法的参数来进行传递,这种将方法动态地赋给参数的做法,可以避免在程序中大量使用If … Else(Switch)语句,同时使得程序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 1.1.2 将方法绑定到委托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那么点如梦初醒的感觉?于是,你是不是在想: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不一定要直接在 GreetPeople() 方法中给 name 参数赋值,我可以像这样使用变量: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GreetPeople("Liker", EnglishGreeting);GreetPeople("李志中", ChineseGreeting);Console.ReadLine();} 而既然委托 GreetingDelegate 和类型 string 的地位一样,都是定义了一种参数类型,那么,我是不是也可以这么使用委托?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GreetingDelegate delegate1, delegate2;delegate1 = EnglishGreeting;delegate2 = ChineseGreeting;GreetPeople("Liker", delegate1);GreetPeople("李志中", delegate2);Console.ReadLine();} 如你所料,这样是没有问题的,程序一如预料的那样输出。这里,我想说的是委托不同于 string 的一个特性:可以将多个方法赋给同一个委托,或者叫将多个方法绑定到同一个委托,当调用这个委托的时候,将依次调用其所绑定的方法。在这个例子中,语法如下: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GreetingDelegate delegate1;delegate1 = EnglishGreeting; delegate1 += ChineseGreeting;GreetPeople("Liker", delegate1);Console.ReadLine();} 实际上,我们可以也可以绕过GreetPeople 方法,通过委托来直接调用EnglishGreeting 和ChineseGreeting: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GreetingDelegate delegate1;delegate1 = EnglishGreeting;delegate1 += ChineseGreeting; delegate1("Liker");Console.ReadLine();} 说明:这在本例中是没有问题的,但回头看下上面 GreetPeople() 的定义,在它之中可以做一些对于 EnglshihGreeting 和 ChineseGreeting 来说都需要进行的工作,为了简便我做了省略。 注意这里,第一次用的“=”,是赋值的语法;第二次,用的是“+=”,是绑定的语法。如果第一次就使用“+=”,将出现“使用了未赋值的局部变量”的编译错误。我们也可以使用下面的代码来这样简化这一过程: GreetingDelegate delegate1 = new GreetingDelegate(EnglishGreeting);delegate1 += ChineseGreeting; 既然给委托可以绑定一个方法,那么也应该有办法取消对方法的绑定,很容易想到,这个语法是“-=”: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GreetingDelegate delegate1 = new GreetingDelegate(EnglishGreeting);delegate1 += ChineseGreeting;GreetPeople("Liker", delegate1);Console.WriteLine();delegate1 -= EnglishGreeting;GreetPeople("李志中", delegate1);Console.ReadLine();} 让我们再次对委托作个总结: 使用委托可以将多个方法绑定到同一个委托变量,当调用此变量时(这里用“调用”这个词,是因为此变量代表一个方法),可以依次调用所有绑定的方法。 1.2 事件的由来 1.2.1 更好的封装性 我们继续思考上面的程序:上面的三个方法都定义在 Programe 类中,这样做是为了理解的方便,实际应用中,通常都是 GreetPeople 在一个类中,ChineseGreeting 和 EnglishGreeting 在另外的类中。现在你已经对委托有了初步了解,是时候对上面的例子做个改进了。假设我们将 GreetingPeople() 放在一个叫 GreetingManager 的类中,那么新程序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namespace Delegate{public delegate void GreetingDelegate(string name);public class GreetingManager{public void GreetPeople(string name, GreetingDelegate MakeGreeting){MakeGreeting(name);} }class Program{private static void EnglishGreeting(string name){Console.WriteLine("Good Morning, " + name);}private static void ChineseGreeting(string name){Console.WriteLine("早上好, " + name);}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GreetingManager gm = new GreetingManager();gm.GreetPeople("Liker", EnglishGreeting);gm.GreetPeople("李志中", ChineseGreeting);} }} 我们运行这段代码,嗯,没有任何问题。程序一如预料地那样输出了: // Good Morning, Liker 早上好, 李志中 // 现在,假设我们需要使用上一节学到的知识,将多个方法绑定到同一个委托变量,该如何做呢?让我们再次改写代码: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GreetingManager gm = new GreetingManager();GreetingDelegate delegate1;delegate1 = EnglishGreeting;delegate1 += ChineseGreeting;gm.GreetPeople("Liker", delegate1);} 输出: Good Morning, Liker 早上好, Liker 到了这里,我们不禁想到:面向对象设计,讲究的是对象的封装,既然可以声明委托类型的变量(在上例中是delegate1),我们何不将这个变量封装到 GreetManager 类中?在这个类的客户端中使用不是更方便么?于是,我们改写GreetManager 类,像这样: public class GreetingManager{/// <summary>/// 在 GreetingManager 类的内部声明 delegate1 变量/// </summary>public GreetingDelegate delegate1;public void GreetPeople(string name, GreetingDelegate MakeGreeting){MakeGreeting(name);} }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使用这个委托变量: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GreetingManager gm = new GreetingManager();gm.delegate1 = EnglishGreeting;gm.delegate1 += ChineseGreeting;gm.GreetPeople("Liker", gm.delegate1);} 输出为: Good Morning, Liker 早上好, Liker 尽管这样做没有任何问题,但我们发现这条语句很奇怪。在调用gm.GreetPeople 方法的时候,再次传递了gm 的delegate1 字段,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修改 GreetingManager 类成这样: public class GreetingManager{/// <summary>/// 在 GreetingManager 类的内部声明 delegate1 变量/// </summary>public GreetingDelegate delegate1;public void GreetPeople(string name){if (delegate1 != null) // 如果有方法注册委托变量{ delegate1(name); // 通过委托调用方法} }} 在客户端,调用看上去更简洁一些: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GreetingManager gm = new GreetingManager();gm.delegate1 = EnglishGreeting;gm.delegate1 += ChineseGreeting;gm.GreetPeople("Liker"); //注意,这次不需要再传递 delegate1 变量} 尽管这样达到了我们要的效果,但是还是存在着问题:在这里,delegate1 和我们平时用的string 类型的变量没有什么分别,而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字段都应该声明成public,合适的做法是应该public 的时候public,应该private 的时候private。 我们先看看如果把 delegate1 声明为 private 会怎样?结果就是:这简直就是在搞笑。因为声明委托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它暴露在类的客户端进行方法的注册,你把它声明为 private 了,客户端对它根本就不可见,那它还有什么用? 再看看把delegate1 声明为 public 会怎样?结果就是:在客户端可以对它进行随意的赋值等操作,严重破坏对象的封装性。 最后,第一个方法注册用“=”,是赋值语法,因为要进行实例化,第二个方法注册则用的是“+=”。但是,不管是赋值还是注册,都是将方法绑定到委托上,除了调用时先后顺序不同,再没有任何的分别,这样不是让人觉得很别扭么? 现在我们想想,如果delegate1 不是一个委托类型,而是一个string 类型,你会怎么做?答案是使用属性对字段进行封装。 于是,Event 出场了,它封装了委托类型的变量,使得:在类的内部,不管你声明它是public还是protected,它总是private 的。在类的外部,注册“+=”和注销“-=”的访问限定符与你在声明事件时使用的访问符相同。我们改写GreetingManager 类,它变成了这个样子: public class GreetingManager{//这一次我们在这里声明一个事件public event GreetingDelegate MakeGreet;public void GreetPeople(string name){MakeGreet(name);} } 很容易注意到:MakeGreet 事件的声明与之前委托变量 delegate1 的声明唯一的区别是多了一个 event 关键字。看到这里,在结合上面的讲解,你应该明白到:事件其实没什么不好理解的,声明一个事件不过类似于声明一个进行了封装的委托类型的变量而已。 为了证明上面的推论,如果我们像下面这样改写Main 方法: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GreetingManager gm = new GreetingManager();gm.MakeGreet = EnglishGreeting; // 编译错误1gm.MakeGreet += ChineseGreeting;gm.GreetPeople("Liker");} 会得到编译错误: 1.2.2 限制类型能力 使用事件不仅能获得比委托更好的封装性以外,还能限制含有事件的类型的能力。这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说:事件应该由事件发布者触发,而不应该由事件的客户端(客户程序)来触发。请看下面的范例: using System;class Program{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Publishser pub = new Publishser();Subscriber sub = new Subscriber();pub.NumberChanged += new NumberChangedEventHandler(sub.OnNumberChanged);pub.DoSomething(); // 应该通过DoSomething()来触发事件pub.NumberChanged(100); // 但可以被这样直接调用,对委托变量的不恰当使用} }/// <summary>/// 定义委托/// </summary>/// <param name="count"></param>public delegate void NumberChangedEventHandler(int count);/// <summary>/// 定义事件发布者/// </summary>public class Publishser{private int count;public NumberChangedEventHandler NumberChanged; // 声明委托变量//public event NumberChangedEventHandler NumberChanged; // 声明一个事件public void DoSomething(){// 在这里完成一些工作 ...if (NumberChanged != null) // 触发事件{ count++;NumberChanged(count);} }}/// <summary>/// 定义事件订阅者/// </summary>public class Subscriber{public void OnNumberChanged(int count){Console.WriteLine("Subscriber notified: count = {0}", count);} } 上面代码定义了一个NumberChangedEventHandler 委托,然后我们创建了事件的发布者Publisher 和订阅者Subscriber。当使用委托变量时,客户端可以直接通过委托变量触发事件,也就是直接调用pub.NumberChanged(100),这将会影响到所有注册了该委托的订阅者。而事件的本意应该为在事件发布者在其本身的某个行为中触发,比如说在方法DoSomething()中满足某个条件后触发。通过添加event 关键字来发布事件,事件发布者的封装性会更好,事件仅仅是供其他类型订阅,而客户端不能直接触发事件(语句pub.NumberChanged(100)无法通过编译),事件只能在事件发布者Publisher 类的内部触发(比如在方法pub.DoSomething()中),换言之,就是NumberChanged(100)语句只能在Publisher 内部被调用。大家可以尝试一下,将委托变量的声明那行代码注释掉,然后取消下面事件声明的注释。此时程序是无法编译的,当你使用了event 关键字之后,直接在客户端触发事件这种行为,也就是直接调用pub.NumberChanged(100),是被禁止的。事件只能通过调用DoSomething() 来触发。这样才是事件的本意,事件发布者的封装才会更好。 就好像如果我们要定义一个数字类型,我们会使用int 而不是使用object 一样,给予对象过多的能力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应该是越合适越好。尽管直接使用委托变量通常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它给了客户端不应具有的能力,而使用事件,可以限制这一能力,更精确地对类型进行封装。 说 明:这里还有一个约定俗称的规定,就是订阅事件的方法的命名,通常为“On 事件名”,比如这里的OnNumberChanged。 1.3 委托的编译代码 这时候,我们注释掉编译错误的行,然后重新进行编译,再借助 Reflactor 来对 event 的声明语句做一探究,看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 可以看到,实际上尽管我们在GreetingManager 里将 MakeGreet 声明为public,但是,实际上MakeGreet 会被编译成私有字段,难怪会发生上面的编译错误了,因为它根本就不允许在GreetingManager 类的外面以赋值的方式访问,从而验证了我们上面所做的推论。 我们再进一步看下MakeGreet 所产生的代码: // private GreetingDelegate MakeGreet; //对事件的声明实际是声明一个私有的委托变量 [MethodImpl(MethodImplOptions.Synchronized)] public void add_MakeGreet(GreetingDelegate value) { this.MakeGreet = (GreetingDelegate) Delegate.Combine(this.MakeGreet, value); } [MethodImpl(MethodImplOptions.Synchronized)] public void remove_MakeGreet(GreetingDelegate value) { this.MakeGreet = (GreetingDelegate) Delegate.Remove(this.MakeGreet, value); } // 现在已经很明确了:MakeGreet 事件确实是一个GreetingDelegate 类型的委托,只不过不管是不是声明为public,它总是被声明为private。另外,它还有两个方法,分别是add_MakeGreet和remove_MakeGreet,这两个方法分别用于注册委托类型的方法和取消注册。实际上也就是:“+= ”对应 add_MakeGreet,“-=”对应remove_MakeGreet。而这两个方法的访问限制取决于声明事件时的访问限制符。 在add_MakeGreet()方法内部,实际上调用了System.Delegate 的Combine()静态方法,这个方法用于将当前的变量添加到委托链表中。 我们前面提到过两次,说委托实际上是一个类,在我们定义委托的时候: // public delegate void GreetingDelegate(string name); // 当编译器遇到这段代码的时候,会生成下面这样一个完整的类: // public class GreetingDelegate:System.MulticastDelegate { public GreetingDelegate(object @object, IntPtr method); public virtual IAsyncResult BeginInvoke(string name, AsyncCallback callback, object @object); public virtual void EndInvoke(IAsyncResult result); public virtual void Invoke(string name); } // 1.4 .NET 框架中的委托和事件 1.4.1 范例说明 上面的例子已不足以再进行下面的讲解了,我们来看一个新的范例,因为之前已经介绍了很多的内容,所以本节的进度会稍微快一些! 假设我们有个高档的热水器,我们给它通上电,当水温超过95 度的时候:1、扬声器会开始发出语音,告诉你水的温度;2、液晶屏也会改变水温的显示,来提示水已经快烧开了。 现在我们需要写个程序来模拟这个烧水的过程,我们将定义一个类来代表热水器,我们管它叫:Heater,它有代表水温的字段,叫做 temperature;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给水加热方法 BoilWater(),一个发出语音警报的方法 MakeAlert(),一个显示水温的方法,ShowMsg()。 namespace Delegate{/// <summary>/// 热水器/// </summary>public class Heater{/// <summary>/// 水温/// </summary>private int temperature;/// <summary>/// 烧水/// </summary>public void BoilWater(){for (int i = 0; i <= 100; i++){temperature = i;if (temperature > 95){MakeAlert(temperature);ShowMsg(temperature);} }}/// <summary>/// 发出语音警报/// </summary>/// <param name="param"></param>private void MakeAlert(int param){Console.WriteLine("Alarm:嘀嘀嘀,水已经 {0} 度了:", param);}/// <summary>/// 显示水温/// </summary>/// <param name="param"></param>private void ShowMsg(int param){Console.WriteLine("Display:水快开了,当前温度:{0}度。", param);} }class Program{static void Main(){Heater ht = new Heater();ht.BoilWater();} }} 1.4.2 Observer 设计模式简介 上面的例子显然能完成我们之前描述的工作,但是却并不够好。现在假设热水器由三部分组成:热水器、警报器、显示器,它们来自于不同厂商并进行了组装。那么,应该是热水器仅仅负责烧水,它不能发出警报也不能显示水温;在水烧开时由警报器发出警报、显示器显示提示和水温。 这时候,上面的例子就应该变成这个样子: /// <summary>/// 热水器/// </summary>public class Heater{private int temperature; private void BoilWater(){for (int i = 0; i <= 100; i++){temperature = i;} }}/// <summary>/// 警报器/// </summary>public class Alarm{private void MakeAlert(int param){Console.WriteLine("Alarm:嘀嘀嘀,水已经 {0} 度了:", param);} }/// <summary>/// 显示器/// </summary>public class Display{private void ShowMsg(int param){Console.WriteLine("Display:水已烧开,当前温度:{0}度。", param);} }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何在水烧开的时候通知报警器和显示器? 在继续进行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Observer 设计模式,Observer 设计模式中主要包括如下两类对象: Subject:监视对象,它往往包含着其他对象所感兴趣的内容。在本范例中,热水器就是一个监视对象,它包含的其他对象所感兴趣的内容,就是 temprature 字段,当这个字段的值快到100 时,会不断把数据发给监视它的对象。 Observer:监视者,它监视Subject,当 Subject 中的某件事发生的时候,会告知Observer,而Observer 则会采取相应的行动。在本范例中,Observer 有警报器和显示器,它们采取的行动分别是发出警报和显示水温。 在本例中,事情发生的顺序应该是这样的: 1. 警报器和显示器告诉热水器,它对它的温度比较感兴趣(注册)。 2. 热水器知道后保留对警报器和显示器的引用。 3. 热水器进行烧水这一动作,当水温超过 95 度时,通过对警报器和显示器的引用,自动调用警报器的MakeAlert()方法、显示器的ShowMsg()方法。 类似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GOF 对它进行了抽象,称为 Observer 设计模式:Observer 设计模式是为了定义对象间的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以便于当一个对象的状态改变时,其他依赖于它的对象会被自动告知并更新。Observer 模式是一种松耦合的设计模式。 1.4.3 实现范例的Observer 设计模式 我们之前已经对委托和事件介绍很多了,现在写代码应该很容易了,现在在这里直接给出代码,并在注释中加以说明。 namespace Delegate{public class Heater{private int temperature;public delegate void BoilHandler(int param);public event BoilHandler BoilEvent;public void BoilWater(){for (int i = 0; i <= 100; i++){temperature = i;if (temperature > 95){if (BoilEvent != null){ BoilEvent(temperature); // 调用所有注册对象的方法} }} }}public class Alarm{public void MakeAlert(int param){Console.WriteLine("Alarm:嘀嘀嘀,水已经 {0} 度了:", param);} }public class Display{public static void ShowMsg(int param) // 静态方法{ Console.WriteLine("Display:水快烧开了,当前温度:{0}度。", param);} }class Program{static void Main(){Heater heater = new Heater();Alarm alarm = new Alarm();heater.BoilEvent += alarm.MakeAlert; // 注册方法heater.BoilEvent += (new Alarm()).MakeAlert; // 给匿名对象注册方法heater.BoilEvent += Display.ShowMsg; // 注册静态方法heater.BoilWater(); // 烧水,会自动调用注册过对象的方法} }} 输出为: // Alarm:嘀嘀嘀,水已经 96 度了: Alarm:嘀嘀嘀,水已经 96 度了: Display:水快烧开了,当前温度:96 度。 // 省略... // 1.4.4 .NET 框架中的委托与事件 尽管上面的范例很好地完成了我们想要完成的工作,但是我们不仅疑惑:为什么.NET Framework 中的事件模型和上面的不同?为什么有很多的EventArgs 参数? 在回答上面的问题之前,我们先搞懂 .NET Framework 的编码规范: 1. 委托类型的名称都应该以 EventHandler 结束。 2. 委托的原型定义:有一个void 返回值,并接受两个输入参数:一个Object 类型,一个EventArgs 类型(或继承自EventArgs)。 3. 事件的命名为委托去掉 EventHandler 之后剩余的部分。 4. 继承自 EventArgs 的类型应该以EventArgs 结尾。 再做一下说明: 1. 委托声明原型中的Object 类型的参数代表了Subject,也就是监视对象,在本例中是Heater(热水器)。回调函数(比如Alarm 的MakeAlert)可以通过它访问触发事件的对象(Heater)。 2. EventArgs 对象包含了Observer 所感兴趣的数据,在本例中是temperature。 上面这些其实不仅仅是为了编码规范而已,这样也使得程序有更大的灵活性。比如说,如果我们不光想获得热水器的温度,还想在Observer 端(警报器或者显示器)方法中获得它的生产日期、型号、价格,那么委托和方法的声明都会变得很麻烦,而如果我们将热水器的引用传给警报器的方法,就可以在方法中直接访问热水器了。 现在我们改写之前的范例,让它符合.NET Framework的规范: using System;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using System.Text;namespace Delegate{public class Heater{private int temperature;public string type = "RealFire 001"; // 添加型号作为演示public string area = "China Xian"; // 添加产地作为演示public delegate void BoiledEventHandler(Object sender, BoiledEventArgs e);public event BoiledEventHandler Boiled; // 声明事件// 定义 BoiledEventArgs 类,传递给 Observer 所感兴趣的信息public class BoiledEventArgs : EventArgs{public readonly int temperature;public BoiledEventArgs(int temperature){this.temperature = temperature;} }// 可以供继承自 Heater 的类重写,以便继承类拒绝其他对象对它的监视protected virtual void OnBoiled(BoiledEventArgs e){if (Boiled != null){Boiled(this, e); // 调用所有注册对象的方法} }public void BoilWater(){for (int i = 0; i <= 100; i++){temperature = i;if (temperature > 95){// 建立BoiledEventArgs 对象。BoiledEventArgs e = new BoiledEventArgs(temperature);OnBoiled(e); // 调用 OnBolied 方法} }}public class Alarm{public void MakeAlert(Object sender, Heater.BoiledEventArgs e){Heater heater = (Heater)sender; // 这里是不是很熟悉呢?// 访问 sender 中的公共字段Console.WriteLine("Alarm:{0} - {1}: ", heater.area, heater.type);Console.WriteLine("Alarm: 嘀嘀嘀,水已经 {0} 度了:", e.temperature);Console.WriteLine();} }public class Display{public static void ShowMsg(Object sender, Heater.BoiledEventArgs e) // 静态方法{Heater heater = (Heater)sender;Console.WriteLine("Display:{0} - {1}: ", heater.area, heater.type);Console.WriteLine("Display:水快烧开了,当前温度:{0}度。", e.temperature);Console.WriteLine();} }class Program{static void Main(){Heater heater = new Heater();Alarm alarm = new Alarm();heater.Boiled += alarm.MakeAlert; //注册方法heater.Boiled += (new Alarm()).MakeAlert; //给匿名对象注册方法heater.Boiled += new Heater.BoiledEventHandler(alarm.MakeAlert); //也可以这么注册heater.Boiled += Display.ShowMsg; //注册静态方法heater.BoilWater(); //烧水,会自动调用注册过对象的方法} }} } 输出为: Alarm:China Xian - RealFire 001: Alarm: 嘀嘀嘀,水已经 96 度了: Alarm:China Xian - RealFire 001: Alarm: 嘀嘀嘀,水已经 96 度了: Alarm:China Xian - RealFire 001: Alarm: 嘀嘀嘀,水已经 96 度了: Display:China Xian - RealFire 001: Display:水快烧开了,当前温度:96 度。 // 省略 ... 1.5 委托进阶 1.5.1 为什么委托定义的返回值通常都为 void ? 尽管并非必需,但是我们发现很多的委托定义返回值都为 void,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委托变量可以供多个订阅者注册,如果定义了返回值,那么多个订阅者的方法都会向发布者返回数值,结果就是后面一个返回的方法值将前面的返回值覆盖掉了,因此,实际上只能获得最后一个方法调用的返回值。可以运行下面的代码测试一下。除此以外,发布者和订阅者是松耦合的,发布者根本不关心谁订阅了它的事件、为什么要订阅,更别说订阅者的返回值了,所以返回订阅者的方法返回值大多数情况下根本没有必要。 1.5.2 如何让事件只允许一个客户订阅? 少数情况下,比如像上面,为了避免发生“值覆盖”的情况(更多是在异步调用方法时,后面会讨论),我们可能想限制只允许一个客户端注册。此时怎么做呢?我们可以向下面这样,将事件声明为private 的,然后提供两个方法来进行注册和取消注册: public class Publishser{private event GeneralEventHandler NumberChanged; // 声明一个私有事件// 注册事件public void Register(GeneralEventHandler method){NumberChanged = method;}// 取消注册public void UnRegister(GeneralEventHandler method){NumberChanged -= method;}public void DoSomething(){// 做某些其余的事情if (NumberChanged != null){ // 触发事件string rtn = NumberChanged();Console.WriteLine("Return: {0}", rtn); // 打印返回的字符串,输出为Subscriber3} }} 注意上面,在UnRegister()中,没有进行任何判断就使用了NumberChanged -= method 语句。这是因为即使method 方法没有进行过注册,此行语句也不会有任何问题,不会抛出异常,仅仅是不会产生任何效果而已。 注意在Register()方法中,我们使用了赋值操作符“=”,而非“+=”,通过这种方式就避免了多个方法注册。 1.7 委托和方法的异步调用 通常情况下,如果需要异步执行一个耗时的操作,我们会新起一个线程,然后让这个线程去执行代码。但是对于每一个异步调用都通过创建线程来进行操作显然会对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操作也相对繁琐一些。.NET 中可以通过委托进行方法的异步调用,就是说客户端在异步调用方法时,本身并不会因为方法的调用而中断,而是从线程池中抓取一个线程去执行该方法,自身线程(主线程)在完成抓取线程这一过程之后,继续执行下面的代码,这样就实现了代码的并行执行。使用线程池的好处就是避免了频繁进行异步调用时创建、销毁线程的开销。当我们在委托对象上调用BeginInvoke()时,便进行了一个异步的方法调用。 事件发布者和订阅者之间往往是松耦合的,发布者通常不需要获得订阅者方法执行的情况;而当使用异步调用时,更多情况下是为了提升系统的性能,而并非专用于事件的发布和订阅这一编程模型。而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异步编程时,就需要进行更多的控制,比如当异步执行方法的方法结束时通知客户端、返回异步执行方法的返回值等。本节就对 BeginInvoke() 方法、EndInvoke() 方法和其相关的 IAysncResult 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我们先看这样一段代码,它演示了不使用异步调用的通常情况: class Program7{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Console.WriteLine("Client application started!\n");Thread.CurrentThread.Name = "Main Thread";Calculator cal = new Calculator();int result = cal.Add(2, 5);Console.WriteLine("Result: {0}\n", result);// 做某些其它的事情,模拟需要执行3 秒钟for (int i = 1; i <= 3; i++){Thread.Sleep(TimeSpan.FromSeconds(i));Console.WriteLine("{0}: Client executed {1} second(s).", Thread.CurrentThread.Name, i);}Console.WriteLine("\nPress any key to exit...");Console.ReadLine();} }public class Calculator{public int Add(int x, int y){if (Thread.CurrentThread.IsThreadPoolThread){Thread.CurrentThread.Name = "Pool Thread";}Console.WriteLine("Method invoked!");// 执行某些事情,模拟需要执行2 秒钟for (int i = 1; i <= 2; i++){Thread.Sleep(TimeSpan.FromSeconds(i));Console.WriteLine("{0}: Add executed {1} second(s).", Thread.CurrentThread.Name, i);}Console.WriteLine("Method complete!");return x + y;} } 上面代码有几个关于对于线程的操作,如果不了解可以看一下下面的说明,如果你已经了解可以直接跳过: 1. Thread.Sleep(),它会让执行当前代码的线程暂停一段时间(如果你对线程的概念比较陌生,可以理解为使程序的执行暂停一段时间),以毫秒为单位,比如Thread.Sleep(1000),将会使线程暂停1 秒钟。在上面我使用了它的重载方法,个人觉得使用TimeSpan.FromSeconds(1),可读性更好一些。 2. Thread.CurrentThread.Name,通过这个属性可以设置、获取执行当前代码的线程的名称,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属性只可以设置一次,如果设置两次,会抛出异常。 3. Thread.IsThreadPoolThread,可以判断执行当前代码的线程是否为线程池中的线程。 通过这几个方法和属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调试异步调用方法。上面代码中除了加入了一些对线程的操作以外再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建了一个Calculator 类,它只有一个Add 方法,我们模拟了这个方法需要执行2 秒钟时间,并且每隔一秒进行一次输出。而在客户端程序中,我们使用result 变量保存了方法的返回值并进行了打印。随后,我们再次模拟了客户端程序接下来的操作需要执行2 秒钟时间。运行这段程序,会产生下面的输出: // Client application started! Method invoked! Main Thread: Add executed 1 second(s). Main Thread: Add executed 2 second(s). Method complete! Result: 7 Main Thread: Client executed 1 second(s). Main Thread: Client executed 2 second(s). Main Thread: Client executed 3 second(s). Press any key to exit... // 如果你确实执行了这段代码,会看到这些输出并不是一瞬间输出的,而是执行了大概5 秒钟的时间,因为线程是串行执行的,所以在执行完 Add() 方法之后才会继续客户端剩下的代码。 接下来我们定义一个AddDelegate 委托,并使用BeginInvoke()方法来异步地调用它。在上面已经介绍过,BeginInvoke()除了最后两个参数为AsyncCallback 类型和Object 类型以外,前面的参数类型和个数与委托定义相同。另外BeginInvoke()方法返回了一个实现了IAsyncResult 接口的对象(实际上就是一个AsyncResult 类型实例,注意这里IAsyncResult 和AysncResult 是不同的,它们均包含在.NET Framework 中)。 AsyncResult 的用途有这么几个:传递参数,它包含了对调用了BeginInvoke()的委托的引用;它还包含了BeginInvoke()的最后一个Object 类型的参数;它可以鉴别出是哪个方法的哪一次调用,因为通过同一个委托变量可以对同一个方法调用多次。 EndInvoke()方法接受IAsyncResult 类型的对象(以及ref 和out 类型参数,这里不讨论了,对它们的处理和返回值类似),所以在调用BeginInvoke()之后,我们需要保留IAsyncResult,以便在调用EndInvoke()时进行传递。这里最重要的就是EndInvoke()方法的返回值,它就是方法的返回值。除此以外,当客户端调用EndInvoke()时,如果异步调用的方法没有执行完毕,则会中断当前线程而去等待该方法,只有当异步方法执行完毕后才会继续执行后面的代码。所以在调用完BeginInvoke()后立即执行EndInvoke()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通常在尽可能早的时候调用BeginInvoke(),然后在需要方法的返回值的时候再去调用EndInvoke(),或者是根据情况在晚些时候调用。说了这么多,我们现在看一下使用异步调用改写后上面的代码吧: using System.Threading;using System;public delegate int AddDelegate(int x, int y);class Program8{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Console.WriteLine("Client application started!\n");Thread.CurrentThread.Name = "Main Thread";Calculator cal = new Calculator();AddDelegate del = new AddDelegate(cal.Add);IAsyncResult asyncResult = del.BeginInvoke(2, 5, null, null); // 异步调用方法// 做某些其它的事情,模拟需要执行3 秒钟for (int i = 1; i <= 3; i++){Thread.Sleep(TimeSpan.FromSeconds(i));Console.WriteLine("{0}: Client executed {1} second(s).", Thread.CurrentThread.Name, i);}int rtn = del.EndInvoke(asyncResult);Console.WriteLine("Result: {0}\n", rtn);Console.WriteLine("\nPress any key to exit...");Console.ReadLine();} }public class Calculator{public int Add(int x, int y){if (Thread.CurrentThread.IsThreadPoolThread){Thread.CurrentThread.Name = "Pool Thread";}Console.WriteLine("Method invoked!");// 执行某些事情,模拟需要执行2 秒钟for (int i = 1; i <= 2; i++){Thread.Sleep(TimeSpan.FromSeconds(i));Console.WriteLine("{0}: Add executed {1} second(s).", Thread.CurrentThread.Name, i);}Console.WriteLine("Method complete!");return x + y;} } 此时的输出为: // Client application started! Method invoked! Main Thread: Client executed 1 second(s). Pool Thread: Add executed 1 second(s). Main Thread: Client executed 2 second(s). Pool Thread: Add executed 2 second(s). Method complete! Main Thread: Client executed 3 second(s). Result: 7 Press any key to exit... // 现在执行完这段代码只需要3 秒钟时间,两个for 循环所产生的输出交替进行,这也说明了这两段代码并行执行的情况。可以看到Add() 方法是由线程池中的线程在执行, 因为Thread.CurrentThread.IsThreadPoolThread 返回了True,同时我们对该线程命名为了Pool Thread。另外我们可以看到通过EndInvoke()方法得到了返回值。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将获得返回值的操作放到另一段代码或者客户端去执行,而不是向上面那样直接写在BeginInvoke()的后面。比如说我们在Program 中新建一个方法GetReturn(),此时可以通过AsyncResult 的AsyncDelegate 获得del 委托对象,然后再在其上调用EndInvoke()方法,这也说明了AsyncResult 可以唯一的获取到与它相关的调用了的方法(或者也可以理解成委托对象)。所以上面获取返回值的代码也可以改写成这样: private static int GetReturn(IAsyncResult asyncResult){AsyncResult result = (AsyncResult)asyncResult;AddDelegate del = (AddDelegate)result.AsyncDelegate;int rtn = del.EndInvoke(asyncResult);return rtn;} 然后再将int rtn = del.EndInvoke(asyncResult);语句改为int rtn = GetReturn(asyncResult);。注意上面IAsyncResult 要转换为实际的类型AsyncResult 才能访问AsyncDelegate 属性,因为它没有包含在IAsyncResult 接口的定义中。 BeginInvoke 的另外两个参数分别是AsyncCallback 和Object 类型,其中AsyncCallback 是一个委托类型,它用于方法的回调,即是说当异步方法执行完毕时自动进行调用的方法。它的定义为: // public delegate void AsyncCallback(IAsyncResult ar); // Object 类型用于传递任何你想要的数值,它可以通过IAsyncResult 的AsyncState 属性获得。下面我们将获取方法返回值、打印返回值的操作放到了OnAddComplete()回调方法中: using System.Threading;using System;using System.Runtime.Remoting.Messaging;public delegate int AddDelegate(int x, int y);class Program9{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Console.WriteLine("Client application started!\n");Thread.CurrentThread.Name = "Main Thread";Calculator cal = new Calculator();AddDelegate del = new AddDelegate(cal.Add);string data = "Any data you want to pass.";AsyncCallback callBack = new AsyncCallback(OnAddComplete);del.BeginInvoke(2, 5, callBack, data); // 异步调用方法// 做某些其它的事情,模拟需要执行3 秒钟for (int i = 1; i <= 3; i++){Thread.Sleep(TimeSpan.FromSeconds(i));Console.WriteLine("{0}: Client executed {1} second(s).", Thread.CurrentThread.Name, i);}Console.WriteLine("\nPress any key to exit...");Console.ReadLine();}static void OnAddComplete(IAsyncResult asyncResult){AsyncResult result = (AsyncResult)asyncResult;AddDelegate del = (AddDelegate)result.AsyncDelegate;string data = (string)asyncResult.AsyncState;int rtn = del.EndInvoke(asyncResult);Console.WriteLine("{0}: Result, {1}; Data: {2}\n", Thread.CurrentThread.Name, rtn, data);} }public class Calculator{public int Add(int x, int y){if (Thread.CurrentThread.IsThreadPoolThread){Thread.CurrentThread.Name = "Pool Thread";}Console.WriteLine("Method invoked!");// 执行某些事情,模拟需要执行2 秒钟for (int i = 1; i <= 2; i++){Thread.Sleep(TimeSpan.FromSeconds(i));Console.WriteLine("{0}: Add executed {1} second(s).", Thread.CurrentThread.Name, i);}Console.WriteLine("Method complete!");return x + y;} } 它产生的输出为: Client application started! Method invoked! Main Thread: Client executed 1 second(s). Pool Thread: Add executed 1 second(s). Main Thread: Client executed 2 second(s). Pool Thread: Add executed 2 second(s). Method complete! Pool Thread: Result, 7; Data: Any data you want to pass. Main Thread: Client executed 3 second(s). Press any key to exit... 这里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1、我们在调用BeginInvoke()后不再需要保存IAysncResult 了,因为AysncCallback 委托将该对象定义在了回调方法的参数列表中; 2、我们在OnAddComplete()方法中获得了调用BeginInvoke()时最后一个参数传递的值,字符串“Any data you want to pass”; 3、执行回调方法的线程并非客户端线程Main Thread,而是来自线程池中的线程Pool Thread。另外如前面所说,在调用EndInvoke()时有可能会抛出异常,所以在应该将它放到try/catch 块中,这里就不再示范了。 1.8 总结 我们详细地讨论了C中的委托和事件,包括什么是委托、为什么要使用委托、事件的由来、.NET Framework 中的委托和事件、委托中方法异常和超时的处理、委托与异步编程、委托和事件对Observer 设计模式的意义。拥有了本章的知识,相信你以后遇到委托和事件时,将不会再有所畏惧。 本篇文章为转载内容。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beyonddeg/article/details/53528482。 该文由互联网用户投稿提供,文中观点代表作者本人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的立场。 作为信息平台,本站仅提供文章转载服务,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也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责任。 如发现本文存在侵权、违法、违规或事实不符的情况,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并删除相应内容。
2023-10-05 16:02:19
80
转载
Go Gin
...我们来写一个最简单的HTTP服务程序: go package main import ( "github.com/gin-gonic/gin" "net/http" ) func main() { r := gin.Default() r.GET("/ping", func(c gin.Context) { c.JSON(http.StatusOK, gin.H{ "message": "pong", }) }) r.Run(":8080") // 启动服务器监听8080端口 } 这段代码创建了一个Gin路由,并定义了一个GET请求路径/ping,当客户端访问这个地址时,会返回JSON格式的数据{"message": "pong"}。 个人感悟 刚接触这段代码的时候,我有点被惊到了——这么少的代码竟然能完成如此多的功能!当然,这也得益于Gin的设计理念:尽可能简化开发流程,让程序员专注于业务逻辑而不是框架细节。 --- 三、实时处理的核心 WebSocket支持 既然我们要讨论实时处理,那么就不得不提WebSocket。WebSocket就像是一个永不掉线的“聊天热线”,能让浏览器和服务器一直保持着畅通的联系。跟传统的请求-响应模式不一样,它可以让双方随时自由地“唠嗑”,想发啥就发啥,特别适合那些需要实时互动的应用,比如聊天室里你一言我一语,或者股票行情那种分分钟都在变化的东西,用它简直太合适了! Gin内置了对WebSocket的支持,我们可以直接通过中间件来实现这一功能。下面是一个完整的WebSocket示例: go package main import ( "log" "net/http" "github.com/gin-gonic/gin" "github.com/gorilla/websocket" ) var upgrader = websocket.Upgrader{ ReadBufferSize: 1024, WriteBufferSize: 1024, CheckOrigin: func(r http.Request) bool { return true // 允许跨域 }, } func handleWebSocket(c gin.Context) { ws, err := upgrader.Upgrade(c.Writer, c.Request, nil) if err != nil { log.Println("Failed to upgrade:", err) return } defer ws.Close() for { messageType, msg, err := ws.ReadMessage() if err != nil { log.Println("Error reading message:", err) break } log.Printf("Received: %s\n", string(msg)) err = ws.WriteMessage(messageType, msg) if err != nil { log.Println("Error writing message:", err) break } } } func main() { r := gin.Default() r.GET("/ws", handleWebSocket) r.Run(":8080") } 在这段代码中,我们利用gorilla/websocket包实现了WebSocket升级,并在handleWebSocket函数中处理了消息的读取与发送。你可以试着在浏览器里输入这个地址:ws://localhost:8080/ws,然后用JavaScript发个消息试试,看能不能马上收到服务器的回应。 深入探讨 说实话,刚开始写这部分代码的时候,我还担心WebSocket的兼容性问题。后来发现,只要正确设置了CheckOrigin方法,大多数现代浏览器都能正常工作。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对Gin的信心——它虽然简单,但足够强大! --- 四、进阶技巧 并发与性能优化 在实际项目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高并发的情况。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性,我们需要合理地管理线程池和内存分配。Gin提供了一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sync.Pool来复用对象,减少垃圾回收的压力。下面是一个示例: go package main import ( "sync" "time" "github.com/gin-gonic/gin" ) var pool sync.Pool func init() { pool = &sync.Pool{ New: func() interface{} { return make([]byte, 1024) }, } } func handler(c gin.Context) { data := pool.Get().([]byte) defer pool.Put(data) copy(data, []byte("Hello World!")) time.Sleep(100 time.Millisecond) // 模拟耗时操作 c.String(http.StatusOK, string(data)) } func main() { r := gin.Default() r.GET("/", handler) r.Run(":8080") }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定义了一个sync.Pool来存储临时数据。每次处理请求时,从池中获取缓冲区,处理完毕后再放回池中。这样可以避免频繁的内存分配和释放,从而提升性能。 反思与总结 其实,刚开始学习这段代码的时候,我对sync.Pool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直到后来真正用它解决了性能瓶颈,我才意识到它的价值所在。这也让我明白,优秀的框架只是起点,关键还是要结合实际需求去探索和实践。 --- 五、未来展望 Gin与实时处理的无限可能 Gin的强大之处不仅仅在于它的易用性和灵活性,更在于它为开发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无论是构建大型分布式系统,还是打造小型实验项目,Gin都能胜任。 如果你也想尝试用Gin构建实时处理系统,不妨从一个小目标开始——比如做一个简单的在线聊天室。相信我,当你第一次看到用户实时交流的画面时,那种成就感绝对会让你欲罢不能! 最后的话 写这篇文章的过程,其实也是我自己重新审视Gin的过程。其实这个东西吧,说白了挺简单的,但让我学到了一个本事——用最利索的办法搞定事情。希望能这篇文章也能点醒你,让你在今后的开发路上,慢慢琢磨出属于自己的那套玩法!加油吧,程序员们!
2025-04-07 16:03:11
65
时光倒流
Beego
...N的开放标准,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递安全信息。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头部、载荷和签名。哎呀,这个头儿啊,就像快递包裹上的标签一样,上面写着各种算法和类型的信息,就像收件人地址和物品名称。包裹里面装的可就是用户的私货啦,比如个人信息、数据啥的。最后那个签名呢?就像是快递小哥在包裹上按的手印,用加密的方法保证了这东西是没被偷看或者变过样,而且能确认是它家快递员送来的,不是冒牌货。 在Beego框架中,我们可以利用第三方库如jwt-go来简化JWT的生成和验证过程。首先,需要在项目的依赖文件中添加如下内容: bash go get github.com/dgrijalva/jwt-go 接下来,在你的控制器中引入并使用jwt-go库: go package main import ( "github.com/dgrijalva/jwt-go" "github.com/beego/beego/v2/client/orm" "net/http" ) // 创建JWT密钥 var jwtKey = []byte("your-secret-key") type User struct { Id int64 orm:"column(id);pk" Name string orm:"column(name)" } func main() { // 初始化ORM orm.RegisterModel(new(User)) // 示例:创建用户并生成JWT令牌 user := &User{Name: "John Doe"} err := orm.Insert(user) if err != nil { panic(err) } token, err := createToken(user.Id) if err != nil { panic(err) } http.HandleFunc("/login", func(w http.ResponseWriter, r http.Request) { w.Write([]byte(token)) }) http.ListenAndServe(":8080", nil) } func createToken(userId int64) (string, error) { claims := jwt.StandardClaims{ Issuer: "YourApp", ExpiresAt: time.Now().Add(time.Hour 24).Unix(), Subject: userId, } token := jwt.NewWithClaims(jwt.SigningMethodHS256, claims) return token.SignedString(jwtKey) } 2. JWT验证与解码 在用户请求资源时,我们需要验证JWT的有效性。Beego框架允许我们通过中间件轻松地实现这一功能: go func authMiddleware(next http.HandlerFunc) http.HandlerFunc { return func(w http.ResponseWriter, r http.Request) { tokenHeader := r.Header.Get("Authorization") if tokenHeader == "" { http.Error(w, "Unauthorized", http.StatusUnauthorized) return } tokenStr := strings.Replace(tokenHeader, "Bearer ", "", 1) token, err := jwt.Parse(tokenStr, func(token jwt.Token) (interface{}, error) { if _, ok := token.Method.(jwt.SigningMethodHMAC); !ok { return nil, fmt.Errorf("Unexpected signing method: %v", token.Header["alg"]) } return jwtKey, nil }) if err != nil { http.Error(w, "Unauthorized", http.StatusUnauthorized) return } if !token.Valid { http.Error(w, "Unauthorized", http.StatusUnauthorized) return } next.ServeHTTP(w, r) } } http.HandleFunc("/protected", authMiddleware(http.HandlerFunc(func(w http.ResponseWriter, r http.Request) { claims := token.Claims.(jwt.MapClaims) userID := int(claims["subject"].(float64)) // 根据UserID获取用户信息或其他操作... }))) 3. 刷新令牌与过期处理 为了提高用户体验并减少用户在频繁登录的情况下的不便,可以实现一个令牌刷新机制。当JWT过期时,用户可以发送请求以获取新的令牌。这通常涉及到更新JWT的ExpiresAt字段,并相应地更新数据库中的记录。 go func refreshToken(w http.ResponseWriter, r http.Request) { claims := token.Claims.(jwt.MapClaims) userID := int(claims["subject"].(float64)) // 更新数据库中的用户信息以延长有效期 err := orm.Update(&User{Id: userID}, "expires_at = ?", time.Now().Add(time.Hour24)) if err != nil { http.Error(w, "Internal Server Error", http.StatusInternalServerError) return } newToken, err := createToken(userID) if err != nil { http.Error(w, "Internal Server Error", http.StatusInternalServerError) return } w.Write([]byte(newToken)) } 4. 总结与展望 通过上述步骤,我们不仅实现了JWT在Beego框架下的集成与管理,还探讨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实用性和灵活性。JWT令牌的生命周期管理对于增强Web应用的安全性和用户体验至关重要。哎呀,你懂的,就是说啊,咱们程序员小伙伴们要是能不断深入研究密码学这门学问,然后老老实实地跟着那些最佳做法走,那在面对各种安全问题的时候就轻松多了,咱开发出来的系统自然就又稳当又高效啦!就像是有了金刚钻,再硬的活儿都能干得溜溜的! 在未来的开发中,持续关注安全漏洞和最佳实践,不断优化和升级JWT的实现策略,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应用的安全性和性能。哎呀,随着科技这玩意儿越来越发达,咱们得留意一些新的认证方式啦。比如说 OAuth 2.0 啊,这种东西挺适合用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和面对各种变化的需求时。你想想,就像咱们出门逛街,有时候用钱包,有时候用手机支付,对吧?认证机制也一样,得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这样才能更灵活地应对各种挑战。所以,探索并尝试使用 OAuth 2.0 这类工具,让咱们的技术应用更加多样化和适应性强,听起来挺不错的嘛!
2024-10-15 16:05:11
70
风中飘零
Java
线程安全 , 在多线程编程环境中,当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和修改同一代码块或数据时,如果能确保在任何情况下,结果都是正确的且符合预期,那么称这段代码或者数据结构是线程安全的。在Java中,通过synchronized关键字可以实现对共享资源的互斥访问,从而达到线程安全的目的。 Future模式 , Future模式是Java并发编程中的一个设计模式,它提供了一种异步编程机制,允许主线程提交任务后继续执行其他操作,而非等待该任务完成。通过调用ExecutorService的submit()方法提交一个Callable任务,系统会返回一个Future对象,这个对象代表了该异步计算的结果。主线程可以在任何时候通过调用Future.get()方法来获取计算结果,如果结果尚未准备好,该方法将会阻塞直到结果可用。 Callback模式(回调函数) , Callback模式是一种设计模式,常用于异步编程场景中处理异步操作的结果。在这种模式下,一个对象(通常是客户端)注册一个方法给另一个对象(服务端),当服务端完成特定的操作或事件发生时,会调用预先注册的方法(即回调函数)通知客户端,并将相关结果作为参数传递。在Java中,可以通过接口实现回调逻辑,使得异步任务完成后能够以非阻塞的方式通知并处理结果。例如,在网络请求、I/O操作等场景中广泛应用回调模式进行异步处理。
2023-05-04 14:50:34
409
码农
转载文章
...e ActiveMQ实现Java消息服务(JMS)客户端单线程消费模式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如何优化多线程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性能。近期,随着微服务架构和分布式系统的广泛应用,高效、稳定的并发消息消费成为开发人员关注的焦点。 一篇来自InfoQ的最新报道《提升ActiveMQ并行消费能力:多会话与消费者策略解析》中提到,在高并发场景下,为每个工作线程分配独立的JMS会话和消费者是关键。通过合理配置和管理多个会话,能够确保即使在处理大量消息时也能避免线程阻塞,提高整体系统吞吐量。 此外,《Java并发编程实战:基于JMS实现高效消息队列处理》一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剖析了如何在Java项目中运用多线程技术来优化JMS消息队列的读取效率。文章强调了正确设置会话的Acknowledgement模式以及利用JMS的MessageSelector进行精细化过滤的重要性。 另外,Apache ActiveMQ官方网站提供了关于“多消费者共享订阅”的官方文档及示例代码,展示了如何在一个TCP连接上创建多个消费者,从而实现在一个队列或主题上的真正并行消费。通过借鉴此类最佳实践,开发者能更好地设计出适应复杂业务需求的消息处理方案,进而有效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综上所述,针对文中提及的单线程消息消费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最新的技术文章、行业报告以及官方资源,深入了解并发消息处理的最佳实践,以便在实际项目中实现高效的多线程JMS消息消费机制。
2023-08-29 23:11:29
82
转载
.net
...悠地把执行权交给用户线程,等待它来处理,而是会瞬间蹦出结果,一点儿不耽误工夫。这样,你可以避免因为多线程并发操作而导致的死锁和阻塞。 四、更多的例子 除了上述示例,Fody还可以用于解决其他类型的代码重复问题。例如,你可以使用Fody来自动注入依赖关系,或者为你的类添加日志记录功能。 下面是一些更复杂的示例: csharp using Fody; [UseLogMethod(typeof(MyClass), "myMethod")] public class MyClass { public void myMethod() { // ... } } public static class MyClassExtensions { [LogToConsole] public static void Log(this MyClass myClass) { Console.WriteLine($"MyClass.Log() is called."); } } 在这个示例中,UseLogMethod和LogToConsole属性是自定义的Fody属性。这其实是在说,这两个家伙分别代表着需要在类上施展特定的魔法,让它们能够自动记录日志;还有另一个功能,就是能把类里头的方法运行的结果,像变戏法一样直接显示到控制台里。 五、总结 总的来说,Fody是一个非常强大且灵活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各种代码重复问题。无论你是想自动注入依赖关系,还是为你的类添加日志记录功能,甚至是移除代码中的循环,Fody都能帮你轻松完成。 如果你还没有尝试过Fody,那么我强烈建议你试一试。我相信你会发现,它不仅可以提高你的开发效率,而且可以让你的代码更加简洁、清晰。
2023-09-26 08:21:49
470
诗和远方-t
ZooKeeper
...的一种运行时异常,当线程正在进行阻塞操作(如等待、睡眠等)且被其他线程中断时抛出。在多线程环境下,通过调用Thread对象的interrupt()方法可以中断另一个线程,该方法会设置中断标志并抛出InterruptedException,通知目标线程有中断请求需要处理。如果不妥善处理这个异常,可能会导致程序无法正确响应中断请求,甚至出现未预期的行为或崩溃。 ZooKeeper , ZooKeeper 是一个开源的分布式协调服务,由Apache软件基金会开发和维护。它提供了一种高效且可靠的分布式数据一致性解决方案,常用于配置维护、命名服务、分布式锁、集群管理等领域。在ZooKeeper中,客户端可以通过创建、读取、更新和删除被称为“ZNode”的数据节点来进行状态同步和服务协调。 EPHEMERAL_SEQUENTIAL , 在ZooKeeper中,EPHEMERAL_SEQUENTIAL是一种特殊的节点创建模式。这种模式下创建的ZNode(数据节点)具有临时性和有序性两个特性。临时性意味着当创建该节点的会话结束(例如,客户端断开连接)时,ZooKeeper服务器会自动删除此节点;有序性则体现在ZooKeeper会给每个以EPHEMERAL_SEQUENTIAL方式创建的节点名称添加一个自增序列号,确保同一父节点下的这类节点按照创建顺序进行排序。结合这两种特性,EPHEMERAL_SEQUENTIAL节点常被用来实现分布式锁、队列等场景需求,同时避免了因客户端异常退出而造成的数据残留问题。
2023-05-26 10:23:50
114
幽谷听泉-t
Netty
...聊如何在Netty中实现客户端连接池。 二、什么是客户端连接池? 客户端连接池是一种在应用程序启动时预先建立一批连接,并将这些连接存储在一个池子中,然后应用程序在需要的时候从这个池子中获取一个可用的连接来发送请求的技术。这种方式能够超级有效地缩短新建连接的时间,让整个系统的运行表现和反应速度都像火箭一样嗖嗖提升。 三、在Netty中如何实现客户端连接池? 实现客户端连接池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可以使用Java内置的并发工具类ExecutorService或者使用第三方库如HikariCP等。这里我们主要讲解一下如何使用Netty自带的Bootstrap来实现客户端连接池。 四、使用Bootstrap创建连接池 首先,我们需要创建一个Bootstrap对象: java Bootstrap b = new Bootstrap(); b.group(new NioEventLoopGroup()) // 创建一个新的线程池 .channel(NioSocketChannel.class) // 使用NIO Socket Channel作为传输层协议 .option(ChannelOption.SO_KEEPALIVE, true) // 设置Keepalive属性 .handler(new ChannelInitializ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initChannel(SocketChannel ch) throws Exception { ch.pipeline().addLast(new HttpClientCodec()); // 添加编码解码器 ch.pipeline().addLast(new HttpObjectAggregator(65536)); // 合并Http报文 ch.pipeline().addLast(new HttpResponseDecoder()); ch.pipeline().addLast(new HttpRequestEncoder()); ch.pipeline().addLast(new MyHandler()); // 添加自定义处理程序 } });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创建了一个新的线程池,并设置了NIO Socket Channel作为传输层协议。同时呢,我们还贴心地塞进来一些不可或缺的通道功能选项,比如那个Keepalive属性啦,还有些超级实用的通道处理器,就像HTTP的编码解码小能手、聚合器大哥、解码器小弟和编码器老弟等等。 接下来,我们可以使用bootstrap.connect(host, port)方法来创建一个新的连接。不过呢,如果我们打算创建多个连接的话,直接用这个方法就不太合适啦。为啥呢?因为这样会让我们一个个手动去捯饬这些连接,那工作量可就海了去了,想想都头疼!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方式来批量创建连接。 五、批量创建连接 为了批量创建连接,我们可以使用ChannelFutureGroup和allAsList()方法。ChannelFutureGroup是一个接口,它的实现类代表一组ChannelFuture(用于表示一个连接的完成状态)。我们可以将所有需要创建的连接的ChannelFuture都添加到同一个ChannelFutureGroup中,然后调用futureGroup.allAsList().awaitUninterruptibly();方法来等待所有的连接都被成功创建。 六、使用连接池 当我们有了一个包含多个连接的ChannelFutureGroup之后,我们就可以从中获取连接来发送请求了。例如: java for (Future future : futureGroup) { if (!future.isDone()) { // 如果连接还没有被创建 continue; } try { final SocketChannel ch = (SocketChannel) future.get(); // 获取连接 // 使用ch发送请求...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七、总结 总的来说,通过使用Bootstrap和ChannelFutureGroup,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在Netty中实现客户端连接池。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性能,还可以简化我们的开发工作。当然啦,要是你的需求变得复杂起来,那估计你得进一步深入学习Netty的那些门道和技巧,这样才能妥妥地满足你的需求。
2023-12-01 10:11:20
85
岁月如歌-t
Redis
... (2)限制客户端连接数 过多的并发连接可能会导致Redis资源消耗过大,降低响应速度。因此,我们需要合理设置最大客户端连接数: bash maxclients 10000 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此数值。 2. 使用Pipeline和Multi-exec批量操作 Redis Pipeline功能允许客户端一次性发送多个命令并在服务器端一次性执行,从而减少网络往返延迟,显著提升性能。以下是一个Python示例: python import redis r = redis.Redis(host='localhost', port=6379, db=0) pipe = r.pipeline() for i in range(1000): pipe.set(f'key_{i}', 'value') pipe.execute() 另外,Redis的Multi-exec命令用于事务处理,也能实现批量操作,确保原子性的同时提高效率。 3. 数据结构与编码优化 Redis支持多种数据结构,选用合适的数据结构能极大提高查询效率。比如说,如果我们经常要做一些关于集合的操作,像是找出两个集合的交集啊、并集什么的,那这时候,我们就该琢磨着别再用那个简单的键值对(Key-Value)了,而是考虑选用Set或者Sorted Set,它们在这方面更管用。 python 使用Sorted Set进行范围查询 r.zadd('sorted_set', {'user1': 100, 'user2': 200, 'user3': 300}) r.zrangebyscore('sorted_set', 150, 350) 同时,Redis提供了多种数据编码方式,比如哈希表的ziplist编码能有效压缩存储空间,提高读写速度,可通过修改hash-max-ziplist-entries和hash-max-ziplist-value进行配置。 4. 精细化监控与问题排查 定期对Redis服务器进行性能监控和日志分析至关重要。Redis自带的INFO命令能提供丰富的运行时信息,包括内存使用情况、命中率、命令统计等,结合外部工具如RedisInsight、Grafana等进行可视化展示,以便及时发现潜在性能瓶颈。 当遇到性能问题时,我们要像侦探一样去思考和探索:是由于内存不足导致频繁淘汰数据?还是因为某个命令执行过于耗时?亦或是客户端并发过高引发的问题?通过针对性的优化措施,逐步改善Redis服务器的响应时间和性能表现。 总结来说,优化Redis服务器的关键在于深入了解其内部机制,合理配置参数,巧妙利用其特性,以及持续关注和调整系统状态。让我们一起携手,打造更为迅捷、稳定的Redis服务环境吧!
2023-11-29 11:08:17
236
初心未变
SpringCloud
...截器与Hystrix线程隔离问题:SecurityContext的获取困境及其解决之道 1. 引言 在分布式微服务架构中,SpringCloud Feign作为轻量级RESTful API客户端,以其声明式的接口调用方式赢得了开发者的青睐。然而,在实际操作时,特别是在我们用Hystrix进行服务降级和线程隔离这一块儿,会遇到一个挺让人头疼的问题。这个情况是这样的:由于Hystrix独特的线程隔离策略,竟然使得我们在Feign拦截器里头没法拿到那个正确的SecurityContext信息,这就有点尴尬了。 2. 问题阐述 当我们在应用中启用Hystrix并配置了线程池或者信号量隔离策略后,对于FeignClient的调用会在线程池的独立线程中执行。Spring Security手里那个SecurityContext,它可是依赖ThreadLocal来保存的。这就意味着,一旦你跳到一个新的线程里头,就甭想从原来的请求线程里捞出那个SecurityContext了。这样一来,用户的身份验证信息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找不着喽。 java // 假设我们有一个这样的FeignClient接口 @FeignClient(name = "microservice-auth") public interface AuthServiceClient { @GetMapping("/me") User getAuthenticatedUser(); } // 在对应的Feign拦截器中尝试获取SecurityContext public class AuthInfoInterceptor implements RequestInterceptor { @Override public void apply(RequestTemplate template) { SecurityContext context = SecurityContextHolder.getContext(); // 在Hystrix线程隔离环境下,此处context通常为空 } } 3. 深入理解 这是因为在Hystrix的线程隔离模式下,虽然服务调用的错误恢复能力增强了,但同时也打破了原本在同一个线程上下文中流转的数据状态(如SecurityContext)。这就像是我们把活儿交给了一个刚来的新手,他确实能给干完,但却对之前老工人做到哪一步啦,现场是个啥状况完全摸不着头脑。 4. 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原始请求线程中的SecurityContext传递给Hystrix线程。一种可行的方法是通过实现HystrixCommand的run方法,并在其中手动设置SecurityContext: java public class AuthAwareHystrixCommand extends HystrixCommand { private final AuthServiceClient authServiceClient; public AuthAwareHystrixCommand(AuthServiceClient authServiceClient) { super(HystrixCommandGroupKey.Factory.asKey("AuthService")); this.authServiceClient = authServiceClient; } @Override protected User run() throws Exception { // 将主线程的SecurityContext传递过来 SecurityContext originalContext = SecurityContextHolder.getContext(); try { // 设置当前线程的SecurityContext SecurityContextHolder.setContext(originalContext); return authServiceClient.getAuthenticatedUser(); } finally { // 还原SecurityContext SecurityContextHolder.clearContext(); } } } 当然,上述解决方案需要针对每个FeignClient调用进行改造,略显繁琐。所以呢,更酷炫的做法就是用Spring Cloud Sleuth提供的TraceCallable和TraceRunnable这两个小神器。它们可聪明了,早早就帮咱们把线程之间传递上下文这档子事考虑得妥妥的。你只需要轻松配置一下,就一切搞定了! 5. 结论与探讨 面对SpringCloud中Feign拦截器因Hystrix线程隔离导致的SecurityContext获取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手工传递SecurityContext,或者借助成熟的工具如Spring Cloud Sleuth来巧妙解决。在实际操作中,咱们得时刻瞪大眼睛瞅瞅那些框架特性背后的门道,摸透它们的设计原理是咋回事,明白这些原理能带来哪些甜头,又可能藏着哪些坑。然后,咱就得像个武林高手那样,灵活运用各种技术手段,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甭管它多棘手,都能见招拆招。这种思考过程、理解过程以及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正是开发者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部分。
2023-07-29 10:04:53
113
晚秋落叶_
MemCache
...存对象缓存系统。在多线程环境下, Memcache 的锁机制冲突是一个常见的问题。这篇东西,咱们要从理论一路捯饬到实践,把Memcache在多线程环境下的锁机制冲突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深入细致地给你讲个明明白白,同时咱还会琢磨出一套解决这问题的方案来。 二、什么是锁? 在并发编程中,锁是一种同步机制,用于控制对共享资源的访问。当一个线程获得了一个锁时,其他试图获取该锁的线程必须等待。这种机制就像个交通警察,它能确保多个线程不会同时对一份数据动手脚,这样一来,就相当于拦住了可能导致数据混乱的各种“撞车”事件,让数据始终保持一致性和准确性。 三、Memcache 的锁机制 Memcache 使用了一种称为“互斥锁(mutex)”的锁机制。当一个线程需要访问某个键对应的值时,它首先会尝试获取这个键的锁。如果锁已经被其他线程占用,那么当前线程就需要等待锁被释放。一旦锁被释放,当前线程就可以安全地读取或修改这个键对应的值。 四、多线程环境下锁机制冲突的原因 在多线程环境中,由于锁的粒度是键级别的,而不同的线程可能会操作相同的键,这就可能导致锁的竞争和冲突。具体来说,以下两种情况可能会导致锁的冲突: 1. 锁竞争 当多个线程同时尝试获取同一个键的锁时,就会发生锁竞争。 2. 锁膨胀 当一个线程已经获取了某个键的锁,但又试图获取另一个键的锁时,如果这两个键都在同一个数据库行中,那么就可能发生锁膨胀。 五、解决锁机制冲突的方法 为了防止锁的冲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分布式锁 使用分布式锁可以有效解决锁的竞争问题。分布式锁啊,就好比是多个小哥一起共用的一把钥匙,当其中一个线程小弟想要拿到这把钥匙的时候,它会先给所有节点大哥们发个消息:“喂喂喂,我要拿钥匙啦!”然后呢,就看哪个节点大哥反应最快,最先回应它,那这个线程小弟就从这位大哥手里接过钥匙,成功获取到锁啦。 2. 延迟锁 延迟锁是一种特殊的锁,它可以保证在一段时间内只有一个线程可以访问某个资源。当一个线程想去获取锁的时候,假如这个锁已经被其他线程给霸占了,那么它不会硬碰硬,而是会选择先歇一会儿,过段时间再尝试去抢夺这把锁。 3. 减少锁的数量 减少锁的数量可以有效地减少锁的竞争。比如,我们能够把一个看着头疼的复杂操作,拆分成几个轻轻松松就能理解的小步骤,每一步只专注处理一点点数据,就像拼图一样简单明了。 六、代码示例 以下是一个使用 Memcache 的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互斥锁来保护共享资源: python import threading from memcache import Client 创建一个 Memcache 客户端 mc = Client(['localhost:11211']) 创建一个锁 lock = threading.Lock() def get(key): 获取锁 lock.acquire() try: 从 Memcache 中获取数据 value = mc.get(key) if value is not None: return value finally: 释放锁 lock.release() def set(key, value): 获取锁 lock.acquire() try: 将数据存储到 Memcache 中 mc.set(key, value) finally: 释放锁 lock.release() 以上代码中的 get 和 set 方法都使用了一个锁来保护 Memcache 中的数据。这样,即使在多线程环境下,也可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七、总结 在多线程环境下,Memcache 的锁机制冲突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了解了锁的真正含义和它的工作原理后,我们就能找到对症下药的办法,保证咱们的程序既不出错,又稳如泰山。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
2024-01-06 22:54:25
78
岁月如歌-t
PHP
...分布式系统,以应对高并发和大规模数据处理的需求。在这种环境下,单一脚本的执行时间不再是唯一关注点,而需要考虑整体服务的响应速度和资源利用率。例如,在Kubernetes等容器编排平台中,可以通过设定请求超时和Pod重启策略来防止长时间运行的PHP进程占用过多资源,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脚本执行效率,开发者可以结合PHP异步编程模型如Swoole进行优化,实现多线程、协程等并发处理,从而显著缩短单个请求的响应时间,降低对超时设置的依赖。同时,持续关注PHP官方更新动态,利用新版本提供的性能改进和特性增强也是提高脚本执行效率的有效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技术层面的优化,良好的项目管理和代码规范同样有助于减少脚本超时问题的发生。例如,通过合理的任务分解与设计模式应用,避免一次性加载大量数据或执行耗时过长的操作,确保代码逻辑清晰、高效,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环境下的超时挑战。 综上所述,深入研究和实践PHP服务器超时设置不仅限于参数调整,更需结合前沿技术趋势、架构优化以及良好的开发习惯,全方位保障应用程序的稳定性和高性能运行。
2024-03-11 10:41:38
158
山涧溪流-t
Redis
...锁 , 一种用于控制并发冲突的机制,尤其适用于读多写少的场景。在Redis中,可以通过WATCH命令配合事务实现乐观锁的效果。当多个客户端尝试修改同一份数据时,每个客户端先使用WATCH命令监视相关键,然后执行事务操作。如果在事务执行前(即EXEC命令执行前)监视的键发生了变化,则当前事务会被取消执行,从而避免了数据不一致的问题。这种机制假设并发冲突概率较低,因此在没有冲突发生时能够提供较高的并发性能。 数据类型约束机制 , 在Redis数据库系统中,每种数据类型(如字符串、哈希、列表、集合、有序集合等)都有其特定的操作命令。数据类型约束机制是指Redis为了防止错误的数据操作,对于不适用某数据类型的命令会拒绝执行并返回错误提示,如“命令不支持当前的数据类型或状态”。这一设计确保了数据操作的严谨性和一致性,要求开发者在操作Redis键之前明确其数据类型,并选择正确的命令进行操作。
2024-03-12 11:22:48
174
追梦人
站内搜索
用于搜索本网站内部文章,支持栏目切换。
知识学习
实践的时候请根据实际情况谨慎操作。
随机学习一条linux命令:
unset VAR
- 删除环境变量。
推荐内容
推荐本栏目内的其它文章,看看还有哪些文章让你感兴趣。
2023-04-28
2023-08-09
2023-06-18
2023-04-14
2023-02-18
2023-04-17
2024-01-11
2023-10-03
2023-09-09
2023-06-13
2023-08-07
2023-03-11
历史内容
快速导航到对应月份的历史文章列表。
随便看看
拉到页底了吧,随便看看还有哪些文章你可能感兴趣。
时光飞逝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