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技术
HTML
CSS
Javascript
前端框架和UI库
VUE
ReactJS
AngularJS
JQuery
NodeJS
JSON
Element-UI
Bootstrap
Material UI
服务端和客户端
Java
Python
PHP
Golang
Scala
Kotlin
Groovy
Ruby
Lua
.net
c#
c++
后端WEB和工程框架
SpringBoot
SpringCloud
Struts2
MyBatis
Hibernate
Tornado
Beego
Go-Spring
Go Gin
Go Iris
Dubbo
HessianRPC
Maven
Gradle
数据库
MySQL
Oracle
Mongo
中间件与web容器
Redis
MemCache
Etcd
Cassandra
Kafka
RabbitMQ
RocketMQ
ActiveMQ
Nacos
Consul
Tomcat
Nginx
Netty
大数据技术
Hive
Impala
ClickHouse
DorisDB
Greenplum
PostgreSQL
HBase
Kylin
Hadoop
Apache Pig
ZooKeeper
SeaTunnel
Sqoop
Datax
Flink
Spark
Mahout
数据搜索与日志
ElasticSearch
Apache Lucene
Apache Solr
Kibana
Logstash
数据可视化与OLAP
Apache Atlas
Superset
Saiku
Tesseract
系统与容器
Linux
Shell
Docker
Kubernetes
[交换机类型与基于的消息路由]的搜索结果
这里是文章列表。热门标签的颜色随机变换,标签颜色没有特殊含义。
点击某个标签可搜索标签相关的文章。
点击某个标签可搜索标签相关的文章。
RabbitMQ
...?在大数据的世界中,消息中间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就像是现实生活中的邮局那样,各种信息都像是一封封信件,而那些我们称作“队列”的家伙呢,就相当于勤勤恳恳的邮递员,负责把信件从寄件人手中安全无误地送到收件人的手里。那你知道邮件究竟是怎么稳稳当当地送到各个不同的收件箱里头的吗?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揭秘如何玩转基于内容的路由规则,让邮件各归各位。 二、什么是基于内容的路由规则? 基于内容的路由规则是一种将消息根据其内容分发到特定目的地的方法。这就像是你去邮局寄信,根据信封上标注的地址,像挑菜市场选摊位那样,选择不同的邮筒把信塞进去,确保它能准确无误地送到对应的地方。这种能力使得消息中间件能够更灵活地处理不同类型的消息。 三、为什么需要基于内容的路由规则? 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我们可能需要根据消息的内容来决定它的去向。比如,假如我们现在捣鼓一个电商平台,当用户剁手下单后,我们就得把这个订单详情及时传递给仓库部门和物流公司那边。这个时候,内容导向的路由规则就该大展身手了。想象一下,就像拿着订单里的商品信息这个地图,我们就能把它精准无误地送达对应的系统“目的地”。 四、如何实现基于内容的路由规则? 在RabbitMQ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交换机(Exchange)和队列(Queue)之间的绑定(Binding)来实现基于内容的路由规则。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首先,我们需要创建一个交换机和两个队列。交换机是消息的转发中心,队列是消息的存储容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代码创建它们: python channel = connection.channel() channel.exchange_declare(exchange="topic_logs", exchange_type="topic") q1 = channel.queue_declare(queue="q1") q2 = channel.queue_declare(queue="q2") 然后,我们需要将队列与交换机绑定,并设置路由键。路由键是我们用来指定消息应该被路由到哪个队列的键值对。在咱们这个例子里面,我们把队列q1当作是所有信息的大本营,只要消息的关键字是"", 就统统送到q1里。而那个队列q2呢,我们就把它专门用来收集所有的错误消息,只要有error=""的标记,这些错误信息就会自动跑到q2里面去。这样,如果我们发一条带了"error"标签的消息,这消息就会自动跑到q2队列里去,其它没带这个标签的呢,就乖乖地进入q1队列啦。 python channel.queue_bind(queue=q1, exchange="topic_logs", routing_key="") channel.queue_bind(queue=q2, exchange="topic_logs", routing_key="error")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代码来发布消息并查看结果: python msg = "this is an error message" channel.basic_publish(exchange="topic_logs", routing_key="error", body=msg) print(" [x] Sent %r" % msg) msg = "this is a normal message" channel.basic_publish(exchange="topic_logs", routing_key="", body=msg) print(" [x] Sent %r" % msg) 五、总结 基于内容的路由规则使RabbitMQ成为一个强大的消息中间件,它可以根据消息的内容来决定其去向。这种灵活性使得RabbitMQ能够在各种复杂的应用场景中发挥出其巨大的威力。如果你还没有尝试过使用RabbitMQ,那么现在就是开始的好时机!
2023-04-29 10:51:33
142
笑傲江湖-t
RabbitMQ
...ol) , 一种高级消息队列协议,它定义了一套标准的、面向消息中间件的应用层通信协议。在本文的语境中,RabbitMQ是基于AMQP协议的消息中间件,通过这个协议实现不同应用程序之间的异步通信和消息传递。 微服务架构 , 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其中复杂的应用程序被划分为一系列小型、独立的服务。每个微服务运行在其自己的进程中,可以独立部署,并通过API与其他服务进行交互。在文中,RabbitMQ在微服务架构中扮演重要角色,作为消息中间件帮助这些服务之间解耦并进行可靠的消息交换。 发布/订阅模式(Publish/Subscribe Pattern) , 在分布式系统或消息队列中的一种通信模式。在这个模式下,生产者(发布者)将消息发送到一个主题或交换机上,而消费者(订阅者)则根据预先设置的兴趣表达式(如主题过滤规则)接收并处理相关消息。在文章所介绍的RabbitMQ场景中,生产者将消息发布至特定交换机,而消费者会绑定至该交换机并监听感兴趣的消息类型,从而实现消息的异步、多播分发。 交换机(Exchange) , 在RabbitMQ中,交换机是一个核心组件,负责接收生产者发布的消息并将它们路由到相应的队列中。交换机会依据预定义的路由规则(如直连、主题、头等匹配方式)决定消息应该发送到哪一个或哪几个队列,以此来支持灵活的消息路由策略。 队列(Queue) , 在消息队列系统中,队列用于临时存储待处理的消息。在RabbitMQ中,队列是持久化或临时性的数据结构,消费者可以从队列中获取并消费消息。当生产者向交换机发布消息后,交换机会根据规则将消息投递到一个或多个队列,然后由连接到这些队列的消费者处理这些消息。
2023-09-07 10:09:49
94
诗和远方-t
RabbitMQ
...itMQ是一款开源的消息中间件系统,它的主要作用是在不同的应用程序之间传递数据。RabbitMQ这家伙,可厉害了!它能兼容各种各样的通讯协议,而且面对大量同时涌来的请求,也能处理得游刃有余。所以,在互联网行业里头,它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被广泛地投入使用。 二、RabbitMQ的交换机绑定规则是什么? RabbitMQ的交换机绑定规则是指RabbitMQ如何将消息路由到相应的队列上。RabbitMQ有两种类型的交换机:直接交换机和扇出交换机。 1. 直接交换机 直接交换机是最常用的交换机类型。当消息到达RabbitMQ服务器时,它首先会被路由到相应的交换机。然后呢,交换机就会像个聪明的邮差一样,根据每条消息上的“路由地址”(就是那个Routing Key),把消息精准地投递到对应的队列里去。如果几个队列碰巧有相同的路由键,交换机就会像一个超级广播员一样,把消息一视同仁地发送给所有符合条件的队列。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RabbitMQ的Python客户端发送消息: python import pika 创建连接 connection = pika.BlockingConnection(pika.ConnectionParameters('localhost')) 创建频道 channel = connection.channel() 声明交换机 channel.exchange_declare(exchange='direct_logs', type='direct') 声明队列 queue_name = 'hello' channel.queue_declare(queue=queue_name) 绑定队列到交换机 channel.queue_bind(exchange='direct_logs', queue=queue_name, routing_key='info') 发送消息 message = "Hello World!" channel.basic_publish(exchange='direct_logs', routing_key='info', body=message) print(" [x] Sent %r" % message) 关闭连接 connection.close()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首先创建了一个到本地主机的连接和一个通道。然后,我们捣鼓出了一个名叫“direct_logs”的直接交换器和一个叫“hello”的队列。接着,我们将队列hello绑定到交换机direct_logs,并指定了路由键为info。最后,我们使出大招,用了一个叫做basic_publish()的神奇小工具,给交换机发送了一条消息。这条消息呢,它的路由键也正好是info,就像是找到了正确的传送门一样被送出去啦! 2. 扇出交换机 扇出交换机是一种特殊的交换机,它会将收到的所有消息都路由到所有的队列。甭管队列有多少个,扇出交换机都超级负责,保证每一条消息都能找到自己的“家”,准确无误地送到每一个队列的手上。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RabbitMQ的Python客户端发送消息: python import pika 创建连接 connection = pika.BlockingConnection(pika.ConnectionParameters('localhost')) 创建频道 channel = connection.channel() 声明交换机 channel.exchange_declare(exchange='fanout_logs', type='fanout') 声明队列 queue_name = 'hello' channel.queue_declare(queue=queue_name) 绑定队列到交换机 channel.queue_bind(exchange='fanout_logs', queue=queue_name) 发送消息 message = "Hello World!" channel.basic_publish(exchange='fanout_logs', routing_key='', body=message) print(" [x] Sent %r" % message) 关闭连接 connection.close()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首先创建了一个到本地主机的连接和一个通道。接着,我们捣鼓出了一个名叫“fanout_logs”的扇出型交换机,还有一个叫“hello”的队列。接着,我们将队列hello绑定到交换机fanout_logs,并且没有指定路由键。最后,我们使出“basic_publish()”这个大招,给交换机发送了一条消息。这条消息的路由键嘛,就是个空字符串,啥也没有哈~ 三、总结 总之,RabbitMQ的交换机绑
2023-07-27 13:55:03
360
草原牧歌-t
RabbitMQ
...分布式系统的世界里,消息传递是一种关键的组件,帮助各个服务之间保持松耦合。RabbitMQ,这款开源的消息中间件,就因为它的超级能扩容、超灵活的特性,让众多开发者一见倾心,纷纷把它当作解决问题的首选手册。这篇文咱会好好唠唠,RabbitMQ是怎么巧妙支持HTTP、gRPC这些协议,实现消息的发布和订阅的。咱们还会揭开这背后的神秘面纱,看看这些集成方式都有哪些独特之处,以及在实际生活中怎么用得上。 2. RabbitMQ基础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RabbitMQ的基本概念。RabbitMQ通过消息队列、交换机和路由键实现了发布/订阅模式。生产者(Producer)将消息发送到交换机,而交换机根据规则(如路由键)决定将消息路由到哪个或哪些队列,消费者(Consumer)则从队列中获取消息进行处理。这种架构使得消息的传输不受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网络连接的影响。 3. HTTP集成 HTTP API Gateway 为了支持HTTP请求,RabbitMQ可以与HTTP API Gateway集成。例如,我们可以使用amqplib库来编写Node.js代码,如下所示: javascript const amqp = require('amqplib'); async function publishHttpMessage(url) { const connection = await amqp.connect('amqp://localhost'); const channel = await connection.createChannel(); // 创建一个HTTP Exchange await channel.exchangeDeclare( 'http_requests', // Exchange name 'topic', // Exchange type (HTTP requests use topic) { durable: false } // Durable exchanges are not needed for HTTP ); // 发送HTTP请求消息 const message = { routingKey: 'http.request.', // Match all HTTP requests body: JSON.stringify({ url }), }; await channel.publish('http_requests', message.routingKey, Buffer.from(JSON.stringify(message))); console.log(Published HTTP request to ${url}); await channel.close(); await connection.close(); } // 调用函数并发送请求 publishHttpMessage('https://example.com/api/v1'); 这种方式允许API Gateway接收来自客户端的HTTP请求,然后将这些请求转化为RabbitMQ的消息,进一步转发给后端处理服务。 4. gRPC集成 gRPC-RabbitMQ Bridge 对于gRPC,我们可能需要一个中间件桥接器,如grpc-gateway和protobuf-rpc。例如,gRPC客户端可以通过gRPC Gateway将请求转换为HTTP请求,然后由RabbitMQ处理。这里有一个简化版的伪代码示例: python from google.api import service_pb2_grpc from grpc_gateway import services_pb2, gateway class RabbitMQGrpcHandler(service_pb2_grpc.MyServiceServicer): def UnaryCall(self, request, context): Convert gRPC request to RabbitMQ message rabbit_message = services_pb2.MyRequestToProcess(request.to_dict()) Publish the message to RabbitMQ with channel: channel.basic_publish( exchange='gRPC_Requests', routing_key=rabbit_message.routing_key, body=json.dumps(rabbit_message), properties=pika.BasicProperties(content_type='application/json') ) Return a response or acknowledge the call return services_pb2.MyResponse(status="Accepted") Start the gRPC server with the RabbitMQ handler server = grpc.server(futures.ThreadPoolExecutor(max_workers=10)) service_pb2_grpc.add_MyServiceServicer_to_server(RabbitMQGrpcHandler(), server) server.add_insecure_port('[::]:50051') server.start() 这样,gRPC客户端发出的请求经过gRPC Gateway的适配,最终被RabbitMQ处理,实现异步解耦。 5. 特点和应用场景 - 灵活性:HTTP和gRPC集成使得RabbitMQ能够适应各种服务间的通信需求,无论是API网关、微服务架构还是跨语言通信。 - 解耦:生产者和消费者不需要知道对方的存在,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 - 扩展性:RabbitMQ的集群模式允许在高并发场景下轻松扩展。 - 错误处理:消息持久化和重试机制有助于处理暂时性的网络问题。 - 安全性:通过SSL/TLS可以确保消息传输的安全性。 6. 结论 RabbitMQ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能跨越多种协议,提供了一种通用的消息传递平台。你知道吗,咱们可以像变魔术那样,把HTTP和gRPC这两个家伙灵活搭配起来,这样就能构建出一个超级灵动、随时能扩展的分布式系统,就跟你搭积木一样,想怎么拼就怎么拼,特别给力!当然啦,实际情况是会根据咱们项目的需求和手头现有的技术工具箱灵活调整具体实现方式,不过无论咋整,RabbitMQ都像是个超级靠谱的邮差,让各个服务之间的交流变得贼顺畅。
2024-02-23 11:44:00
92
笑傲江湖-t
RabbitMQ
...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消息丢失的问题。当发消息的一方迟迟没收到回复,或者接收消息的那位小伙伴没有妥当地处理这条信息时,就很可能让这条消息“迷路”了。而RabbitMQ这个家伙,可是一个超级给力的消息传递小能手。它就像个靠谱的信使,为我们贴心地搭建起一个确保信息准确无误、高效传输的桥梁,帮我们顺顺当当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RabbitMQ简介 RabbitMQ是一种基于Erlang语言的开源消息代理系统,它遵循AMQP协议。AMQP全称为Advanced Message Queuing Protocol,中文名称为高级消息队列协议,是一种开放标准的规范,用于在应用程序和消息代理之间交换数据。RabbitMQ采用了超级酷炫的分布式布局,这意味着它可以在多个不同的地方同时运转起来。这样一来,不仅能确保服务高度可用,即使某个节点挂了,其它节点也能接着干,而且随着业务量的增长,可以轻松扩展、不断“长大”,就像小兔子一样活力满满地奔跑在各个服务器之间。 三、RabbitMQ中的消息丢失问题 RabbitMQ中消息丢失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网络故障,二是应用程序错误。当网络抽风的时候,信息可能会因为线路突然断了、路由器罢工等问题,悄无声息地就给弄丢了。当应用程序出错的时候,假如消息被消费者无情拒绝了,那么这条消息就会被直接抛弃掉,就像超市里卖不出去的过期食品一样。 四、如何处理RabbitMQ中的消息丢失问题? 为了防止消息丢失,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 设置持久化存储 通过设置消息的持久化属性,使得即使在RabbitMQ进程崩溃后,消息也不会丢失。不过,这同时也意味着会有额外的花费蹦出来,所以呢,咱们得根据实际情况,掂量掂量是否值得开启这项功能。 csharp // 持久化存储 channel.basicPublish(exchangeName, routingKey, properties, body); 2. 设置自动确认 在RabbitMQ中,每一条消息都会被标记为未确认。如果生产者不主动确认,那么RabbitMQ会假设消息已经被成功地消费。如果消费者出现异常,那么这些未确认的消息就会堆积起来,导致消息丢失。所以呢,我们得搞个自动确认机制,就是在收到消息那一刻立马给它确认一下。这样一来,哪怕消费者突然出了点小状况,消息也不会莫名其妙地消失啦。 java // 自动确认 channel.basicAck(deliveryTag, false); 3. 使用死信队列 死信队列是指那些长时间无人处理的消息。当咱们无法确定一条消息是否被妥妥地处理了,不妨把这条消息暂时挪到“死信队列”这个小角落里待会儿。然后,我们可以时不时地瞅瞅那个死信队列,看看这些消息现在是个啥情况,再给它们一次复活的机会,重新试着处理一下。 sql // 创建死信队列 channel.queueDeclare(queueName, true, false, false, null); // 发送消息到死信队列 channel.basicPublish(exchangeName, routingKey, new AMQP.BasicProperties.Builder() .durable(true) .build(), body); 五、结论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来处理RabbitMQ中的消息丢失问题。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代码的质量,确保应用程序的健壮性和稳定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利用RabbitMQ的优势,构建出稳定、高效的分布式系统。
2023-09-12 19:28:27
168
素颜如水-t
RabbitMQ
...,一款超级流行的开源消息中间件,它不仅在性能上表现优异,而且功能强大到让人咋舌。今天我们来聊聊它的用户权限控制机制,这个可是保障消息安全传输的重中之重。 1. 为什么需要权限控制?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RabbitMQ要费这么大劲来搞权限控制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安全。想一想吧,要是谁都能随便翻看你消息队列里的东西,那得多不安全啊!不仅会泄露你的信息,还可能被人恶意篡改或者直接删掉呢。所以啊,设置合理的权限控制就像是给兔子围了个篱笆,让它在安全的小天地里蹦跶。这样一来,咱们用RabbitMQ的时候就能更安心,也能更好地享受它带来的便利啦。 2. 权限控制的基本概念 在深入探讨具体操作之前,先来了解一下RabbitMQ权限控制的基本概念。RabbitMQ采用的是基于vhost(虚拟主机)的权限管理模型。每个vhost就像是一个小天地,里面自成一套体系,有自己的用户、队列和交换机这些家伙们。而权限控制,则是针对这些资源进行精细化管理的一种方式。 2.1 用户与角色 在RabbitMQ中,用户是访问系统的基本单位。每个用户可以被赋予不同的角色,比如管理员、普通用户等。不同的角色拥有不同的权限,从而实现了权限的分层管理。 2.2 权限类型 RabbitMQ的权限控制分为三类: - 配置权限:允许用户对vhost内的资源进行创建、修改和删除操作。 - 写入权限:允许用户向vhost内的队列发送消息。 - 读取权限:允许用户从vhost内的队列接收消息。 2.3 权限规则 权限控制通过正则表达式来定义,这意味着你可以非常灵活地控制哪些用户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比如说,你可以设定某个用户只能看到名字以特定字母开头的队列,或者干脆不让某些用户碰特定的交换机。 3. 实战演练 动手配置权限控制 理论讲完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动手,看看如何在RabbitMQ中配置权限控制吧! 3.1 创建用户 首先,我们需要创建一些用户。假设我们有两个用户:alice 和 bob。打开命令行工具,输入以下命令: bash rabbitmqctl add_user alice password rabbitmqctl set_user_tags alice administrator rabbitmqctl add_user bob password 这里,alice 被设置为管理员,而 bob 则是普通用户。注意,这里的密码都设为 password,实际使用时可要改得复杂一点哦! 3.2 设置vhost 接着,我们需要创建一个虚拟主机,并分配给这两个用户: bash rabbitmqctl add_vhost my-vhost rabbitmqctl set_permissions -p my-vhost alice "." "." "." rabbitmqctl set_permissions -p my-vhost bob "." "." "." 这里,我们给 alice 和 bob 都设置了通配符权限,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在 my-vhost 中做任何事情。当然,这只是个示例,实际应用中你肯定不会这么宽松。 3.3 精细调整权限 现在,我们来试试更精细的权限控制。假设我们只想让 alice 能够管理队列,但不让 bob 做这件事。我们可以这样设置: bash rabbitmqctl set_permissions -p my-vhost alice "." "." "." rabbitmqctl set_permissions -p my-vhost bob "." "^bob-queue-" "^bob-queue-" 在这个例子中,alice 可以对所有资源进行操作,而 bob 只能对以 bob-queue- 开头的队列进行读写操作。 3.4 使用API进行权限控制 除了命令行工具外,RabbitMQ还提供了HTTP API来管理权限。例如,要获取特定用户的权限信息,可以发送如下请求: bash curl -u admin:admin-password http://localhost:15672/api/permissions/my-vhost/alice 这里的 admin:admin-password 是你的管理员账号和密码,my-vhost 和 alice 分别是你想要查询的虚拟主机名和用户名。 4. 总结与反思 通过上面的操作,相信你已经对RabbitMQ的权限控制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权限控制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随着业务的发展,你可能需要不断调整权限设置,以适应新的需求。所以,在设计权限策略的时候,咱们得想远一点,留有余地,这样系统才能长久稳定地运转下去。 最后,别忘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就算是再简单的消息队列系统,我们也得弄个靠谱的权限管理,不然咱们的数据安全可就悬了。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有任何疑问或建议,欢迎留言交流! --- 这就是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得灵感,并在自己的项目中运用起来。记住啊,不管多复杂的系统,到最后不就是为了让人用起来更方便,生活过得更舒心嘛!加油,程序员朋友们!
2024-12-18 15:31:50
102
梦幻星空
转载文章
...有独立的广播域,可以基于端口、MAC地址或协议类型等标准进行划分,并通过802.1Q标签协议在交换机间传输数据时标识所属VLAN。
2023-09-10 16:27:10
270
转载
转载文章
... 2 4.匹配以太网类型,范围为0-65535 ovs-ofctl add-flow br0 in_port=1,dl_type=0x0806,actions=output:2 1 5.匹配源/目的IP 条件:指定dl_type=0x0800,或者ip/tcp ovs-ofctl add-flow br0 ip,in_port=1,nw_src=10.10.0.0/16,actions=output:2 ovs-ofctl add-flow br0 ip,in_port=1,nw_dst=10.20.0.0/16,actions=output:2 1 2 6.匹配协议号,范围为0-255 条件:指定dl_type=0x0800或者ip ICMP ovs-ofctl add-flow br0 ip,in_port=1,nw_proto=1,actions=output:2 7.匹配IP ToS/DSCP,tos范围为0-255,DSCP范围为0-63 条件:指定dl_type=0x0800/0x86dd,并且ToS低2位会被忽略(DSCP值为ToS的高6位,并且低2位为预留位) ovs-ofctl add-flow br0 ip,in_port=1,nw_tos=68,actions=output:2 ovs-ofctl add-flow br0 ip,in_port=1,ip_dscp=62,actions=output:2 8.匹配IP ecn位,范围为0-3 条件:指定dl_type=0x0800/0x86dd ovs-ofctl add-flow br0 ip,in_port=1,ip_ecn=2,actions=output:2 9.匹配IP TTL,范围为0-255 ovs-ofctl add-flow br0 ip,in_port=1,nw_ttl=128,actions=output:2 10.匹配tcp/udp,源/目的端口,范围为0-65535 匹配源tcp端口179 ovs-ofctl add-flow br0 tcp,tcp_src=179/0xfff0,actions=output:2 匹配目的tcp端口179 ovs-ofctl add-flow br0 tcp,tcp_dst=179/0xfff0,actions=output:2 匹配源udp端口1234 ovs-ofctl add-flow br0 udp,udp_src=1234/0xfff0,actions=output:2 匹配目的udp端口1234 ovs-ofctl add-flow br0 udp,udp_dst=1234/0xfff0,actions=output:2 11.匹配tcp flags tcp flags=fin,syn,rst,psh,ack,urg,ece,cwr,ns ovs-ofctl add-flow br0 tcp,tcp_flags=ack,actions=output:2 12.匹配icmp code,范围为0-255 条件:指定icmp ovs-ofctl add-flow br0 icmp,icmp_code=2,actions=output:2 13.匹配vlan TCI TCI低12位为vlan id,高3位为priority,例如tci=0xf123则vlan_id为0x123和vlan_pcp=7 ovs-ofctl add-flow br0 in_port=1,vlan_tci=0xf123,actions=output:2 14.匹配mpls label 条件:指定dl_type=0x8847/0x8848 ovs-ofctl add-flow br0 mpls,in_port=1,mpls_label=7,actions=output:2 15.匹配mpls tc,范围为0-7 条件:指定dl_type=0x8847/0x8848 ovs-ofctl add-flow br0 mpls,in_port=1,mpls_tc=7,actions=output:2 1 16.匹配tunnel id,源/目的IP 匹配tunnel id ovs-ofctl add-flow br0 in_port=1,tun_id=0x7/0xf,actions=output:2 匹配tunnel源IP ovs-ofctl add-flow br0 in_port=1,tun_src=192.168.1.0/255.255.255.0,actions=output:2 匹配tunnel目的IP ovs-ofctl add-flow br0 in_port=1,tun_dst=192.168.1.0/255.255.255.0,actions=output:2 一些匹配项的速记符 速记符 匹配项 ip dl_type=0x800 ipv6 dl_type=0x86dd icmp dl_type=0x0800,nw_proto=1 icmp6 dl_type=0x86dd,nw_proto=58 tcp dl_type=0x0800,nw_proto=6 tcp6 dl_type=0x86dd,nw_proto=6 udp dl_type=0x0800,nw_proto=17 udp6 dl_type=0x86dd,nw_proto=17 sctp dl_type=0x0800,nw_proto=132 sctp6 dl_type=0x86dd,nw_proto=132 arp dl_type=0x0806 rarp dl_type=0x8035 mpls dl_type=0x8847 mplsm dl_type=0x8848 指令动作 1.动作为出接口 从指定接口转发出去 ovs-ofctl add-flow br0 in_port=1,actions=output:2 1 2.动作为指定group group id为已创建的group table ovs-ofctl add-flow br0 in_port=1,actions=group:666 1 3.动作为normal 转为L2/L3处理流程 ovs-ofctl add-flow br0 in_port=1,actions=normal 1 4.动作为flood 从所有物理接口转发出去,除了入接口和已关闭flooding的接口 ovs-ofctl add-flow br0 in_port=1,actions=flood 1 5.动作为all 从所有物理接口转发出去,除了入接口 ovs-ofctl add-flow br0 in_port=1,actions=all 1 6.动作为local 一般是转发给本地网桥 ovs-ofctl add-flow br0 in_port=1,actions=local 1 7.动作为in_port 从入接口转发回去 ovs-ofctl add-flow br0 in_port=1,actions=in_port 1 8.动作为controller 以packet-in消息上送给控制器 ovs-ofctl add-flow br0 in_port=1,actions=controller 1 9.动作为drop 丢弃数据包操作 ovs-ofctl add-flow br0 in_port=1,actions=drop 1 10.动作为mod_vlan_vid 修改报文的vlan id,该选项会使vlan_pcp置为0 ovs-ofctl add-flow br0 in_port=1,actions=mod_vlan_vid:8,output:2 1 11.动作为mod_vlan_pcp 修改报文的vlan优先级,该选项会使vlan_id置为0 ovs-ofctl add-flow br0 in_port=1,actions=mod_vlan_pcp:7,output:2 1 12.动作为strip_vlan 剥掉报文内外层vlan tag ovs-ofctl add-flow br0 in_port=1,actions=strip_vlan,output:2 1 13.动作为push_vlan 在报文外层压入一层vlan tag,需要使用openflow1.1以上版本兼容 ovs-ofctl add-flow -O OpenFlow13 br0 in_port=1,actions=push_vlan:0x8100,set_field:4097-\>vlan_vid,output:2 1 ps: set field值为4096+vlan_id,并且vlan优先级为0,即4096-8191,对应的vlan_id为0-4095 14.动作为push_mpls 修改报文的ethertype,并且压入一个MPLS LSE ovs-ofctl add-flow br0 in_port=1,actions=push_mpls:0x8847,set_field:10-\>mpls_label,output:2 1 15.动作为pop_mpls 剥掉最外层mpls标签,并且修改ethertype为非mpls类型 ovs-ofctl add-flow br0 mpls,in_port=1,mpls_label=20,actions=pop_mpls:0x0800,output:2 1 16.动作为修改源/目的MAC,修改源/目的IP 修改源MAC ovs-ofctl add-flow br0 in_port=1,actions=mod_dl_src:00:00:00:00:00:01,output:2 修改目的MAC ovs-ofctl add-flow br0 in_port=1,actions=mod_dl_dst:00:00:00:00:00:01,output:2 修改源IP ovs-ofctl add-flow br0 in_port=1,actions=mod_nw_src:192.168.1.1,output:2 修改目的IP ovs-ofctl add-flow br0 in_port=1,actions=mod_nw_dst:192.168.1.1,output:2 17.动作为修改TCP/UDP/SCTP源目的端口 修改TCP源端口 ovs-ofctl add-flow br0 tcp,in_port=1,actions=mod_tp_src:67,output:2 修改TCP目的端口 ovs-ofctl add-flow br0 tcp,in_port=1,actions=mod_tp_dst:68,output:2 修改UDP源端口 ovs-ofctl add-flow br0 udp,in_port=1,actions=mod_tp_src:67,output:2 修改UDP目的端口 ovs-ofctl add-flow br0 udp,in_port=1,actions=mod_tp_dst:68,output:2 18.动作为mod_nw_tos 条件:指定dl_type=0x0800 修改ToS字段的高6位,范围为0-255,值必须为4的倍数,并且不会去修改ToS低2位ecn值 ovs-ofctl add-flow br0 ip,in_port=1,actions=mod_nw_tos:68,output:2 1 19.动作为mod_nw_ecn 条件:指定dl_type=0x0800,需要使用openflow1.1以上版本兼容 修改ToS字段的低2位,范围为0-3,并且不会去修改ToS高6位的DSCP值 ovs-ofctl add-flow br0 ip,in_port=1,actions=mod_nw_ecn:2,output:2 1 20.动作为mod_nw_ttl 修改IP报文ttl值,需要使用openflow1.1以上版本兼容 ovs-ofctl add-flow -O OpenFlow13 br0 in_port=1,actions=mod_nw_ttl:6,output:2 1 21.动作为dec_ttl 对IP报文进行ttl自减操作 ovs-ofctl add-flow br0 in_port=1,actions=dec_ttl,output:2 1 22.动作为set_mpls_label 对报文最外层mpls标签进行修改,范围为20bit值 ovs-ofctl add-flow br0 in_port=1,actions=set_mpls_label:666,output:2 1 23.动作为set_mpls_tc 对报文最外层mpls tc进行修改,范围为0-7 ovs-ofctl add-flow br0 in_port=1,actions=set_mpls_tc:7,output:2 1 24.动作为set_mpls_ttl 对报文最外层mpls ttl进行修改,范围为0-255 ovs-ofctl add-flow br0 in_port=1,actions=set_mpls_ttl:255,output:2 1 25.动作为dec_mpls_ttl 对报文最外层mpls ttl进行自减操作 ovs-ofctl add-flow br0 in_port=1,actions=dec_mpls_ttl,output:2 1 26.动作为move NXM字段 使用move参数对NXM字段进行操作 将报文源MAC复制到目的MAC字段,并且将源MAC改为00:00:00:00:00:01 ovs-ofctl add-flow br0 in_port=1,actions=move:NXM_OF_ETH_SRC[]-\>NXM_OF_ETH_DST[],mod_dl_src:00:00:00:00:00:01,output:2 1 2 ps: 常用NXM字段参照表 NXM字段 报文字段 NXM_OF_ETH_SRC 源MAC NXM_OF_ETH_DST 目的MAC NXM_OF_ETH_TYPE 以太网类型 NXM_OF_VLAN_TCI vid NXM_OF_IP_PROTO IP协议号 NXM_OF_IP_TOS IP ToS值 NXM_NX_IP_ECN IP ToS ECN NXM_OF_IP_SRC 源IP NXM_OF_IP_DST 目的IP NXM_OF_TCP_SRC TCP源端口 NXM_OF_TCP_DST TCP目的端口 NXM_OF_UDP_SRC UDP源端口 NXM_OF_UDP_DST UDP目的端口 NXM_OF_SCTP_SRC SCTP源端口 NXM_OF_SCTP_DST SCTP目的端口 27.动作为load NXM字段 使用load参数对NXM字段进行赋值操作 push mpls label,并且把10(0xa)赋值给mpls label ovs-ofctl add-flow br0 in_port=1,actions=push_mpls:0x8847,load:0xa-\>OXM_OF_MPLS_LABEL[],output:2 对目的MAC进行赋值 ovs-ofctl add-flow br0 in_port=1,actions=load:0x001122334455-\>OXM_OF_ETH_DST[],output:2 1 2 3 4 28.动作为pop_vlan 弹出报文最外层vlan tag ovs-ofctl add-flow br0 in_port=1,dl_type=0x8100,dl_vlan=777,actions=pop_vlan,output:2 1 meter表 常用操作 由于meter表是openflow1.3版本以后才支持,所以所有命令需要指定OpenFlow1.3版本以上 ps: 在openvswitch-v2.8之前的版本中,还不支持meter 在v2.8版本之后已经实现,要正常使用的话,需要注意的是datapath类型要指定为netdev,band type暂时只支持drop,还不支持DSCP REMARK 1.查看当前设备对meter的支持 ovs-ofctl -O OpenFlow13 meter-features br0 2.查看meter表 ovs-ofctl -O OpenFlow13 dump-meters br0 3.查看meter统计 ovs-ofctl -O OpenFlow13 meter-stats br0 4.创建meter表 限速类型以kbps(kilobits per second)计算,超过20kb/s则丢弃 ovs-ofctl -O OpenFlow13 add-meter br0 meter=1,kbps,band=type=drop,rate=20 同上,增加burst size参数 ovs-ofctl -O OpenFlow13 add-meter br0 meter=2,kbps,band=type=drop,rate=20,burst_size=256 同上,增加stats参数,对meter进行计数统计 ovs-ofctl -O OpenFlow13 add-meter br0 meter=3,kbps,stats,band=type=drop,rate=20,burst_size=256 限速类型以pktps(packets per second)计算,超过1000pkt/s则丢弃 ovs-ofctl -O OpenFlow13 add-meter br0 meter=4,pktps,band=type=drop,rate=1000 5.删除meter表 删除全部meter表 ovs-ofctl -O OpenFlow13 del-meters br0 删除meter id=1 ovs-ofctl -O OpenFlow13 del-meter br0 meter=1 6.创建流表 ovs-ofctl -O OpenFlow13 add-flow br0 in_port=1,actions=meter:1,output:2 group表 由于group表是openflow1.1版本以后才支持,所以所有命令需要指定OpenFlow1.1版本以上 常用操作 group table支持4种类型 all:所有buckets都执行一遍 select: 每次选择其中一个bucket执行,常用于负载均衡应用 ff(FAST FAILOVER):快速故障修复,用于检测解决接口等故障 indirect:间接执行,类似于一个函数方法,被另一个group来调用 1.查看当前设备对group的支持 ovs-ofctl -O OpenFlow13 dump-group-features br0 2.查看group表 ovs-ofctl -O OpenFlow13 dump-groups br0 3.创建group表 类型为all ovs-ofctl -O OpenFlow13 add-group br0 group_id=1,type=all,bucket=output:1,bucket=output:2,bucket=output:3 类型为select ovs-ofctl -O OpenFlow13 add-group br0 group_id=2,type=select,bucket=output:1,bucket=output:2,bucket=output:3 类型为select,指定hash方法(5元组,OpenFlow1.5+) ovs-ofctl -O OpenFlow15 add-group br0 group_id=3,type=select,selection_method=hash,fields=ip_src,bucket=output:2,bucket=output:3 4.删除group表 ovs-ofctl -O OpenFlow13 del-groups br0 group_id=2 5.创建流表 ovs-ofctl -O OpenFlow13 add-flow br0 in_port=1,actions=group:2 goto table配置 数据流先从table0开始匹配,如actions有goto_table,再进行后续table的匹配,实现多级流水线,如需使用goto table,则创建流表时,指定table id,范围为0-255,不指定则默认为table0 1.在table0中添加一条流表条目 ovs-ofctl add-flow br0 table=0,in_port=1,actions=goto_table=1 2.在table1中添加一条流表条目 ovs-ofctl add-flow br0 table=1,ip,nw_dst=10.10.0.0/16,actions=output:2 tunnel配置 如需配置tunnel,必需确保当前系统对各tunnel的remote ip网络可达 gre 1.创建一个gre接口,并且指定端口id=1001 ovs-vsctl add-port br0 gre1 -- set Interface gre1 type=gre options:remote_ip=1.1.1.1 ofport_request=1001 2.可选选项 将tos或者ttl在隧道上继承,并将tunnel id设置成123 ovs-vsctl set Interface gre1 options:tos=inherit options:ttl=inherit options:key=123 3.创建关于gre流表 封装gre转发 ovs-ofctl add-flow br0 ip,in_port=1,nw_dst=10.10.0.0/16,actions=output:1001 解封gre转发 ovs-ofctl add-flow br0 in_port=1001,actions=output:1 vxlan 1.创建一个vxlan接口,并且指定端口id=2001 ovs-vsctl add-port br0 vxlan1 -- set Interface vxlan1 type=vxlan options:remote_ip=1.1.1.1 ofport_request=2001 2.可选选项 将tos或者ttl在隧道上继承,将vni设置成123,UDP目的端为设置成8472(默认为4789) ovs-vsctl set Interface vxlan1 options:tos=inherit options:ttl=inherit options:key=123 options:dst_port=8472 3.创建关于vxlan流表 封装vxlan转发 ovs-ofctl add-flow br0 ip,in_port=1,nw_dst=10.10.0.0/16,actions=output:2001 解封vxlan转发 ovs-ofctl add-flow br0 in_port=2001,actions=output:1 sflow配置 1.对网桥br0进行sflow监控 agent: 与collector通信所在的网口名,通常为管理口 target: collector监听的IP地址和端口,端口默认为6343 header: sFlow在采样时截取报文头的长度 polling: 采样时间间隔,单位为秒 ovs-vsctl -- --id=@sflow create sflow agent=eth0 target=\"10.0.0.1:6343\" header=128 sampling=64 polling=10 -- set bridge br0 sflow=@sflow 2.查看创建的sflow ovs-vsctl list sflow 3.删除对应的网桥sflow配置,参数为sFlow UUID ovs-vsctl remove bridge br0 sflow 7b9b962e-fe09-407c-b224-5d37d9c1f2b3 4.删除网桥下所有sflow配置 ovs-vsctl -- clear bridge br0 sflow 1 QoS配置 ingress policing 1.配置ingress policing,对接口eth0入流限速10Mbps ovs-vsctl set interface eth0 ingress_policing_rate=10000 ovs-vsctl set interface eth0 ingress_policing_burst=8000 2.清除相应接口的ingress policer配置 ovs-vsctl set interface eth0 ingress_policing_rate=0 ovs-vsctl set interface eth0 ingress_policing_burst=0 3.查看接口ingress policer配置 ovs-vsctl list interface eth0 4.查看网桥支持的Qos类型 ovs-appctl qos/show-types br0 端口镜像配置 1.配置eth0收到/发送的数据包镜像到eth1 ovs-vsctl -- set bridge br0 mirrors=@m \ -- --id=@eth0 get port eth0 \ -- --id=@eth1 get port eth1 \ -- --id=@m create mirror name=mymirror select-dst-port=@eth0 select-src-port=@eth0 output-port=@eth1 2.删除端口镜像配置 ovs-vsctl -- --id=@m get mirror mymirror -- remove bridge br0 mirrors @m 3.清除网桥下所有端口镜像配置 ovs-vsctl clear bridge br0 mirrors 4.查看端口镜像配置 ovs-vsctl get bridge br0 mirrors Open vSwitch中有多个命令,分别有不同的作用,大致如下: ovs-vsctl用于控制ovs db ovs-ofctl用于管理OpenFlow switch 的 flow ovs-dpctl用于管理ovs的datapath ovs-appctl用于查询和管理ovs daemon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liuhongru/p/10336849.html 本篇文章为转载内容。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weixin_30876945/article/details/99916308。 该文由互联网用户投稿提供,文中观点代表作者本人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的立场。 作为信息平台,本站仅提供文章转载服务,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也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责任。 如发现本文存在侵权、违法、违规或事实不符的情况,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并删除相应内容。
2023-06-08 17:13:19
294
转载
ActiveMQ
...iveMQ:如何实现消息的过滤与路由规则? 在分布式系统中,消息队列作为核心组件之一,承担着解耦、异步通信的重要角色。ActiveMQ,这款基于Java技术打造的消息服务中间件,就像个身怀绝技、灵活百变的超级英雄,在众多消息队列产品的大比拼中,凭借其无比强大的功能和极致的灵活性,成功地杀出重围,脱颖而出,赢得了大家的瞩目。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打算好好唠一唠ActiveMQ如何玩转消息的过滤和路由规则,目的就是为了适应各种业务场景下的精细化处理需求,让大家用起来更得心应手。 1. 消息过滤原理 (1)消息选择器(Message Selector) ActiveMQ允许我们在消费端设置消息选择器来筛选特定类型的消息。消息选择器是基于JMS规范的一种机制,它通过检查消息头属性来决定是否接收某条消息。例如,假设我们有如下代码: java Map messageHeaders = new HashMap<>(); messageHeaders.put("color", "red"); MessageProducer producer = session.createProducer(destination); TextMessage message = session.createTextMessage("This is a red message"); message.setJMSType("fruit"); message.setProperties(messageHeaders); producer.send(message); String selector = "color = 'red' AND JMSType = 'fruit'"; MessageConsumer consumer = session.createConsumer(destination, selector); 在这个示例中,消费者只会接收到那些颜色为"red"且类型为"fruit"的消息。 (2)虚拟主题(Virtual Topic) 除了消息选择器,ActiveMQ还支持虚拟主题进行消息过滤。想象一下,虚拟主题就像一个超级智能的邮件分拣员,它能认出每个订阅者的专属ID。当有消息投递到这个主邮箱(也就是主主题)时,这位分拣员就会根据每个订阅者的ID,把消息精准地分发到他们各自的小邮箱(也就是不同的子主题)。这样一来,就实现了大家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来筛选和获取信息啦! 2. 路由规则实现 (1)内容_based_router ActiveMQ提供了一种名为“内容路由器(Content-Based Router)”的动态路由器,可以根据消息的内容做出路由决策。例如: xml ${header.color} == 'red' ${header.color} == 'blue' 这段Camel DSL配置表示的是,根据color头部属性值的不同,消息会被路由至不同的目标队列。 (2)复合路由器(Composite Destinations) 另外,ActiveMQ还可以利用复合目的地(Composite Destinations)实现消息的多路广播。一条消息可以同时发送到多个目的地: java Destination[] destinations = {destination1, destination2}; MessageProducer producer = session.createProducer(null); producer.send(message, DeliveryMode.PERSISTENT, priority, timeToLive, destinations); 在这个例子中,一条消息会同时被发送到destination1和destination2两个队列。 3. 思考与探讨 理解并掌握ActiveMQ的消息过滤与路由规则,对于优化系统架构、提升系统性能具有重要意义。这就像是在那个熙熙攘攘的物流中心,我们不能一股脑儿把包裹都堆成山,而是得像玩拼图那样,瞅准每个包裹上的标签信息,然后像给宝贝找家一样,精准地把这些包裹送达到各自对应的地区仓库里头去。同样的,在消息队列中,精准高效的消息路由能力能够帮助我们构建更加健壮、灵活的分布式系统。 总的来说,ActiveMQ通过丰富的API和强大的路由策略,让我们在面对复杂业务逻辑时,能更自如地定制消息过滤与路由规则,使我们的系统设计更加贴近实际业务需求,让消息传递变得更为智能和精准。不过,实际上啊,咱们在真正用起来的时候,千万不能忽视系统的性能和扩展性这些重要因素。得把这些特性灵活巧妙地运用起来,才能让它们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就像是做菜时合理搭配各种调料一样,缺一不可!
2023-12-25 10:35:49
421
笑傲江湖
RabbitMQ
...bitMQ提供的一种消息确认机制,允许发布者(Producer)在发送消息后接收来自RabbitMQ服务器的确认通知。当发布者启用此功能后,每条消息被交换机接收和处理后,RabbitMQ会返回一个确认信号给发布者,表明消息已经被正确地存储到队列中或按照路由规则转发出去。这种机制可以有效确保消息的可靠传输,防止消息丢失。 哨兵模式 , 在RabbitMQ的并发访问场景下,哨兵模式是一种特殊的消费者设计策略。它专门用来监控消息队列的状态,并负责处理其他普通消费者无法成功消费的消息(如 nack 或者错误响应)。通过设置哨兵消费者,可以在出现异常时重新将消息放回队列或者执行特定的错误处理逻辑,从而保证消息不丢失且系统具有更好的容错性。 幂等性 , 在分布式系统尤其是消息队列应用中,幂等性是指一个操作无论执行多少次,其对系统的最终影响都与只执行一次的效果相同。在RabbitMQ中实现幂等性意味着即使同一消息由于网络延迟、重试或其他原因被多次投递到订阅者,订阅者能够确保该消息每次都被正确且一致地处理一次,避免重复处理带来的副作用。例如,在订单扣款场景下,即使同一条扣款请求消息被多次接收到,也应该只扣除用户账户一次相应的金额。
2024-03-03 10:52:21
89
醉卧沙场-t
RabbitMQ
...itMQ是一个开源的消息队列中间件,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分布式系统中的数据传输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得对RabbitMQ这个家伙进行实时的“看护”,好比有个小雷达时刻扫描着它,一旦有啥风吹草动,能立马发现并把问题给妥妥地解决掉。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监控RabbitMQ呢?在这篇文章里,咱们打算从两个接地气的维度来聊聊这个问题:首先,深入浅出地解析一下RabbitMQ的各种监控指标;其次,一起探讨分析这些数据的实用方法。 二、RabbitMQ的监控指标 RabbitMQ提供了丰富的监控指标,包括内存占用、磁盘空间、网络连接数、队列数量等等。通过这些监控指标,我们可以了解RabbitMQ的运行状态,并及时发现问题。 1.1 内存占用 RabbitMQ会将消息存储在内存中,如果内存占用过高,可能会导致消息丢失或者系统崩溃。因此,我们需要定期检查RabbitMQ的内存占用情况。可以通过命令行工具进行查看: bash sudo rabbitmqctl list_pids sudo rabbitmqctl memory_info 1.2 磁盘空间 RabbitMQ会在磁盘上创建大量的文件,如交换机文件、队列文件等。如果磁盘空间不足,可能会导致RabbitMQ无法正常工作。因此,我们需要定期检查RabbitMQ的磁盘空间使用情况: bash df -h /var/lib/rabbitmq/mnesia/ du -sh /var/lib/rabbitmq/mnesia/ 1.3 网络连接数 RabbitMQ支持多种网络协议,如TCP、TLS、HTTP等。如果网络连接数过多,可能会导致RabbitMQ的性能下降。因此,我们需要定期检查RabbitMQ的网络连接数: bash sudo netstat -an | grep 'LISTEN' | grep 'amqp' 1.4 队列数量 RabbitMQ中的队列数量可以反映出系统的负载情况。如果队列数量过多,可能会导致系统响应缓慢。因此,我们需要定期检查RabbitMQ的队列数量: bash rabbitmqctl list_queues name messages count 三、RabbitMQ的监控分析方法 除了监控RabbitMQ的各种指标外,我们还需要对其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其运行状态。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分析方法。 2.1 基于阈值的监控 基于阈值的监控是一种常见的监控方式。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一些阈值来判断RabbitMQ的运行状态是否正常。比如,假定咱们给内存占用量设了个阀值,比如说80%,一旦这内存占用蹭蹭地超过了这个界限,那咱们就得行动起来啦,可以考虑加个内存条,或者把程序优化一下,诸如此类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2 基于趋势的监控 基于趋势的监控是指我们根据RabbitMQ的历史数据来预测未来的运行状态。比如,我们能瞅瞅RabbitMQ过去内存使用的变化情况,然后像个先知一样预测未来的内存占用走势,这样一来,咱们就能早早地做好应对准备啦! 2.3 基于报警的监控 基于报警的监控是指我们在RabbitMQ出现异常时立即发出警报。这样,我们就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防止问题进一步扩大。 四、结论 RabbitMQ是一个强大的消息队列中间件,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监控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呢,咱们也得把RabbitMQ的安全性放在心上,别一不留神让安全问题钻了空子,把咱的重要数据泄露出去,或者惹出其他乱子来。 以上就是本文对于“RabbitMQ的监控指标及其分析方法”的探讨,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有任何疑问,请随时联系我。
2023-03-01 15:48:46
445
人生如戏-t
HessianRPC
...延迟、高吞吐量的数据交换机制成为关键。实际上,许多大型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等都在其内部服务通信中广泛应用了类似Hessian的二进制RPC协议,以满足大规模集群环境下服务间高速通信的需求。 在最新的技术动态中,开源社区正积极优化和完善Hessian协议及其相关工具链,以支持更丰富的数据类型、增强安全性和稳定性。例如,有开发者提出通过压缩算法优化进一步减少二进制传输的带宽消耗,并研究如何更好地兼容其他编程语言以实现多语言环境下的无缝集成。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gRPC、Cap'n Proto等新型高性能RPC框架的崛起,它们与Hessian RPC协议在性能、易用性等方面形成了竞争与互补的局面。在选择合适的数据交换协议时,开发者不仅要考虑协议本身的性能指标,还需结合项目实际需求、团队技术栈以及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综合判断。 总之,深入理解和掌握Hessian RPC协议的工作原理及其实战应用,对于提升现代网络应用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关注该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趋势,将有助于我们在瞬息万变的技术浪潮中找到最适合自身业务场景的最佳实践方案。
2023-01-11 23:44:57
444
雪落无痕-t
RabbitMQ
...RabbitMQ作为消息队列的首选,其性能和稳定性至关重要。不过呢,就像任何其他平常的软件一样,假如RabbitMQ服务器碰到了磁盘空间不够用的情况,那可是会惹出一堆乱子。比如,服务可能会突然罢工、消息神秘失踪,或者响应速度慢得像蜗牛,这些麻烦事儿都有可能发生。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常见问题,并提供一些实用的解决方案。 二、问题分析 2.1 磁盘空间不足的症状 - 服务告警:RabbitMQ会记录日志,显示磁盘空间已满的警告,例如"disk free space too low"。 - 消息堆积:当队列空间不足,新消息无法入队,会导致消息堆积,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正常交互。 - 响应延迟:处理速度下降,因为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在磁盘I/O上而非内存操作。 2.2 代码实例 python import pika connection = pika.BlockingConnection(pika.ConnectionParameters('localhost')) channel = connection.channel() channel.queue_declare(queue='my_queue') channel.basic_publish(exchange='', routing_key='my_queue', body='Hello World!') 如果此时my_queue队列已满,这段代码将抛出异常,提示AMQP channel closing: (403) NOT ENOUGH DISK SPACE。 三、原因解析 3.1 队列设置不当 - 永久队列:默认情况下,RabbitMQ的队列是持久化的,即使服务器重启,消息也不会丢失。如果队列过大,可能导致磁盘占用过多。 - 配额设置:未正确设置交换机或队列的内存和磁盘使用限制。 3.2 数据备份或清理不及时 - 定期备份:如果没有定期清理旧的消息,随着时间的推移,磁盘空间会被占用。 - 日志保留:长时间运行的RabbitMQ服务器可能会产生大量日志文件,占用磁盘空间。 四、解决方案 4.1 调整队列配置 - 非持久化队列:对于不需要长期保留的消息,可以使用非持久化队列,消息会在服务器重启后丢失。 - 设置队列/交换机大小:通过rabbitmqctl set_policy命令,限制队列和交换机的最大内存和磁盘使用量。 4.2 定期清理 - 清理过期消息:使用rabbitmqadmin工具删除过期消息。 - 清理日志:定期清理旧的日志文件,或者配置RabbitMQ的日志滚动策略。 5. 示例代码 bash rabbitmqadmin purge queue my_queue rabbitmqadmin delete log my_log_file.log 五、预防措施 5.1 监控与预警 - 使用第三方监控工具,如Prometheus或Grafana,实时监控RabbitMQ的磁盘使用情况。 - 设置告警阈值,当磁盘空间低于某个值时触发报警。 六、结语 面对RabbitMQ服务器磁盘空间不足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只要我们把RabbitMQ好好调教一番,合理分配资源、定期给它来个大扫除,再配上一双雪亮的眼睛时刻盯着,就能保证它稳稳当当地运转起来,不会因为磁盘空间不够用而闹出什么幺蛾子,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记住,预防总是优于治疗,合理管理我们的资源是关键。
2024-03-17 10:39:10
170
繁华落尽-t
Docker
...要实现通信,就得依靠路由器或者三层交换机这位“信使”,帮忙传递信息才行。VLAN的主要作用是提高网络安全性和资源利用率。 2. Docker与VLAN结合示例 在Docker中,我们可以利用network配置选项启用VLAN网络模式。下面是一个创建带VLAN标签的Docker网络的示例: bash docker network create --driver=vlan \ --subnet=172.16.80.0/24 --gateway=172.16.80.1 \ --opt parent=eth0.10 my_vlan_network 上述命令创建了一个名为my_vlan_network的网络,其基于宿主机的VLAN 10 (parent=eth0.10)划分子网172.16.80.0/24并设置了默认网关。 三、IP地址与Docker容器 1. IP地址基础概念 IP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是互联网协议的核心组成部分,用于唯一标识网络中的设备。根据IPv4协议,IP地址由32位二进制组成,通常被表示为四个十进制数,如192.168.1.1。在Docker这个大家庭里,每个小容器都会被赋予一个独一无二的IP地址,这样一来,它们之间就可以像好朋友一样自由地聊天交流,不仅限于此,它们还能轻松地和它们所在的主机大哥,甚至更远的外部网络世界进行沟通联络。 2. Docker容器IP地址分配 在Docker默认的桥接网络(bridge)模式中,每个容器会获取一个属于172.17.0.0/16范围的私有IP地址。另外,你还可以选择自己动手配置一些个性化的网络设置,像是“host”啦、“overlay”啦,或者之前我们提到的那个“vlan”,这样就能给容器分配特定的一段IP地址,让它们各用各的,互不干扰。 四、VLAN与IP地址在Docker网络中的关系 1. IP地址在VLAN网络中的角色 当Docker容器运行在一个包含VLAN网络中时,它们会继承VLAN网络的IP地址配置,从而在同一VLAN内相互通信。比如,想象一下容器A和容器B这两个家伙,他们都住在VLAN 10这个小区里面,虽然住在不同的单元格,但都能通过各自专属的“门牌号”(也就是VLAN标签)和“电话号码”(IP地址)互相串门聊天,完全不需要经过小区管理员——宿主机的同意或者帮忙。 2. 跨VLAN通信 若想让VLAN网络内的容器能够与宿主机或其他VLAN网络内的容器通信,就需要配置多层路由或者使用VXLAN等隧道技术,使得数据包穿越不同的VLAN标签并在相应的IP地址空间内正确路由。 五、结论 综上所述,VLAN与IP地址在Docker网络场景中各有其核心作用。VLAN这个小家伙,就像是咱们物理网络里的隐形隔离墙和保安队长,它在幕后默默地进行逻辑分割和安全管理工作。而IP地址呢,更像是虚拟化网络环境中的邮差和导航员,主要负责在各个容器间传递信息,同时还能带领外部的访问者找到正确的路径,实现内外的互联互通。当这两者联手一起用的时候,就像是给网络装上了灵动的隔断墙,既能灵活分区,又能巧妙地避开那些可能引发“打架”的冲突风险。这样一来,咱们微服务架构下的网络环境就能稳稳当当地高效运转了,就像一台精密调校过的机器一样。在咱们实际做项目开发这事儿的时候,要想把Docker网络策略设计得合理、实施得妥当,就得真正理解并牢牢掌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可是相当关键的一环。
2024-02-12 10:50:11
479
追梦人_t
转载文章
... 一Oracle高级消息队列AQ创建消息负荷payload 创建队列表 创建队列并启动 队列的停止和删除 入队消息 出队消息 二Java使用JMS监听并处理Oracle AQ队列创建连接参数类 创建消息转换类 主类进行消息处理 三监控表记录变化通知Java创建表 创建存储过程 创建触发器 环境说明 本实验环境基于Oracle 12C和JDK1.8,其中Oracle 12C支持多租户特性,相较于之前的Oracle版本,使用‘C用户名‘表示用户,例如如果数据库用户叫kevin,则登陆时使用Ckevin进行登陆。 一、Oracle高级消息队列AQ Oracle AQ是Oracle中的消息队列,是Oracle中的一种高级应用,每个版本都在不断的加强,使用DBMS_AQ系统包进行相应的操作,是Oracle的默认组件,只要安装了Oracle数据库就可以使用。使用AQ可以在多个Oracle数据库、Oracle与Java、C等系统中进行数据传输。 下面分步骤说明如何创建Oracle AQ 1. 创建消息负荷payload Oracle AQ中传递的消息被称为有效负荷(payloads),格式可以是用户自定义对象或XMLType或ANYDATA。本例中我们创建一个简单的对象类型用于传递消息。 create type demo_queue_payload_type as object (message varchar2(4000)); 2. 创建队列表 队列表用于存储消息,在入队时自动存入表中,出队时自动删除。使用DBMS_AQADM包进行数据表的创建,只需要写表名,同时设置相应的属性。对于队列需要设置multiple_consumers为false,如果使用发布/订阅模式需要设置为true。 begin dbms_aqadm.create_queue_table( queue_table => 'demo_queue_table', queue_payload_type => 'demo_queue_payload_type', multiple_consumers => false ); end; 执行完后可以查看oracle表中自动生成了demo_queue_table表,可以查看影响子段(含义比较清晰)。 3. 创建队列并启动 创建队列并启动队列: begin dbms_aqadm.create_queue ( queue_name => 'demo_queue', queue_table => 'demo_queue_table' ); dbms_aqadm.start_queue( queue_name => 'demo_queue' ); end; 至此,我们已经创建了队列有效负荷,队列表和队列。可以查看以下系统创建了哪些相关的对象: SELECT object_name, object_type FROM user_objects WHERE object_name != 'DEMO_QUEUE_PAYLOAD_TYPE'; OBJECT_NAME OBJECT_TYPE ------------------------------ --------------- DEMO_QUEUE_TABLE TABLE SYS_C009392 INDEX SYS_LOB0000060502C00030$$ LOB AQ$_DEMO_QUEUE_TABLE_T INDEX AQ$_DEMO_QUEUE_TABLE_I INDEX AQ$_DEMO_QUEUE_TABLE_E QUEUE AQ$DEMO_QUEUE_TABLE VIEW DEMO_QUEUE QUEUE 我们看到一个队列带出了一系列自动生成对象,有些是被后面直接用到的。不过有趣的是,创建了第二个队列。这就是所谓的异常队列(exception queue)。如果AQ无法从我们的队列接收消息,将记录在该异常队列中。 消息多次处理出错等情况会自动转移到异常的队列,对于异常队列如何处理目前笔者还没有找到相应的写法,因为我使用的场景并不要求消息必须一对一的被处理,只要起到通知的作用即可。所以如果消息转移到异常队列,可以执行清空队列表中的数据 delete from demo_queue_table; 4. 队列的停止和删除 如果需要删除或重建可以使用下面的方法进行操作: BEGIN DBMS_AQADM.STOP_QUEUE( queue_name => 'demo_queue' ); DBMS_AQADM.DROP_QUEUE( queue_name => 'demo_queue' ); DBMS_AQADM.DROP_QUEUE_TABLE( queue_table => 'demo_queue_table' ); END; 5. 入队消息 入列操作是一个基本的事务操作(就像往队列表Insert),因此我们需要提交。 declare r_enqueue_options DBMS_AQ.ENQUEUE_OPTIONS_T; r_message_properties DBMS_AQ.MESSAGE_PROPERTIES_T; v_message_handle RAW(16); o_payload demo_queue_payload_type; begin o_payload := demo_queue_payload_type('what is you name ?'); dbms_aq.enqueue( queue_name => 'demo_queue', enqueue_options => r_enqueue_options, message_properties => r_message_properties, payload => o_payload, msgid => v_message_handle ); commit; end; 通过SQL语句查看消息是否正常入队: select from aq$demo_queue_table; select user_data from aq$demo_queue_table; 6. 出队消息 使用Oracle进行出队操作,我没有实验成功(不确定是否和DBMS_OUTPUT的执行权限有关),代码如下,读者可以进行调试: declare r_dequeue_options DBMS_AQ.DEQUEUE_OPTIONS_T; r_message_properties DBMS_AQ.MESSAGE_PROPERTIES_T; v_message_handle RAW(16); o_payload demo_queue_payload_type; begin DBMS_AQ.DEQUEUE( queue_name => 'demo_queue', dequeue_options => r_dequeue_options, message_properties => r_message_properties, payload => o_payload, msgid => v_message_handle ); DBMS_OUTPUT.PUT_LINE( ' Browse message is [' || o_payload.message || ']' ); end; 二、Java使用JMS监听并处理Oracle AQ队列 Java使用JMS进行相应的处理,需要使用Oracle提供的jar,在Oracle安装目录可以找到:在linux中可以使用find命令进行查找,例如 find pwd -name 'jmscommon.jar' 需要的jar为: app/oracle/product/12.1.0/dbhome_1/rdbms/jlib/jmscommon.jar app/oracle/product/12.1.0/dbhome_1/jdbc/lib/ojdbc7.jar app/oracle/product/12.1.0/dbhome_1/jlib/orai18n.jar app/oracle/product/12.1.0/dbhome_1/jlib/jta.jar app/oracle/product/12.1.0/dbhome_1/rdbms/jlib/aqapi_g.jar 1. 创建连接参数类 实际使用时可以把参数信息配置在properties文件中,使用Spring进行注入。 package org.kevin.jms; / @author 李文锴 连接参数信息 / public class JmsConfig { public String username = "ckevin"; public String password = "a111111111"; public String jdbcUrl = "jdbc:oracle:thin:@127.0.0.1:1521:orcl"; public String queueName = "demo_queue"; } 2. 创建消息转换类 因为消息载荷是Oracle数据类型,需要提供一个转换工厂类将Oracle类型转换为Java类型。 package org.kevin.jms; import java.sql.SQLException; import oracle.jdbc.driver.OracleConnection; import oracle.jdbc.internal.OracleTypes; import oracle.jpub.runtime.MutableStruct; import oracle.sql.CustomDatum; import oracle.sql.CustomDatumFactory; import oracle.sql.Datum; import oracle.sql.STRUCT; / @author 李文锴 数据类型转换类 / @SuppressWarnings("deprecation") public class QUEUE_MESSAGE_TYPE implements CustomDatum, CustomDatumFactory {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_SQL_NAME = "QUEUE_MESSAGE_TYPE";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_SQL_TYPECODE = OracleTypes.STRUCT; MutableStruct _struct; // 12表示字符串 static int[] _sqlType = { 12 }; static CustomDatumFactory[] _factory = new CustomDatumFactory[1]; static final QUEUE_MESSAGE_TYPE _MessageFactory = new QUEUE_MESSAGE_TYPE(); public static CustomDatumFactory getFactory() { return _MessageFactory; } public QUEUE_MESSAGE_TYPE() { _struct = new MutableStruct(new Object[1], _sqlType, _factory); } public Datum toDatum(OracleConnection c) throws SQLException { return _struct.toDatum(c, _SQL_NAME); } public CustomDatum create(Datum d, int sqlType) throws SQLException { if (d == null) return null; QUEUE_MESSAGE_TYPE o = new QUEUE_MESSAGE_TYPE(); o._struct = new MutableStruct((STRUCT) d, _sqlType, _factory); return o; } public String getContent() throws SQLException { return (String) _struct.getAttribute(0); } } 3. 主类进行消息处理 package org.kevin.jms; import java.util.Properties; import javax.jms.Message; import javax.jms.MessageConsumer; import javax.jms.MessageListener; import javax.jms.Queue; import javax.jms.QueueConnection; import javax.jms.QueueConnectionFactory; import javax.jms.Session; import oracle.jms.AQjmsAdtMessage; import oracle.jms.AQjmsDestination; import oracle.jms.AQjmsFactory; import oracle.jms.AQjmsSession; / @author 李文锴 消息处理类 /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JmsConfig config = new JmsConfig(); QueueConnectionFactory queueConnectionFactory = AQjmsFactory.getQueueConnectionFactory(config.jdbcUrl, new Properties()); QueueConnection conn = queueConnectionFactory.createQueueConnection(config.username, config.password); AQjmsSession session = (AQjmsSession) conn.createQueueSession(false, Session.AUTO_ACKNOWLEDGE); conn.start(); Queue queue = (AQjmsDestination) session.getQueue(config.username, config.queueName); MessageConsumer consumer = session.createConsumer(queue, null, QUEUE_MESSAGE_TYPE.getFactory(), null, false); consumer.setMessageListener(new MessageListen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Message(Message message) { System.out.println("ok"); AQjmsAdtMessage adtMessage = (AQjmsAdtMessage) message; try { QUEUE_MESSAGE_TYPE payload = (QUEUE_MESSAGE_TYPE) adtMessage.getAdtPayload(); System.out.println(payload.getContent());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Thread.sleep(1000000); } } 使用Oracle程序块进行入队操作,在没有启动Java时看到队列表中存在数据。启动Java后,控制台正确的输出的消息;通过Oracle程序块再次写入消息,发现控制台正确处理消息。Java的JMS监听不是立刻进行处理,可能存在几秒中的时间差,时间不等。 三、监控表记录变化通知Java 下面的例子创建一个数据表,然后在表中添加触发器,当数据变化后触发器调用存储过程给Oracle AQ发送消息,然后使用Java JMS对消息进行处理。 1. 创建表 创建student表,包含username和age两个子段,其中username时varchar2类型,age时number类型。 2. 创建存储过程 创建send_aq_msg存储过程,因为存储过程中调用dbms数据包,系统包在存储过程中执行需要进行授权(使用sys用户进行授权): grant execute on dbms_aq to ckevin; 注意存储过程中包含commit语句。 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send_aq_msg (info IN VARCHAR2) as r_enqueue_options DBMS_AQ.ENQUEUE_OPTIONS_T; r_message_properties DBMS_AQ.MESSAGE_PROPERTIES_T; v_message_handle RAW(16); o_payload demo_queue_payload_type; begin o_payload := demo_queue_payload_type(info); dbms_aq.enqueue( queue_name => 'demo_queue', enqueue_options => r_enqueue_options, message_properties => r_message_properties, payload => o_payload, msgid => v_message_handle ); commit; end send_aq_msg; 3. 创建触发器 在student表中创建触发器,当数据写入或更新时,如果age=18,则进行入队操作。需要调用存储过程发送消息,但触发器中不能包含事物提交语句,因此需要使用pragma autonomous_transaction;声明自由事物: CREATE OR REPLACE TRIGGER STUDENT_TR AFTER INSERT OR UPDATE OF AGE ON STUDENT FOR EACH ROW DECLARE pragma autonomous_transaction; BEGIN if :new.age = 18 then send_aq_msg(:new.username); end if; END; 创建完触发器后向执行插入或更新操作: insert into student (username,age) values ('jack.lee.3k', 18); update student set age=18 where username='jack003'; Java JMS可以正确的处理消息。 本篇文章为转载内容。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weixin_42309178/article/details/115241521。 该文由互联网用户投稿提供,文中观点代表作者本人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的立场。 作为信息平台,本站仅提供文章转载服务,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也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责任。 如发现本文存在侵权、违法、违规或事实不符的情况,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并删除相应内容。
2023-12-17 14:22:22
138
转载
转载文章
...、资源随应用迁移。 基于上述容器技术特点,可以推导出容器技术的3大使用场景:CI/CD、提升资源利用率、弹性伸缩。这3个使用场景自然推导出通用的商业层面收益:CI/CD提升研发效率、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按需弹性伸缩在体验与成本之间达成平衡。 当然,除了商业目标之外,可能还有其他一些考虑因素,如基于容器技术实现计算任务调度平台、保持团队技术先进性等。 CI/CD提升研发效率 为什么容器技术适合CI/CD CI/CD是DevOps的关键组成部分,DevOps是一套软件工程的流程,用于持续提升软件开发效率与软件交付质量。DevOps流程来源于制造业的精益生产理念,在这个领域的领头羊是丰田公司,《丰田套路》这本书总结丰田公司如何通过PDCA(Plan-Do-Check-Act)方法实施持续改进。PDCA通常也称为PDCA循环,PDCA实施过程简要描述为:确定目标状态、分析当前状态、找出与目标状态的差距、制定实施计划、实施并总结、开始下一个PDCA过程。 DevOps基本也是这么一个PDCA流程循环,很容易认知到PDCA过程中效率是关键,同一时间段内,实施更多数量的PDCA过程,收益越高。在软件开发领域的DevOps流程中,各种等待(等待编译、等待打包、等待部署等)、各种中断(部署失败、机器故障)是影响DevOps流程效率的重要因素。 容器技术出来之后,将容器技术应用到DevOps场景下,可以从技术手段消除DevOps流程中的部分等待与中断,从而大幅度提升DevOps流程中CI/CD的效率。 容器的OCI标准定义了容器镜像规范,容器镜像包与传统的压缩包(zip/tgz等)相比有两个关键区别点:1)分层存储;2)打包即部署。 分层存储可以极大减少镜像更新时候拉取镜像包的时间,通常应用程序更新升级都只是更新业务层(如Java程序的jar包),而镜像中的操作系统Lib层、运行时(如Jre)层等文件不会频繁更新。因此新版本镜像实质有变化的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在更新升级时候也只会从镜像仓库拉取很小的文件,所以速度很快。 打包即部署是指在容器镜像制作过程包含了传统软件包部署的过程(安装依赖的操作系统库或工具、创建用户、创建运行目录、解压、设置文件权限等等),这么做的好处是把应用及其依赖封装到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减少了应用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增强了应用在各种不同环境下的行为一致性,同时也减少了应用部署时间。 基于容器镜像的这些优势,容器镜像用到CI/CD场景下,可以减少CI/CD过程中的等待时间,减少因环境差异而导致的部署中断,从而提升CI/CD的效率,提升整体研发效率。 CI/CD的关键诉求与挑战 快 开发人员本地开发调试完成后,提交代码,执行构建与部署,等待部署完成后验证功能。这个等待的过程尽可能短,否则开发人员工作容易被打断,造成后果就是效率降低。如果提交代码后几秒钟就能够完成部署,那么开发人员几乎不用等待,工作也不会被打断;如果需要好几分钟或十几分钟,那么可以想象,这十几分钟就是浪费了,这时候很容易做点别的事情,那么思路又被打断了。 所以构建CI/CD环境时候,快是第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要达到快,除了有足够的机器资源免除排队等待,引入并行编译技术也是常用做法,如Maven3支持多核并行构建。 自定义流程 不同行业存在不同的行业规范、监管要求,各个企业有一套内部质量规范,这些要求都对软件交付流程有定制需求,如要求使用商用的代码扫描工具做安全扫描,如构建结果与企业内部通信系统对接发送消息。 在团队协同方面,不同的公司,对DevOps流程在不同团队之间分工有差异,典型的有开发者负责代码编写构建出构建物(如jar包),而部署模板、配置由运维人员负责;有的企业开发人员负责构建并部署到测试环境;有的企业开发人员直接可以部署到生产环境。这些不同的场景,对CI/CD的流程、权限管控都有定制需求。 提升资源利用率 OCI标准包含容器镜像标准与容器运行时标准两部分,容器运行时标准聚焦在定义如何将镜像包从镜像仓库拉取到本地并更新、如何隔离运行时资源这些方面。得益于分层存储与打包即部署的特性,容器镜像从到镜像仓库拉取到本地运行速度非常快(通常小于30秒,依赖镜像本身大小等因素),基于此可以实现按需分配容器运行时资源(cpu与内存),并限定单个容器资源用量;然后根据容器进程资源使用率设定弹性伸缩规则,实现自动的弹性伸缩。 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按峰值配置资源方式,可以提升资源利用率。 按需弹性伸缩在体验与成本之间达成平衡 联动弹性伸缩 应用运行到容器,按需分配资源之后,理想情况下,Kubernetes的池子里没有空闲的资源。这时候扩容应用实例数,新扩容的实例会因资源不足调度失败。这时候需要资源池能自动扩容,加入新的虚拟机,调度新扩容的应用。 由于应用对资源的配比与Flavor有要求,因此新加入的虚拟机,应当是与应用所需要的资源配比与Flavor一致的。缩容也是类似。 弹性伸缩还有一个诉求点是“平滑”,对业务做到不感知,也称为“优雅”扩容/缩容。 请求风暴 上面提到的弹性伸缩一般是有计划或缓慢增压的场景,存在另外一种无法预期的请求风暴场景,这种场景的特征是无法预测、突然请求量增大数倍或数十倍、持续时间短。典型的例子如行情交易系统,当行情突变的时候,用户访问量徒增,持续几十分钟或一个小时。 这种场景的弹性诉求,要求短时间内能将资源池扩大数倍,关键是速度要快(秒级),否则会来不及扩容,系统已经被冲垮(如果无限流的话)。 目前基于 Virtual Kubelet 与云厂家的 Serverless 容器,理论上可以提供应对请求风暴的方案。不过在具体实施时候,需要考虑传统托管式Kubernetes容器管理平台与Serverless容器之间互通的问题,需要基于具体厂家提供的能力来评估。 基于容器技术实现计算调度平台 计算(大数据/AI训练等)场景的特征是短时间内需要大量算力,算完即释放。容器的环境一致性以及调度便利性适合这种场景。 技术选型 容器技术是属于基础设施范围,但是与传统虚拟化技术(Xen/KVM)比较,容器技术是应用虚拟化,不是纯粹的资源虚拟化,与传统虚拟化存在差异。在容器技术选型时候,需要结合当前团队在应用管理与资源管理的现状,对照容器技术与虚拟化技术的差异,选择最合适的容器技术栈。 什么是容器技术 (1)容器是一种轻量化的应用虚拟化技术。 在讨论具体的容器技术栈的时候,先介绍目前几种常用的应用虚拟化技术,当前有3种主流的应用虚拟化技术: LXC,MicroVM,UniKernel(LibOS)。 LXC: Linux Container,通过 Linux的 namespace/cgroups/chroot 等技术隔离进程资源,目前应用最广的docker就是基于LXC实现应用虚拟化的。 MicroVM: MicroVM 介于 传统的VM 与 LXC之间,隔离性比LXC好,但是比传统的VM要轻量,轻量体现在体积小(几M到几十M)、启动快(小于1s)。 AWS Firecracker 就是一种MicroVM的实现,用于AWS的Serverless计算领域,Serverless要求启动快,租户之间隔离性好。 UniKernel: 是一种专用的(特定编程语言技术栈专用)、单地址空间、使用 library OS 构建出来的镜像。UniKernel要解决的问题是减少应用软件的技术栈层次,现代软件层次太多导致越来越臃肿:硬件+HostOS+虚拟化模拟+GuestOS+APP。UniKernel目标是:硬件+HostOS+虚拟化模拟+APP-with-libos。 三种技术对比表: 开销 体积 启动速度 隔离/安全 生态 LXC 低(几乎为0) 小 快(等同进程启动) 差(内核共享) 好 MicroVM 高 大 慢(小于1s) 好 中(Kata项目) UniKernel 中 中 中 好 差 根据上述对比来看,LXC是应用虚拟化首选的技术,如果LXC无法满足隔离性要,则可以考虑MicroVM这种技术。当前社区已经在着手融合LXC与MicroVM这两种技术,从应用打包/发布调度/运行层面统一规范,Kubernetes集成Kata支持混合应用调度特性可以了解一下。 UniKernel 在应用生态方面相对比较落后,目前在追赶中,目前通过 linuxkit 工具可以在UniKernel应用镜像中使用docker镜像。这种方式笔者还未验证过,另外docker镜像运行起来之后,如何监控目前还未知。 从上述三种应用虚拟化技术对比,可以得出结论: (2)容器技术与传统虚拟化技术不断融合中。 再从规范视角来看容器技术,可以将容器技术定义为: (3)容器=OCI+CRI+辅助工具。 OCI规范包含两部分,镜像规范与运行时规范。简要的说,要实现一个OCI的规范,需要能够下载镜像并解压镜像到文件系统上组成成一个文件目录结构,运行时工具能够理解这个目录结构并基于此目录结构管理(创建/启动/停止/删除)进程。 容器(container)的技术构成就是实现OCI规范的技术集合。 对于不同的操作系统(Linux/Windows),OCI规范的实现技术不同,当前docker的实现,支持Windows与Linux与MacOS操作系统。当前使用最广的是Linux系统,OCI的实现,在Linux上组成容器的主要技术: chroot: 通过分层文件系统堆叠出容器进程的rootfs,然后通过chroot设置容器进程的根文件系统为堆叠出的rootfs。 cgroups: 通过cgroups技术隔离容器进程的cpu/内存资源。 namesapce: 通过pid, uts, mount, network, user namesapce 分别隔离容器进程的进程ID,时间,文件系统挂载,网络,用户资源。 网络虚拟化: 容器进程被放置到独立的网络命名空间,通过Linux网络虚拟化veth, macvlan, bridge等技术连接主机网络与容器虚拟网络。 存储驱动: 本地文件系统,使用容器镜像分层文件堆叠的各种实现驱动,当前推荐的是overlay2。 广义的容器还包含容器编排,即当下很火热的Kubernetes。Kubernetes为了把控容器调度的生态,发布了CRI规范,通过CRI规范解耦Kubelet与容器,只要实现了CRI接口,都可以与Kubelet交互,从而被Kubernetes调度。OCI规范的容器实现与CRI标准接口对接的实现是CRI-O。 辅助工具用户构建镜像,验证镜像签名,管理存储卷等。 容器定义 容器是一种轻量化的应用虚拟化技术。 容器=OCI+CRI+辅助工具。 容器技术与传统虚拟化技术不断融合中。 什么是容器编排与调度 选择了应用虚拟化技术之后,还需要应用调度编排,当前Kubernetes是容器领域内编排的事实标准,不管使用何种应用虚拟化技术,都已经纳入到了Kubernetes治理框架中。 Kubernetes 通过 CRI 接口规范,将应用编排与应用虚拟化实现解耦:不管使用何种应用虚拟化技术(LXC, MicroVM, LibOS),都能够通过Kubernetes统一编排。 当前使用最多的是docker,其次是cri-o。docker与crio结合kata-runtime都能够支持多种应用虚拟化技术混合编排的场景,如LXC与MicroVM混合编排。 docker(now): Moby 公司贡献的 docker 相关部件,当前主流使用的模式。 docker(daemon) 提供对外访问的API与CLI(docker client) containerd 提供与 kubelet 对接的 CRI 接口实现 shim负责将Pod桥接到Host namespace。 cri-o: 由 RedHat/Intel/SUSE/IBM/Hyper 公司贡献的实现了CRI接口的符合OCI规范的运行时,当前包括 runc 与 kata-runtime ,也就是说使用 cir-o 可以同时运行LXC容器与MicroVM容器,具体在Kata介绍中有详细说明。 CRI-O: 实现了CRI接口的进程,与 kubelet 交互 crictl: 类似 docker 的命令行工具 conmon: Pod监控进程 other cri runtimes: 其他的一些cri实现,目前没有大规模应用到生产环境。 容器与传统虚拟化差异 容器(container)的技术构成 前面主要讲到的是容器与编排,包括CRI接口的各种实现,我们把容器领域的规范归纳为南向与北向两部分,CRI属于北向接口规范,对接编排系统,OCI就属于南向接口规范,实现应用虚拟化。 简单来讲,可以这么定义容器: 容器(container) ~= 应用打包(build) + 应用分发(ship) + 应用运行/资源隔离(run)。 build-ship-run 的内容都被定义到了OCI规范中,因此也可以这么定义容器: 容器(container) == OCI规范 OCI规范包含两部分,镜像规范与运行时规范。简要的说,要实现一个OCI的规范,需要能够下载镜像并解压镜像到文件系统上组成成一个文件目录结构,运行时工具能够理解这个目录结构并基于此目录结构管理(创建/启动/停止/删除)进程。 容器(container)的技术构成就是实现OCI规范的技术集合。 对于不同的操作系统(Linux/Windows),OCI规范的实现技术不同,当前docker的实现,支持Windows与Linux与MacOS操作系统。当前使用最广的是Linux系统,OCI的实现,在Linux上组成容器的主要技术: chroot: 通过分层文件系统堆叠出容器进程的rootfs,然后通过chroot设置容器进程的根文件系统为堆叠出的rootfs。 cgroups: 通过cgroups技术隔离容器进程的cpu/内存资源。 namesapce: 通过pid, uts, mount, network, user namesapce 分别隔离容器进程的进程ID,时间,文件系统挂载,网络,用户资源。 网络虚拟化: 容器进程被放置到独立的网络命名空间,通过Linux网络虚拟化veth, macvlan, bridge等技术连接主机网络与容器虚拟网络。 存储驱动: 本地文件系统,使用容器镜像分层文件堆叠的各种实现驱动,当前推荐的是overlay2。 广义的容器还包含容器编排,即当下很火热的Kubernetes。Kubernetes为了把控容器调度的生态,发布了CRI规范,通过CRI规范解耦Kubelet与容器,只要实现了CRI接口,都可以与Kubelet交互,从而被Kubernetes调度。OCI规范的容器实现与CRI标准接口对接的实现是CRI-O。 容器与虚拟机差异对比 容器与虚拟机的差异可以总结为2点:应用打包与分发的差异,应用资源隔离的差异。当然,导致这两点差异的根基是容器是以应用为中心来设计的,而虚拟化是以资源为中心来设计的,本文对比容器与虚拟机的差异,更多的是站在应用视角来对比。 从3个方面对比差异:资源隔离,应用打包与分发,延伸的日志/监控/DFX差异。 1.资源隔离 隔离机制差异 容器 虚拟化 mem/cpu cgroup, 使用时候设定 require 与 limit 值 QEMU, KVM network Linux网络虚拟化技术(veth,tap,bridge,macvlan,ipvlan), 跨虚拟机或出公网访问:SNAT/DNAT, service转发:iptables/ipvs, SR-IOV Linux网络虚拟化技术(veth,tap,bridge,macvlan,ipvlan), QEMU, SR-IOV storage 本地存储: 容器存储驱动 本地存储:virtio-blk 差异引入问题与实践建议 应用程序未适配 cgroup 的内存隔离导致问题: 典型的是 JVM 虚拟机,在 JVM 启动时候会根据系统内存自动设置 MaxHeapSize 值,通常是系统内存的1/4,但是 JVM 并未考虑 cgroup 场景,读系统内存时候任然读取主机的内存来设置 MaxHeapSize,这样会导致内存超过 cgroup 限制从而导致进程被 kill 。问题详细阐述与解决建议参考Java inside docker: What you must know to not FAIL。 多次网络虚拟化问题: 如果在虚拟机内使用容器,会多一层网络虚拟化,并加入了SNAT/DNAT技术, iptables/ipvs技术,对网络吞吐量与时延都有影响(具体依赖容器网络方案),对问题定位复杂度变高,同时还需要注意网络内核参数调优。 典型的网络调优参数有:转发表大小 /proc/sys/net/netfilter/nf_conntrack_max 使用iptables 作为service转发实现的时候,在转发规则较多的时候,iptables更新由于需要全量更新导致非常耗时,建议使用ipvs。详细参考[华为云在 K8S 大规模场景下的 Service 性能优化实践](https://zhuanlan.zhihu.com/p/37230013)。 容器IP地址频繁变化不固定,周边系统需要协调适配,包括基于IP地址的白名单或防火墙控制策略需要调整,CMDB记录的应用IP地址需要适配动态IP或者使用服务名替代IP地址。 存储驱动带来的性能损耗: 容器本地文件系统是通过联合文件系统方式堆叠出来的,当前主推与默认提供的是overlay2驱动,这种模式应用写本地文件系统文件或修改已有文件,使用Copy-On-Write方式,也就是会先拷贝源文件到可写层然后修改,如果这种操作非常频繁,建议使用 volume 方式。 2.应用打包与分发 应用打包/分发/调度差异 容器 虚拟化 打包 打包既部署 一般不会把应用程序与虚拟机打包在一起,通过部署系统部署应用 分发 使用镜像仓库存储与分发 使用文件存储 调度运行 使用K8S亲和/反亲和调度策略 使用部署系统的调度能力 差异引入问题与实践建议 部署提前到构建阶段,应用需要支持动态配置与静态程序分离;如果在传统部署脚本中依赖外部动态配置,这部分需要做一些调整。 打包格式发生变化,制作容器镜像需要注意安全/效率因素,可参考Dockerfile最佳实践 容器镜像存储与分发是按layer来组织的,镜像在传输过程中放篡改的方式是传统软件包有差异。 3.监控/日志/DFX 差异 容器 虚拟化 监控 cpu/mem的资源上限是cgroup定义的;containerd/shim/docker-daemon等进程的监控 传统进程监控 日志采集 stdout/stderr日志采集方式变化;日志持久化需要挂载到volume;进程会被随机调度到其他节点导致日志需要实时采集否则分散很难定位 传统日志采集 问题定位 进程down之后自动拉起会导致问题定位现场丢失;无法停止进程来定位问题因为停止即删除实例 传统问题定位手段 差异引入问题实践与建议 使用成熟的监控工具,运行在docker中的应用使用cadvisor+prometheus实现采集与警报,cadvisor中预置了常用的监控指标项 对于docker管理进程(containerd/shim/docker-daemon)也需要一并监控 使用成熟的日志采集工具,如果已有日志采集Agent,则可以考虑将日志文件挂载到volume后由Agent采集;需要注意的是stderr/stdout输出也要一并采集 如果希望容器内应用进程退出后保留现场定位问题,则可以将Pod的restartPolicy设置为never,进程退出后进程文件都还保留着(/var/lib/docker/containers)。但是这么做的话需要进程没有及时恢复,会影响业务,需要自己实现进程重拉起。 团队配合 与周边的开发团队、架构团队、测试团队、运维团队评审并交流方案,与周边团队达成一致。 落地策略与注意事项 逐步演进过程中网络互通 根据当前已经存在的基础实施情况,选择容器化落地策略。通常使用逐步演进的方式,由于容器化引入了独立的网络namespace导致容器与传统虚拟机进程网络隔离,逐步演进过程中如何打通隔离的网络是最大的挑战。 分两种场景讨论: 不同服务集群之间使用VIP模式互通: 这种模式相对简单,基于VIP做灰度发布。 不同服务集群之间使用微服务点对点模式互通(SpringCloud/ServiceComb/Dubbo都是这一类): 这种模式相对复杂,在逐步容器化过程中,要求容器网络与传统虚拟机网络能够互通(难点是在虚拟机进程内能够直接访问到容器网络的IP地址),当前解决这个问题有几种方法。 自建Kubernetes场景,可使用开源的kube-router,kube-router 使用BGP协议实现容器网络与传统虚拟机网络之间互通,要求网络交换机支持BGP协议。 使用云厂商托管Kubernetes场景,选择云厂商提供的VPC-Router互通的网络插件,如阿里云的Terway网络插件, 华为云的Underlay网络模式。 选择物理机还是虚拟机 选择物理机运行容器还是虚拟机运行容器,需要结合基础设施与业务隔离性要求综合考虑。分两种场景:自建IDC、租用公有云。 自建IDC: 理想情况是使用物理机组成一个大集群,根据业务诉求,对资源保障与安全性要求高的应用,使用MicorVM方式隔离;普通应用使用LXC方式隔离。所有物理机在一个大集群内,方便削峰填谷提升资源利用率。 租用公有云:当前公有云厂家提供的裸金属服务价格较贵且只能包周期,使用裸金属性价比并不高,使用虚拟机更合适。 集群规模与划分 选择集群时候,是多个应用共用一个大集群,还是按应用分组分成多个小集群呢?我们把节点规模数量>=1000的定义为大集群,节点数<1000的定义为小集群。 大集群的优点是资源池共享容器,方便资源调度(削峰填谷);缺点是随着节点数量与负载数量的增多,会引入管理性能问题(需要量化): DNS 解析表变大,增加/删除 Service 或 增加/删除 Endpoint 导致DNS表刷新慢 K8S Service 转发表变大,导致工作负载增加/删除刷新iptables/ipvs记录变慢 etcd 存储空间变大,如果加上ConfigMap,可能导致 etcd 访问时延增加 小集群的优点是不会有管理性能问题,缺点是会导致资源碎片化,不容易共享。共享分两种情况: 应用之间削峰填谷:目前无法实现 计算任务与应用之间削峰填谷:由于计算任务是短时任务,可以通过上层的任务调度软件,在多个集群之间分发计算任务,从而达到集群之间资源共享的目的。 选择集群规模的时候,可以参考上述分析,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集群划分。 Helm? Helm是为了解决K8S管理对象散碎的问题,在K8S中并没有"应用"的概念,只有一个个散的对象(Deployment, ConfigMap, Service, etc),而一个"应用"是多个对象组合起来的,且这些对象之间还可能存在一定的版本配套关系。 Helm 通过将K8S多个对象打包为一个包并标注版本号形成一个"应用",通过 Helm 管理进程部署/升级这个"应用"。这种方式解决了一些问题(应用分发更方便)同时也引入了一些问题(引入Helm增加应用发布/管理复杂度、在K8S修改了对象后如何同步到Helm)。对于是否需要使用Helm,建议如下: 在自运维模式下不使用Helm: 自运维模式下,很多场景是开发团队交付一个运行包,运维团队负责部署与配置下发,内部通过兼容性或软件包与配置版本配套清单、管理软件包与配置的配套关系。 在交付软件包模式下使用Helm: 交付软件包模式下,Helm 这种把散碎组件组装为一个应用的模式比较适合,使用Helm实现软件包分发/部署/升级场比较简单。 Reference DOCKER vs LXC vs VIRTUAL MACHINES Cgroup与LXC简介 Introducing Container Runtime Interface (CRI) in Kubernetes frakti rkt appc-spec OCI 和 runc:容器标准化和 docker Linux 容器技术史话:从 chroot 到未来 Linux Namespace和Cgroup Java inside docker: What you must know to not FAIL QEMU,KVM及QEMU-KVM介绍 kvm libvirt qemu实践系列(一)-kvm介绍 KVM 介绍(4):I/O 设备直接分配和 SR-IOV [KVM PCI/PCIe Pass-Through SR-IOV] prometheus-book 到底什么是Unikernel?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Operating System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Anykernel and Rump Kernels UniKernel Unikernel:从不入门到入门 OSv 京东如何打造K8s全球最大集群支撑万亿电商交易 Cloud Native App Hub 更多云最佳实践 https://best.practices.cloud 本篇文章为转载内容。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sinat_33155975/article/details/118013855。 该文由互联网用户投稿提供,文中观点代表作者本人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的立场。 作为信息平台,本站仅提供文章转载服务,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也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责任。 如发现本文存在侵权、违法、违规或事实不符的情况,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并删除相应内容。
2023-09-17 15:03:28
225
转载
转载文章
...。它可以用来读写不同类型的原始数据,并且支持对缓冲区内容进行位置移动、翻转等操作。根据分配方式的不同,ByteBuffer可以被创建在JVM堆内存中或直接在系统级内存中,以适应不同的性能需求和场景。 直接内存(Direct Memory) , 在Java中,直接内存是由allocateDirect(int capacity)方法分配的,这部分内存并不属于JVM管理的堆内存,而是操作系统级别的内存。直接内存允许Java程序绕过JVM堆,直接在操作系统的物理内存中分配和释放空间,从而在某些情况下提高数据操作的效率,特别是涉及大量数据传输时,可以直接与操作系统以及其他进程进行高效的数据交换,减少数据复制带来的开销。然而,直接内存的分配和回收速度通常慢于堆内存,并且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OutOfMemoryError异常。
2023-12-25 22:45:17
103
转载
Go Iris
...中,通道是一种特殊的类型,用于在不同的goroutine之间安全地传递数据。通道提供了一种同步机制,允许一个goroutine发送数据,另一个goroutine接收数据。在文章的示例代码中,通道被用来从后台加载数据的goroutine向主线程传递异步加载完成的用户信息,保证了数据交换的并发安全性。 云原生(Cloud Native) , 云原生是一种构建和运行应用程序的方法,它充分利用云计算的优势来实现松耦合、弹性伸缩和持续交付。在讨论异步数据加载重要性时提到,随着云原生架构的普及,异步任务处理对于提升无服务器环境下的应用响应速度至关重要。云原生技术倡导将应用程序设计为微服务,并使用容器化、自动化运维工具以及支持动态扩展的平台服务,其中异步数据加载等高性能处理手段是优化系统性能的关键组成部分。
2023-03-18 08:54:46
528
红尘漫步-t
NodeJS
...的特点,那就是它支持类型安全查询。这就像是个严格的安检员,会仔细核对客户端要求的数据,确保它们都符合预先设定的类型标准,这样一来,数据交换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就更有保障啦! 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如何在NodeJS中使用GraphQL。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安装两个包:graphql和express-graphql。我们可以使用npm来安装这两个包: css npm install graphql express-graphql 然后,我们可以创建一个简单的Express应用,来处理GraphQL查询。以下是一个基本的示例: javascript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 graphqlHTTP } = require('express-graphql'); const app = express(); app.use('/graphql', graphqlHTTP({ schema: require('./schema.js'), graphiql: true, })); app.listen(3000, () => { console.log('Server is running on port 3000'); });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创建了一个新的Express应用,并定义了一个路由/graphql,该路由将使用graphqlHTTP中间件来处理GraphQL查询。咱们还需要搞个名叫schema.js的文件,这个文件里头装着我们整个GraphQL模式的“秘籍”。此外,我们还启用了GraphiQL UI,这是一个交互式GraphQL查询工具。 让我们看看这个schema.js文件的内容: typescript const { gql } = require('graphql'); const typeDefs = gql type Query { users: [User] user(id: ID!): User } type User { id: ID! name: String! email: String! } ; module.exports = typeDefs; 在这个文件中,我们定义了两种类型的查询:users和user。users查询将返回所有的用户,而user查询则返回特定的用户。我们还定义了两种类型的实体:User。User实体具有id、name和email三个字段。 现在,我们可以在浏览器中打开http://localhost:3000/graphql,并尝试执行一些查询。例如,我们可以使用以下查询来获取所有用户的列表: json { users { id name email } } 如果我们想要获取特定用户的信息,我们可以使用以下查询: json { user(id:"1") { id name email } } 以上就是如何使用NodeJS进行数据查询的方法。用上GraphQL,咱们就能更溜地获取和管理数据啦,而且更能给用户带来超赞的体验!如果你还没有尝试过GraphQL,我强烈建议你去试一试!
2023-06-06 09:02:21
55
红尘漫步-t
Scala
...es”,这是一种新的类型构造,允许开发者基于case类的模式匹配来定义类型,从而更深入地将模式匹配思想融入到类型系统中,实现更精确的类型推断和编译时检查。 此外,在Akka框架这样的Scala生态重要组件中,case类被广泛应用于Actor系统的消息传递模型,其自动派生的equals和hashCode方法确保了消息的正确路由和高效处理。近期,Akka团队发布的新版本中,更是针对case类在序列化和反序列化过程中的性能优化做了大量工作,使得使用case类构建的消息系统更加高效稳定。 不仅如此,一些开发者分享的最佳实践中,提倡在构建领域驱动设计(Domain-Driven Design, DDD)模型时采用case类作为值对象(Value Object),以充分利用其不可变性特质保证业务逻辑的一致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Scala的case类不仅是简化代码结构的重要工具,而且在最新的语言特性和生态系统支持下,其应用深度和广度正不断拓展,为现代软件工程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对于热衷于追求代码简洁和高性能的开发者而言,持续关注并深入研究Scala case类的应用场景与最佳实践,无疑具有很高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2024-01-24 08:54:25
69
柳暗花明又一村
.net
...起,微软推出了全新的基于HTTP/2协议的gRPC框架,作为构建高性能、平台无关的微服务解决方案。 尽管WCF仍然是许多遗留系统和服务端基础设施的核心部分,但在构建现代云原生应用时,gRPC凭借其高效、二进制编码的消息传递机制,以及对强类型契约和流式处理的支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采用。例如,Google、IBM等业界巨头都在其产品和服务中大量采用了gRPC进行通信。 此外,对于需要兼容多种传输协议和旧有系统的场景,.NET 5及更高版本提供了WCF客户端库,使得现有WCF服务可以被新的.NET Core应用程序调用,实现了向现代化技术栈平滑过渡的可能性。 因此,在掌握WCF的同时,关注并研究如gRPC等新兴通信技术及其在.NET生态中的应用实践,将有助于开发者紧跟时代步伐,提升项目的性能、可维护性和扩展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需求。同时,深入理解跨平台、微服务架构等相关理念,也将为今后的开发工作提供更多创新思路和技术支撑。
2023-07-18 11:00:57
456
红尘漫步
Netty
...例,比如各大云服务商基于WebSocket实现的消息推送服务架构解析,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确保在使用Netty等工具进行WebSocket编程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总之,在实际开发过程中,紧跟WebSocket协议和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本文所探讨的Netty框架下握手问题解决方案,将有助于我们打造更为稳定、高效且符合业界标准的WebSocket应用程序。
2023-11-19 08:30:06
211
凌波微步
站内搜索
用于搜索本网站内部文章,支持栏目切换。
知识学习
实践的时候请根据实际情况谨慎操作。
随机学习一条linux命令:
unxz file.xz
- 解压缩xz格式的文件。
推荐内容
推荐本栏目内的其它文章,看看还有哪些文章让你感兴趣。
2023-04-28
2023-08-09
2023-06-18
2023-04-14
2023-02-18
2023-04-17
2024-01-11
2023-10-03
2023-09-09
2023-06-13
2023-08-07
2023-03-11
历史内容
快速导航到对应月份的历史文章列表。
随便看看
拉到页底了吧,随便看看还有哪些文章你可能感兴趣。
时光飞逝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