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技术
HTML
CSS
Javascript
前端框架和UI库
VUE
ReactJS
AngularJS
JQuery
NodeJS
JSON
Element-UI
Bootstrap
Material UI
服务端和客户端
Java
Python
PHP
Golang
Scala
Kotlin
Groovy
Ruby
Lua
.net
c#
c++
后端WEB和工程框架
SpringBoot
SpringCloud
Struts2
MyBatis
Hibernate
Tornado
Beego
Go-Spring
Go Gin
Go Iris
Dubbo
HessianRPC
Maven
Gradle
数据库
MySQL
Oracle
Mongo
中间件与web容器
Redis
MemCache
Etcd
Cassandra
Kafka
RabbitMQ
RocketMQ
ActiveMQ
Nacos
Consul
Tomcat
Nginx
Netty
大数据技术
Hive
Impala
ClickHouse
DorisDB
Greenplum
PostgreSQL
HBase
Kylin
Hadoop
Apache Pig
ZooKeeper
SeaTunnel
Sqoop
Datax
Flink
Spark
Mahout
数据搜索与日志
ElasticSearch
Apache Lucene
Apache Solr
Kibana
Logstash
数据可视化与OLAP
Apache Atlas
Superset
Saiku
Tesseract
系统与容器
Linux
Shell
Docker
Kubernetes
[计数器]的搜索结果
这里是文章列表。热门标签的颜色随机变换,标签颜色没有特殊含义。
点击某个标签可搜索标签相关的文章。
点击某个标签可搜索标签相关的文章。
JQuery插件下载
...者轻松配置并实现各种计数器样式,如复古风格、电子时钟样式、辉光管效果、fliqlo字体翻页以及炫彩和彩虹等丰富的主题选择。此外,这款插件拥有完善的API接口,提供了启动、停止、获取当前时间、设置指定时间等方法,并且支持自定义回调函数,极大地满足了开发者对时钟组件个性化需求和交互体验的要求。总而言之,FlipClock.js是一个功能强大、设计精美的jQuery插件,以其创新的3D翻页动画和灵活多样的定制选项,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也为网页设计师和前端开发者带来了更多创造性的可能。 点我下载 文件大小:108.21 KB 您将下载一个JQuery插件资源包,该资源包内部文件的目录结构如下: 本网站提供JQuery插件下载功能,旨在帮助广大用户在工作学习中提升效率、节约时间。 本网站的下载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如您发现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立即告知我们,我们将迅速响应并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站内所有资源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及参考之用,严禁将这些资源应用于商业场景。 若擅自商用导致的一切后果,由使用者承担责任。
2024-01-28 15:50:12
276
本站
JQuery插件下载
...LED样式计时器与倒计数器jQuery插件。这款插件以其独特的LED显示风格,赋予你的网页作品以现代感与科技感,让你的作品在众多页面中脱颖而出。通过ClassyLED,你可以轻松创建出各种倒计时效果、计时器以及电子时钟,甚至可以生成LED样式的随机数字,让网页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这款插件的操作简便,即使是没有深厚编程基础的用户也能快速上手。只需几行简单的代码,你就可以将LED样式元素融入到自己的项目中,无论是网站首页的倒计时展示、活动促销的限时优惠提示,还是任何需要动态数字显示的场景,ClassyLED都能完美胜任。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自定义选项,允许用户调整字体大小、颜色、背景等视觉元素,还支持多种时间单位的选择,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需求。更重要的是,ClassyLED插件体积小巧,加载速度快,不会对网页的整体性能造成负担。它兼容主流浏览器,确保了在各种设备上的良好表现。无论你是个人站长、设计师还是开发者,ClassyLED都是提升网页交互性和视觉效果的理想选择。通过这款插件,你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沉浸式、更具吸引力的浏览体验,让网站内容更加鲜活、富有创意。 点我下载 文件大小:73.08 KB 您将下载一个JQuery插件资源包,该资源包内部文件的目录结构如下: 本网站提供JQuery插件下载功能,旨在帮助广大用户在工作学习中提升效率、节约时间。 本网站的下载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如您发现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立即告知我们,我们将迅速响应并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站内所有资源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及参考之用,严禁将这些资源应用于商业场景。 若擅自商用导致的一切后果,由使用者承担责任。
2024-10-19 10:55:04
133
本站
Java
...线程都拥有自己的程序计数器、系统栈和局部变量等资源,可以并行执行任务,从而提高程序运行效率和响应能力。 join方法 , 在Java多线程编程中,join方法是Thread类提供的一个关键同步机制。当主线程调用某个子线程的join方法时,主线程将被阻塞(暂停执行),直到所调用join方法的子线程执行完毕。join方法有三个重载版本,可以根据需要让主线程等待指定的时间或者一直等待到子线程结束。 yield方法 , yield是Java中的一个静态native方法,属于Thread类。该方法用于提示当前运行线程主动放弃CPU控制权,进入就绪状态,使得调度器有机会调度其他同优先级的线程执行。然而,实际的线程调度策略取决于操作系统,yield方法并不保证一定会使其他线程得到执行机会,仅仅是一个建议性的操作,并且不会影响线程的锁定状态或其他同步状态。
2023-03-22 08:55:31
355
键盘勇士
Java
...的增强实现,不仅支持计数信号量,还提供公平性选项,确保线程按照等待时间顺序获取许可。 近期,一篇发布于InfoQ的技术文章《深入剖析Java并发之Semaphore源码与实战》(链接需替换为实际链接)就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文中作者不仅深入剖析了JDK中Semaphore类的设计原理与源码实现,还结合实例探讨了如何在生产者消费者、数据库连接池等常见场景中合理运用Semaphore进行线程同步控制,从而避免死锁并优化系统性能。 此外,对于更复杂的同步问题,读者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其他Java并发工具类,例如ReentrantLock、CountDownLatch、CyclicBarrier等。这些工具通过灵活的设计和API,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场景下的同步需求,并帮助开发者编写出更加健壮、高效的多线程程序。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诸如Semaphore这样的工具能有效解决同步问题,但过度依赖或不恰当使用也可能导致新的问题产生。因此,在实际开发过程中,理解并发编程的本质,遵循“最小权限原则”来设计线程间的交互,始终是提高程序并发能力的关键所在。在最新的Java版本更新中,也不断有针对并发特性的改进和完善,持续关注并跟进学习最新技术动态,将有助于开发者更好地应对高并发环境下的挑战。
2023-07-08 19:38:20
352
键盘勇士
Python
...有自己的栈空间和程序计数器,可以独立执行任务。然而,在并发环境下,如果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和修改同一个共享资源(如变量、数据结构等),而没有采取适当的同步措施(如锁、信号量等),可能会导致竞态条件、数据不一致等问题,严重的状况下也会引发段错误,影响程序的稳定性和正确性。在Python中,虽然GIL(全局解释器锁)确保了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执行字节码,但仍然需要关注线程间的资源共享与同步问题。
2023-06-07 20:35:26
132
算法侠
Apache Solr
...使用、线程状态、性能计数器等)以及应用程序特有服务的状态和配置。在Solr的场景下,通过启用JMX支持,系统管理员可以实时监控Solr的各项指标,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JConsole , JConsole是Java SDK自带的一款图形化监控工具,用于监测和管理基于Java的应用程序。用户可以通过JConsole连接到运行中的Solr实例,直观地查看和分析其内存、CPU、线程、类加载和MBean等各项性能指标,从而实现对Solr服务器的深入监控与调优。 日志级别 , 在软件开发和运维中,日志级别是一个定义了不同重要性信息记录标准的概念。在Solr的配置中,日志级别通常包括DEBUG、INFO、WARN、ERROR等,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不同的日志级别,如在文章中提到将Solr的日志级别设置为“info”,这意味着Solr仅会记录重要信息和错误信息,以避免生成过于冗余的调试信息,同时确保关键事件得以记录。
2023-03-17 20:56:07
473
半夏微凉-t
Groovy
...用时都会递增一个内部计数器,并返回当前计数器的值。这种方法让我们可以在不修改全局状态的情况下,实现计数功能。 3. 实战 使用闭包返回值优化代码 有时候,直接在代码中硬编码逻辑可能会导致代码变得复杂且难以维护。这时候,使用闭包作为返回值就可以大大简化我们的代码结构。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返回不同的闭包来处理不同的业务逻辑分支。 代码示例: groovy def getOperation(operationType) { switch (operationType) { case 'add': return { a, b -> a + b } case 'subtract': return { a, b -> a - b } default: return { a, b -> a b } // 默认为乘法操作 } } def add = getOperation('add') def subtract = getOperation('subtract') def multiply = getOperation('multiply') // 注意这里会触发默认情况 println(add(5, 3)) // 输出: 8 println(subtract(5, 3)) // 输出: 2 println(multiply(5, 3)) // 输出: 15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定义了一个getOperation函数,它根据传入的操作类型返回不同的闭包。这样,我们就可以动态地选择执行哪种操作,而无需通过if-else语句来判断了。这种方法不仅使代码更简洁,也更容易扩展。 4. 小结与思考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相信你已经对如何在Groovy中使用闭包作为返回值有了一个基本的理解。闭包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封装逻辑,还能让我们以一种更灵活的方式组织代码。嘿,话说回来,闭包这玩意儿确实挺强大的,但你要是用得太多,就会搞得代码一团乱,别人看着也头疼,自己以后再看可能也会懵圈。所以啊,在用闭包的时候,咱们得好好想想,确保它们真的能让代码变好,而不是捣乱。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有任何疑问或者想了解更多关于Groovy的知识,请随时留言交流。让我们一起探索更多编程的乐趣吧! --- 这篇文章旨在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Groovy中的闭包作为返回值的概念。希望这样的内容能让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2024-12-16 15:43:22
148
人生如戏
Kotlin
...含一个需要同步访问的计数器 val counter = AtomicInteger(0) fun incrementCounter() { counter.incrementAndGet() } } 在这个例子中,“SharedData”变体共享了一个“counter”资源。如果好几个线程同时跑过来,都想去改这个计数器的数值,那就可能引发一场“比赛”,我们称之为竞态条件。这样一来,计数器的结果就会乱成一团糟,就像好几只手同时在黑板上写数字,最后谁也不知道正确的答案是多少了。 3. 混淆错误实例分析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两个线程A和B同时操作Resource.SharedData: kotlin fun main() { val sharedResource = Resource.SharedData launch { // 这里假设launch是启动新线程的方法 for (i in 1..1000) { sharedResource.incrementCounter() } } launch { for (i in 1..1000) { sharedResource.incrementCounter() } } Thread.sleep(1000) // 等待所有线程完成操作 println("Final count: ${sharedResource.counter.get()}") // 这里的结果很可能不是2000 } 运行这段代码后,你可能会发现最终计数器的值并不是预期的2000。这就是典型的因并发访问共享资源导致的混淆错误。 4. 解决方案与实践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引入适当的同步机制。在Kotlin中,我们可以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或者ReentrantLock等工具来保证资源的线程安全性。 下面是一个修复后的示例: kotlin sealed class Resource { object SharedData : Resource() { private val lock = Any() // 使用一个对象作为锁 fun incrementCounter() { synchronized(lock) { counter.incrementAndGet() } } } // ... } 通过synchronized关键字,我们确保了在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可以访问和修改counter。这样就能避免上述的混淆错误。 5. 结语 在使用Kotlin进行开发时,尤其是在设计包含共享资源的变体时,我们必须时刻警惕潜在的并发问题。深入掌握并发控制这套“武林秘籍”,并且活学活用像synchronized这样的“独门兵器”,咱们就能妥妥地避免那些因为资源共享而冒出来的混淆错误,进而编写出更加结实耐造、稳如磐石的程序来。在编程道路上,每一次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吧!
2023-05-31 22:02:26
350
诗和远方
AngularJS
...以这样创建一个简单的计数器: html { { count } } Increment 在这个例子中,{ { count } }就是一个表达式绑定,它会显示count变量的值。当你轻轻一点那个按钮,就像给count变量喂了颗能量豆似的,它立马就噌噌噌地往上涨。这样一来,HTML元素里的数字也紧跟着摇身一变,变得越来越大啦! 3. 指令绑定 指令绑定是一种特殊的表达式绑定,它允许你在指令中指定复杂的业务逻辑。例如,你可以创建一个指令来验证用户输入的有效性: html Input is too short! 在这个例子中,ngRequired指令告诉AngularJS,必须输入至少三个字符。如果用户啥都没输入,或者只敲了不超过三个字符,ngShow指令就会悄悄地把对应的HTML元素藏起来,不让它显示在页面上。 五、数据绑定的实际应用 让我们来看一个实际的应用场景。想象一下,你要捣鼓出一个网上购物车应用,用户可以往里头丢商品,还能随时瞅一眼总价,就像在超市亲自推着小车挑选商品一样方便。你可以使用AngularJS的数据绑定来实现这个功能: html Cart total: { { cart.total } } { { product.name } } { { product.price } } Remove Add to cart 在这个例子中,cart对象包含了所有的商品信息,包括它们的价格、数量和ID。我们可以使用ngRepeat指令遍历所有的商品,并在表格中显示它们的信息。同时,我们也提供了添加和移除商品的功能,以及显示总价的功能。这些功能之所以能实现,靠的就是数据绑定这招“法宝”,这样一来,咱们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不仅变得更简单易行,还高效得不得了!
2024-01-20 13:07:16
414
风中飘零-t
Go Iris
...生命周期内共享和累加计数器,无需担心与其他请求冲突。 3. 结论与思考 在Go Iris框架中解决多goroutine间共享数据的问题,既可以通过标准库提供的互斥锁进行同步控制,也可以利用Iris Context本身的特性进行数据隔离。在实际项目中,应根据业务场景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同时时刻牢记并发编程中的“共享即意味着同步”原则,以确保程序的正确性和健壮性。这不仅对Go Iris生效,更是我们在捣鼓Go语言,甚至任何能玩转并发编程的语言时,都得好好领悟并灵活运用的重要招数。
2023-11-28 22:49:41
540
笑傲江湖
ReactJS
...你正在构建一个简单的计数器组件: jsx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class Counter extends React.Component { constructor(props) { super(props); // 这里我们故意没有初始化state.count } render() { return ( {/ 尝试访问未初始化的state.count /} 当前计数:{this.state.count} this.setState({ count: this.state.count + 1 })}> 点我+1 ); } } export default Counter; 上述代码中,我们在Counter组件的构造函数中并未初始化state.count,但在渲染方法中却尝试去读取并显示它。此时,当你运行这段代码时,React将会抛出“TypeError: Cannot read property 'count' of undefined”的错误,因为this.state在未初始化时是undefined。 3. 深入理解 React中的状态生命周期 这个错误背后的根源在于React组件的状态生命周期。在组件实例化阶段,我们需要明确地初始化所有需要的状态。只有在初始化之后,状态对象(即this.state)才能被正确引用。在刚才举的例子里面,我们犯了个小马虎,在构建构造函数的时候居然忘记给count初始化了。这样一来,在渲染阶段,你瞧,“this.state.count”这小子就自然而然地找不着影儿了。 4. 解决方案 初始化状态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需在组件的构造函数中初始化状态: jsx constructor(props) { super(props); this.state = { count: 0 }; // 初始化状态count为0 } 现在,当组件第一次渲染时,this.state.count已经存在且有初始值,因此不会出现访问未定义属性的错误。 5. 避免踩坑 安全访问状态属性 尽管我们知道了如何避免这类错误,但在实际开发中,我们仍可能面临某些状态可能延迟加载或者异步获取的情况。这时,可以使用条件渲染或者默认值来保证安全性: jsx render() { const count = this.state ? this.state.count : 'loading...'; // 提供默认值或占位符 return ( 当前计数:{count} {/ 其他逻辑... /} ); } 以上示例中,我们在渲染count之前先检查this.state是否存在,如果状态还未初始化,则展示"loading..."作为占位信息。 6. 结语 在ReactJS开发过程中,理解和妥善管理组件的状态是至关重要的。当你在渲染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一个还没初始化的状态属性,这可不只是会引发运行时错误那么简单,还会让用户体验大打折扣呢。就像是你在做菜时,本该放盐的步骤却忘记放了,不仅会让整道菜味道出问题,还可能让品尝的人皱眉头,对吧?你知道吗,为了让咱们的React应用跑得既稳又快,有个小窍门。首先,给它来个恰到好处的初始化状态,接着灵活运用条件渲染这个小魔法,再精心设计一下数据流的流向,这样一来,就能巧妙地绕开那些烦人的问题,让咱的应用健健康康、高效运作起来。这就是编程让人着迷的地方,就像是在玩一场永不停歇的解谜游戏,每一个小问题的攻克,都是我们对技术的一次深度探索和亲密接触。在这个不断挑战、不断解决bug的过程中,咱们不仅逐渐揭开技术的神秘面纱,更是实实在在地锻炼出了编写出牛逼哄哄、高质量代码的硬功夫。
2023-03-05 21:59:15
85
草原牧歌
Element-UI
...们可以在程序里加一个计数器,就像查户口似的,来确保每一个“爸爸节点”都乖乖地、准确无误地展开了。 3. 更新Element-UI版本 如果以上方法都无法解决问题,那么我们还可以尝试更新Element-UI的版本。新版本的Element-UI可能已经修复了一些旧版本存在的问题。 五、代码示例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进行演示。 html :data="treeData" node-key="id" show-checkbox default-expand-all expand-on-click-node highlight-current @node-click="handleNodeClick" >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定义了一个树形控件,并传入了一组数据作为数据源。然后呢,我们给node-click事件装上了“监听器”,就像派了个小侦探守在那儿。当用户心血来潮点到某个节点时,这位小侦探就立马行动,把那个被点中的节点信息给咱详细报告出来。 如果在运行这段代码时,你发现某些节点无法正常展开或收起,那么你就需要根据上述的方法来进行排查和解决。 六、结语 总的来说,使用Element-UI的树形控件时节点渲染错误或无法展开与收起,这可能是因为我们的代码实现存在问题,或者是Element-UI本身的一些限制导致的。但是,只要我们能像侦探一样,准确找到问题藏身之处,然后对症下药,采取合适的解决策略,那么这个问题肯定能被我们手到擒来,顺利解决掉。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前端开发变得更简单、更高效吧!
2023-08-31 16:39:17
504
追梦人-t
c++
...变量的应用场景 - 计数器:如上面的示例所示,静态局部变量非常适合用于实现无需全局污染的计数器功能。 - 缓存:在某些场合,我们可以利用静态局部变量保存计算结果,避免重复计算,提高效率。 cpp std::string getExpensiveString() { static std::string expensiveResult = calculateExpensiveValue(); return expensiveResult; } - 单例模式:在单例模式的实现中,也会用到静态局部变量来保证在整个程序运行期间,某个类只有一个实例。 5. 结语 静态局部变量这一特性是C++为我们提供的强大工具之一,它在提供局部作用域的同时,赋予了变量持久的生命力。知道怎么灵活运用静态局部变量,就像是给咱们编程时装上了一个秘密武器,可以让代码变得更加聪明、紧凑,从而让程序跑得更溜,写起来也更轻松愉快。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家伙因为有着独特的生命周期,如果我们跟它“走得太近”,比如过度依赖或者使用不当,就可能引发一些麻烦事儿,比如资源没法及时释放,或者数据竞争等问题。所以在实际开发的时候,咱们得悠着点,小心对待它。让我们带着对静态局部变量的理解,去挖掘更多的C++世界之美吧!
2023-08-05 23:30:09
445
秋水共长天一色
Golang
...计器减掉一个人数。当计数器变为0时,主函数就会结束。 go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sync" ) func worker(id int, wg sync.WaitGroup) { defer wg.Done() for i := 0; i < 10; i++ { fmt.Printf("Worker %d did something.\n", id) } } func main() { wg := sync.WaitGroup{} for i := 0; i < 10; i++ { wg.Add(1) go worker(i, &wg)
2023-01-15 09:10:13
586
海阔天空-t
ActiveMQ
...如,我们可以设置一个计数器,在每次发送失败后递增,直到达到某个阈值(如3次)为止。 五、结论 总的来说,"UnsubscribedException"是一个我们在使用ActiveMQ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了解透彻并跟ActiveMQ的运行机制打成一片后,咱们就能挖出真正管用的解决方案,保证咱的应用程序稳稳当当地跑起来。同时呢,咱们也得明白,在真实的开发过程里头,咱们可不能停下学习和探索的脚步。为啥呢?因为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对付那些时不时冒出来的挑战和问题嘛,让咱变得更游刃有余。
2023-11-19 13:07:41
455
秋水共长天一色-t
Redis
...果获取锁成功,则增加计数器successCount的值。如果successCount大于等于列表长度,则表示获取到了锁。 四、如何优化Redis分布式锁的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Redis分布式锁的性能,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1. 采用多线程来抢占锁,避免在单一线程中长时间阻塞。 java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Service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10); Future future = executorService.submit(() -> { return tryAcquireLock(); }); Boolean result = future.get(); if(result){ // 获取锁成功,执行业务逻辑 }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创建了一个固定大小的线程池,然后提交一个新的任务来尝试获取锁。这样,我们可以在多个线程中同时竞争锁,提高了获取锁的速度。 2. 设置合理的超时时间,避免长时间占用锁资源。 java int timeout = 5000; // 超时时间为5秒 String result = jedis.setnx(key, value, timeout); if(result == 1){ // 获取锁成功,执行业务逻辑 }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在调用setNx方法时指定了超时时间为5秒。如果在5秒内无法获取到锁,则方法会立即返回失败。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因为锁的竞争而导致的无谓等待。 五、总结 通过上述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在Redis中实现分布式锁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包括基于SETNX命令和RedLock算法等。在实际操作里,咱们还要瞅准自家的需求,灵活选用最合适的招数来搞分布式锁这回事儿。同时,别忘了给它“健个身”,优化一下性能,这样一来才能更溜地满足业务上的各种要求。
2023-10-15 17:22:05
315
百转千回_t
RocketMQ
...的逻辑划分,包括程序计数器、虚拟机栈、本地方法栈、堆和方法区等组成部分。在本文中,重点讨论了堆内存,它是存储对象实例的主要区域,GC(Garbage Collection,垃圾回收机制)主要针对堆内存进行无用对象的回收。 Garbage Collection (GC) , GC是一种自动内存管理机制,用于回收不再使用的Java对象所占用的内存空间,以防止内存泄漏并释放资源。在RocketMQ实际应用中,频繁的GC会导致系统性能下降,因为它会暂停程序执行(Stop-The-World事件),查找并清理无效对象,从而消耗CPU资源。 Apache RocketMQ , Apache RocketMQ是一款开源的消息中间件,由阿里巴巴集团开发并贡献给Apache基金会。它具备高性能、高可靠、分布式等特点,常用于构建大规模分布式系统中的消息传递、异步解耦和削峰填谷等场景。在文中,作者通过实例说明了在使用RocketMQ过程中,如果对JVM内存管理不当,可能会引发内存溢出或GC过于频繁的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批量发送 , 在分布式消息系统如RocketMQ中,批量发送是指一次操作将多个消息对象同时发送至消息队列,而非逐个发送。这种做法可以减少网络通信开销,降低系统调用次数,同时也减少了短时间内创建大量临时对象导致的内存压力,有利于提升系统整体性能。
2023-05-31 21:40:26
91
半夏微凉
Tomcat
....println("计数器值:" + counter); } } } 这段代码展示了如何正确地使用锁来保护共享资源。哎呀,兄弟!你要是不小心在没锁门的情况下闯进了别人的私人空间,那肯定得吃大亏啊!就像这样,在编程的世界里,如果你不巧在没锁定的情况下就去碰那些受保护的资源,那可就等着被系统给你来个“非法监视状态异常”吧!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得小心点! 错误示例: java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locks.ReentrantLock; public class LockDemoError { private static final ReentrantLock lock = new ReentrantLock(); private static int counter = 0;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开始操作..."); // 这里尝试访问受保护的资源,但没有锁定 doSomething(); } private static void doSomething() { synchronized (LockDemoError.class) { counter++; System.out.println("计数器值:" + counter); } } } 运行上述错误示例,将会抛出 java.lang.IllegalMonitorStateException 异常,因为 doSomething() 方法在没有获取锁的情况下直接访问了共享资源。 四、预防与解决策略 为了避免这类异常,确保所有对共享资源的操作都遵循以下原则: 1. 始终锁定 在访问任何共享资源之前,务必先获得相应的锁。 2. 正确释放锁 在完成操作后,无论成功与否,都应确保释放锁。 3. 避免死锁 检查锁的顺序和持有锁的时间,防止出现死锁情况。 五、总结 java.lang.IllegalMonitorStateException 异常提醒我们在多线程编程中注意锁的使用,确保每次操作都处于安全的监视器状态。通过正确的锁管理实践,我们可以有效预防这类异常,并提高应用程序的稳定性和性能。哎呀,亲!在咱们做程序开发的时候,多线程编程那可是个大功臣!要想让咱们的系统跑得又快又稳,学好这个技术,不断摸索最佳实践,那简直就是必须的嘛!这不光能让程序运行效率翻倍,还能确保系统稳定,用户用起来也舒心。所以啊,小伙伴们,咱们得勤于学习,多加实践,让自己的技能库再添一把火,打造出既高效又可靠的神级系统!
2024-08-07 16:07:16
53
岁月如歌
HessianRPC
...现示例,展示如何通过计数器记录失败次数,并在超过阈值时开启断路器,直接返回备用数据。 Fallback机制 , 指在主服务不可用的情况下,系统能够自动切换至备用服务或返回默认值的处理方式。文章中提到,Fallback机制通常与服务降级配合使用,用于提供替代性的响应结果。例如,当getUserInfo()方法调用失败时,Fallback机制会返回一个预定义的默认用户信息对象,告知用户当前服务不可用,而不是让用户长时间等待或看到错误页面。Fallback机制有助于提升系统的健壮性和用户体验。
2025-05-01 15:44:28
17
半夏微凉
Ruby
...个变量(比如一个全局计数器),事情就开始变得不可控了。Ruby 的线程可不是完全分开的,这就有点像几个人共用一个记事本,大家都能随便写东西上去。结果就是,这本子可能一会儿被这个写点,一会儿被那个划掉,最后你都不知道上面到底写了啥,数据就乱套了。 代码示例: ruby 错误的代码 counter = 0 threads = [] 5.times do |i| threads << Thread.new do 100_000.times { counter += 1 } end end threads.each(&:join) puts "Counter: {counter}" 分析: 这段代码看起来没什么问题,每个线程都只是简单地增加计数器。但实际情况却是,输出的结果经常不是期望的500_000,而是各种奇怪的数字。这就好比说,counter += 1 其实不是一步到位的简单操作,它得先“读一下当前的值”,再“给这个值加1”,最后再“把新的值存回去”。问题是,在这中间的每一个小动作,都可能被别的线程突然插队过来捣乱! 解决方案: 为了避免这种混乱,我们需要使用线程安全的操作,比如Mutex(互斥锁)。Mutex可以确保每次只有一个线程能够修改某个变量。 修正后的代码: ruby 正确的代码 require 'thread' counter = 0 mutex = Mutex.new threads = [] 5.times do |i| threads << Thread.new do 100_000.times do mutex.synchronize { counter += 1 } end end end threads.each(&:join) puts "Counter: {counter}" 总结: 这一段代码告诉我们,共享状态是一个雷区。如果你非要用共享变量,记得给它加上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 4. 示例二 死锁的诅咒 场景描述: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更复杂的情况,比如两个线程互相等待对方释放资源。哎呀,这种情况就叫“死锁”,简直就像两只小猫抢一个玩具,谁都不肯让步,结果大家都卡在那里动弹不得,程序也就这样傻乎乎地停在原地,啥也干不了啦! 问题出现: 想象一下,你有两个线程,A线程需要获取锁X,B线程需要获取锁Y。想象一下,A和B两个人都想打开两把锁——A拿到了锁X,B拿到了锁Y。然后呢,A心想:“我得等B先把他的锁Y打开,我才能继续。”而B也在想:“等A先把她的锁X打开,我才能接着弄。”结果俩人就这么干等着,谁也不肯先放手,最后就成了“死锁”——就像两个人在拔河,谁都不松手,僵在那里啥也干不成。 代码示例: ruby 死锁的代码 lock_a = Mutex.new lock_b = Mutex.new thread_a = Thread.new do lock_a.synchronize do puts "Thread A acquired lock A" sleep(1) lock_b.synchronize do puts "Thread A acquired lock B" end end end thread_b = Thread.new do lock_b.synchronize do puts "Thread B acquired lock B" sleep(1) lock_a.synchronize do puts "Thread B acquired lock A" end end end thread_a.join thread_b.join 分析: 在这段代码中,两个线程都在尝试获取两个不同的锁,但由于它们的顺序不同,最终导致了死锁。运行这段代码时,你会发现程序卡住了,没有任何输出。 解决方案: 为了避免死锁,我们需要遵循“总是按照相同的顺序获取锁”的原则。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强制让所有线程都先获取锁A,再获取锁B。 修正后的代码: ruby 避免死锁的代码 lock_a = Mutex.new lock_b = Mutex.new thread_a = Thread.new do [lock_a, lock_b].each do |lock| lock.synchronize do puts "Thread A acquired lock {lock.object_id}" end end end thread_b = Thread.new do [lock_a, lock_b].each do |lock| lock.synchronize do puts "Thread B acquired lock {lock.object_id}" end end end thread_a.join thread_b.join 总结: 死锁就像一只隐形的手,随时可能掐住你的喉咙。记住,保持一致的锁顺序是关键! --- 5. 示例三 不恰当的线程池 场景描述: 线程池是一种管理线程的方式,它可以复用线程,减少频繁创建和销毁线程的开销。但在实际使用中,很多人会因为配置不当而导致性能下降甚至崩溃。 问题出现: 假设你创建了一个线程池,但线程池的大小设置得不合理。哎呀,这就好比做饭时锅不够大,菜都堆在那儿煮不熟,菜要是放太多呢,锅又会冒烟、潽得到处都是,最后饭也没做好。线程池也一样,太小了任务堆成山,程序半天没反应;太大了吧,电脑资源直接被榨干,啥事也干不成,还得收拾烂摊子! 代码示例: ruby 线程池的错误用法 require 'thread' pool = Concurrent::FixedThreadPool.new(2) 20.times do |i| pool.post do sleep(1) puts "Task {i} completed" end end pool.shutdown pool.wait_for_termination 分析: 在这个例子中,线程池的大小被设置为2,但有20个任务需要执行。哎呀,这就好比你请了个帮手,但他一次只能干两件事,其他事儿就得排队等着,得等前面那两件事儿干完了,才能轮到下一件呢!这种情况下,整个程序的执行时间会显著延长。 解决方案: 为了优化线程池的性能,我们需要根据系统的负载情况动态调整线程池的大小。可以使用Concurrent::CachedThreadPool,它会根据当前的任务数量自动调整线程的数量。 修正后的代码: ruby 使用缓存线程池 require 'concurrent' pool = Concurrent::CachedThreadPool.new 20.times do |i| pool.post do sleep(1) puts "Task {i} completed" end end sleep(10) 给线程池足够的时间完成任务 pool.shutdown pool.wait_for_termination 总结: 线程池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提升效率,用不好则会成为负担。记住,线程池的大小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 6. 示例四 忽略异常的代价 场景描述: 并发编程的一个常见问题是,线程中的异常不容易被察觉。如果你没有妥善处理这些异常,程序可能会因为一个小错误而崩溃。 问题出现: 假设你有一个线程在执行某个操作时抛出了异常,但你没有捕获它,那么整个线程池可能会因此停止工作。 代码示例: ruby 忽略异常的代码 threads = [] 5.times do |i| threads << Thread.new do raise "Error in thread {i}" if i == 2 puts "Thread {i} completed" end end threads.each(&:join) 分析: 在这个例子中,当i == 2时,线程会抛出一个异常。哎呀糟糕!因为我们没抓住这个异常,程序直接就挂掉了,别的线程啥的也别想再跑了。 解决方案: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应该在每个线程中添加异常捕获机制。比如,可以用begin-rescue-end结构来捕获异常并进行处理。 修正后的代码: ruby 捕获异常的代码 threads = [] 5.times do |i| threads << Thread.new do begin raise "Error in thread {i}" if i == 2 puts "Thread {i} completed" rescue => e puts "Thread {i} encountered an error: {e.message}" end end end threads.each(&:join) 总结: 异常就像隐藏在暗处的敌人,稍不注意就会让你措手不及。学会捕获和处理异常,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并发编程者的关键。 --- 7. 结语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并发编程确实是一项强大的技能,但也需要谨慎对待。大家看看今天这个例子,是不是觉得有点隐患啊?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也学着怎么避开这些坑,别踩雷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编程是一门艺术,也是一场冒险。每次遇到新挑战,我都觉得像打开一个神秘的盲盒,既兴奋又紧张。不过呢,光有好奇心还不够,还得有点儿耐心,就像种花一样,得一点点浇水施肥,不能急着看结果。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就一定能写出更加优雅、高效的代码! 祝大家编码愉快!
2025-04-25 16:14:17
32
凌波微步
转载文章
...; counter:计数器是一个非负的整数,它递增至最大值,而后回零。在SNMPv1中定义的计数器是32位的,即最大值为4,294,967,295; Gauge :也是一个非负整数,它可以递增或递减,但达到最大值时保持在最大值,最大值为232-1; time ticks:是一个时间单位,表示以0.01秒为单位计算的时间; SNMP报文 SNMP规定了5种协议数据单元PDU(也就是SNMP报文),用来在管理进程和代理之间的交换。 get-request操作:从代理进程处提取一个或多个参数值。 get-next-request操作:从代理进程处提取紧跟当前参数值的下一个参数值。 set-request操作:设置代理进程的一个或多个参数值。 get-response操作:返回的一个或多个参数值。这个操作是由代理进程发出的,它是前面三种操作的响应操作。 trap操作:代理进程主动发出的报文,通知管理进程有某些事情发生。 操作命令 SNMP协议之所以易于使用,这是因为它对外提供了三种用于控制MIB对象的基本操作命令。它们是:Get、Set 和 Trap。 Get:管理站读取代理者处对象的值 Set:管理站设置代理者处对象的值 Trap: 代理者主动向管理站通报重要事件 SLA 简述 SLA(服务等级协议):是关于网络服务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一份合同,其中定义了服务类型、服务质量和客户付款等术语 一个完整的SLA同时也是一个合法的文档,包括所涉及的当事人、协定条款(包含应用程序和支持的服务)、违约的处罚、费用和仲裁机构、政策、修改条款、报告形式和双方的义务等。同样服务提供商可以对用户在工作负荷和资源使用方面进行规定。 KPI 简述 KPI(关键绩效指标):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工作目标的工具,是企业绩效管理的基础。 KPI可以是部门主管明确部门的主要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部门人员的业绩衡量指标,建立明确的切实可行的KPI体系,是做好绩效管理的关键。 KPI(关键绩效指标)是用于衡量工作人员工作绩效表现的量化指标,是绩效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woshinideyugegea/p/11242034.html 本篇文章为转载内容。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anqiongsha8211/article/details/101592137。 该文由互联网用户投稿提供,文中观点代表作者本人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的立场。 作为信息平台,本站仅提供文章转载服务,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也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责任。 如发现本文存在侵权、违法、违规或事实不符的情况,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并删除相应内容。
2023-03-19 16:00:05
45
转载
转载文章
...CPU 寄存器和程序计数器(ProgramCounter),这个叫做 CPU 的上下文。 而这些保存下来的上下文,会存储在系统内核中,并在任务重新调度执行时再次加载进来。这样就能保证任务原来的状态不受影响,让任务看起来还是连续运行。 在切换上下文的时候,需要完成一系列的工作,这是一个很消耗资源的操作。 4.4.4 进程的阻塞 正在运行的进程由于提出系统服务请求(如 I/O 操作),但因为某种原因未得到操作系统的立即响应,该进程只能把自己变成阻塞状态,等待相应的事件出现后才被唤醒。 进程在阻塞状态不占用 CPU 资源。 4.4.5 文件描述符 FD Linux 系统将所有设备都当作文件来处理,而 Linux 用文件描述符来标识每个文件对象。 文件描述符(File Descriptor)是内核为了高效管理已被打开的文件所创建的索引,用于指向被打开的文件,所有执行 I/O 操作的系统调用都通过文件描述符;文件描述符是一个简单的非负整数,用以表明每个被进程打开的文件。 Linux 系统里面有三个标准文件描述符。 0:标准输入(键盘); 1:标准输出(显示器); 2:标准错误输出(显示器)。 4.4.6 传统 I/O 数据拷贝 以读操作为例: 当应用程序执行 read 系统调用读取文件描述符(FD)的时候,如果这块数据已经存在于用户进程的页内存中,就直接从内存中读取数据。如果数据不存在,则先将数据从磁盘加载数据到内核缓冲区中,再从内核缓冲区拷贝到用户进程的页内存中。(两次拷贝,两次 user 和 kernel 的上下文切换)。 I/O 的阻塞到底阻塞在哪里? 4.4.7 Blocking I/O 当使用 read 或 write 对某个文件描述符进行过读写时,如果当前 FD 不可读,系统就不会对其他的操作做出响应。从设备复制数据到内核缓冲区是阻塞的,从内核缓冲区拷贝到用户空间,也是阻塞的,直到 copy complete,内核返回结果,用户进程才解除 block 的状态。 为了解决阻塞的问题,我们有几个思路。 1、在服务端创建多个线程或者使用线程池,但是在高并发的情况下需要的线程会很多,系统无法承受,而且创建和释放线程都需要消耗资源。 2、由请求方定期轮询,在数据准备完毕后再从内核缓存缓冲区复制数据到用户空间 (非阻塞式 I/O),这种方式会存在一定的延迟。 能不能用一个线程处理多个客户端请求? 4.4.8 I/O 多路复用(I/O Multiplexing) I/O 指的是网络 I/O。 多路指的是多个 TCP 连接(Socket 或 Channel)。 复用指的是复用一个或多个线程。它的基本原理就是不再由应用程序自己监视连接,而是由内核替应用程序监视文件描述符。 客户端在操作的时候,会产生具有不同事件类型的 socket。在服务端,I/O 多路复用程序(I/O Multiplexing Module)会把消息放入队列中,然后通过文件事件分派器(File event Dispatcher),转发到不同的事件处理器中。 多路复用有很多的实现,以 select 为例,当用户进程调用了多路复用器,进程会被阻塞。内核会监视多路复用器负责的所有 socket,当任何一个 socket 的数据准备好了,多路复用器就会返回。这时候用户进程再调用 read 操作,把数据从内核缓冲区拷贝到用户空间。 所以,I/O 多路复用的特点是通过一种机制一个进程能同时等待多个文件描述符,而这些文件描述符(套接字描述符)其中的任意一个进入读就绪(readable)状态,select() 函数就可以返回。 Redis 的多路复用, 提供了 select, epoll, evport, kqueue 几种选择,在编译的时 候来选择一种。 evport 是 Solaris 系统内核提供支持的; epoll 是 LINUX 系统内核提供支持的; kqueue 是 Mac 系统提供支持的; select 是 POSIX 提供的,一般的操作系统都有支撑(保底方案); 源码 ae_epoll.c、ae_select.c、ae_kqueue.c、ae_evport.c 5、内存回收 Reids 所有的数据都是存储在内存中的,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对占用的内存空间进行回 收。内存回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 key 过期,一类是内存使用达到上限(max_memory) 触发内存淘汰。 5.1 过期策略 要实现 key 过期,我们有几种思路。 5.1.1 定时过期(主动淘汰) 每个设置过期时间的 key 都需要创建一个定时器,到过期时间就会立即清除。该策略可以立即清除过期的数据,对内存很友好;但是会占用大量的 CPU 资源去处理过期的 数据,从而影响缓存的响应时间和吞吐量。 5.1.2 惰性过期(被动淘汰) 只有当访问一个 key 时,才会判断该 key 是否已过期,过期则清除。该策略可以最大化地节省 CPU 资源,却对内存非常不友好。极端情况可能出现大量的过期 key 没有再次被访问,从而不会被清除,占用大量内存。 例如 String,在 getCommand 里面会调用 expireIfNeeded server.c expireIfNeeded(redisDb db, robj key) 第二种情况,每次写入 key 时,发现内存不够,调用 activeExpireCycle 释放一部分内存。 expire.c activeExpireCycle(int type) 5.1.3 定期过期 源码:server.h typedef struct redisDb { dict dict; / 所有的键值对 /dict expires; / 设置了过期时间的键值对 /dict blocking_keys; dict ready_keys; dict watched_keys; int id;long long avg_ttl;list defrag_later; } redisDb; 每隔一定的时间,会扫描一定数量的数据库的 expires 字典中一定数量的 key,并清除其中已过期的 key。该策略是前两者的一个折中方案。通过调整定时扫描的时间间隔和每次扫描的限定耗时,可以在不同情况下使得 CPU 和内存资源达到最优的平衡效果。 Redis 中同时使用了惰性过期和定期过期两种过期策略。 5.2 淘汰策略 Redis 的内存淘汰策略,是指当内存使用达到最大内存极限时,需要使用淘汰算法来决定清理掉哪些数据,以保证新数据的存入。 5.2.1 最大内存设置 redis.conf 参数配置: maxmemory <bytes> 如果不设置 maxmemory 或者设置为 0,64 位系统不限制内存,32 位系统最多使用 3GB 内存。 动态修改: redis> config set maxmemory 2GB 到达最大内存以后怎么办? 5.2.2 淘汰策略 https://redis.io/topics/lru-cache redis.conf maxmemory-policy noeviction 先从算法来看: LRU,Least Recently Used:最近最少使用。判断最近被使用的时间,目前最远的数据优先被淘汰。 LFU,Least Frequently Used,最不常用,4.0 版本新增。 random,随机删除。 如果没有符合前提条件的 key 被淘汰,那么 volatile-lru、volatile-random、 volatile-ttl 相当于 noeviction(不做内存回收)。 动态修改淘汰策略: redis> config set maxmemory-policy volatile-lru 建议使用 volatile-lru,在保证正常服务的情况下,优先删除最近最少使用的 key。 5.2.3 LRU 淘汰原理 问题:如果基于传统 LRU 算法实现 Redis LRU 会有什么问题? 需要额外的数据结构存储,消耗内存。 Redis LRU 对传统的 LRU 算法进行了改良,通过随机采样来调整算法的精度。如果淘汰策略是 LRU,则根据配置的采样值 maxmemory_samples(默认是 5 个), 随机从数据库中选择 m 个 key, 淘汰其中热度最低的 key 对应的缓存数据。所以采样参数m配置的数值越大, 就越能精确的查找到待淘汰的缓存数据,但是也消耗更多的CPU计算,执行效率降低。 问题:如何找出热度最低的数据? Redis 中所有对象结构都有一个 lru 字段, 且使用了 unsigned 的低 24 位,这个字段用来记录对象的热度。对象被创建时会记录 lru 值。在被访问的时候也会更新 lru 的值。 但是不是获取系统当前的时间戳,而是设置为全局变量 server.lruclock 的值。 源码:server.h typedef struct redisObject {unsigned type:4;unsigned encoding:4;unsigned lru:LRU_BITS;int refcount;void ptr; } robj; server.lruclock 的值怎么来的? Redis 中有个定时处理的函数 serverCron,默认每 100 毫秒调用函数 updateCachedTime 更新一次全局变量的 server.lruclock 的值,它记录的是当前 unix 时间戳。 源码:server.c void updateCachedTime(void) { time_t unixtime = time(NULL); atomicSet(server.unixtime,unixtime); server.mstime = mstime();struct tm tm; localtime_r(&server.unixtime,&tm);server.daylight_active = tm.tm_isdst; } 问题:为什么不获取精确的时间而是放在全局变量中?不会有延迟的问题吗? 这样函数 lookupKey 中更新数据的 lru 热度值时,就不用每次调用系统函数 time,可以提高执行效率。 OK,当对象里面已经有了 LRU 字段的值,就可以评估对象的热度了。 函数 estimateObjectIdleTime 评估指定对象的 lru 热度,思想就是对象的 lru 值和全局的 server.lruclock 的差值越大(越久没有得到更新),该对象热度越低。 源码 evict.c / Given an object returns the min number of milliseconds the object was never requested, using an approximated LRU algorithm. /unsigned long long estimateObjectIdleTime(robj o) {unsigned long long lruclock = LRU_CLOCK(); if (lruclock >= o->lru) {return (lruclock - o->lru) LRU_CLOCK_RESOLUTION; } else {return (lruclock + (LRU_CLOCK_MAX - o->lru)) LRU_CLOCK_RESOLUTION;} } server.lruclock 只有 24 位,按秒为单位来表示才能存储 194 天。当超过 24bit 能表 示的最大时间的时候,它会从头开始计算。 server.h define LRU_CLOCK_MAX ((1<<LRU_BITS)-1) / Max value of obj->lru /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对象的 lru 大于 server.lruclock 的情况,如果这种情况 出现那么就两个相加而不是相减来求最久的 key。 为什么不用常规的哈希表+双向链表的方式实现?需要额外的数据结构,消耗资源。而 Redis LRU 算法在 sample 为 10 的情况下,已经能接近传统 LRU 算法了。 问题:除了消耗资源之外,传统 LRU 还有什么问题? 如图,假设 A 在 10 秒内被访问了 5 次,而 B 在 10 秒内被访问了 3 次。因为 B 最后一次被访问的时间比 A 要晚,在同等的情况下,A 反而先被回收。 问题:要实现基于访问频率的淘汰机制,怎么做? 5.2.4 LFU server.h typedef struct redisObject {unsigned type:4;unsigned encoding:4;unsigned lru:LRU_BITS;int refcount;void ptr; } robj; 当这 24 bits 用作 LFU 时,其被分为两部分: 高 16 位用来记录访问时间(单位为分钟,ldt,last decrement time) 低 8 位用来记录访问频率,简称 counter(logc,logistic counter) counter 是用基于概率的对数计数器实现的,8 位可以表示百万次的访问频率。 对象被读写的时候,lfu 的值会被更新。 db.c——lookupKey void updateLFU(robj val) {unsigned long counter = LFUDecrAndReturn(val); counter = LFULogIncr(counter);val->lru = (LFUGetTimeInMinutes()<<8) | counter;} 增长的速率由,lfu-log-factor 越大,counter 增长的越慢 redis.conf 配置文件。 lfu-log-factor 10 如果计数器只会递增不会递减,也不能体现对象的热度。没有被访问的时候,计数器怎么递减呢? 减少的值由衰减因子 lfu-decay-time(分钟)来控制,如果值是 1 的话,N 分钟没有访问就要减少 N。 redis.conf 配置文件 lfu-decay-time 1 6、持久化机制 https://redis.io/topics/persistence Redis 速度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所有的数据都存储在内存中。如果断电或者宕机,都会导致内存中的数据丢失。为了实现重启后数据不丢失,Redis 提供了两种持久化的方案,一种是 RDB 快照(Redis DataBase),一种是 AOF(Append Only File)。 6.1 RDB RDB 是 Redis 默认的持久化方案。当满足一定条件的时候,会把当前内存中的数据写入磁盘,生成一个快照文件 dump.rdb。Redis 重启会通过加载 dump.rdb 文件恢复数据。 什么时候写入 rdb 文件? 6.1.1 RDB 触发 1、自动触发 a)配置规则触发。 redis.conf, SNAPSHOTTING,其中定义了触发把数据保存到磁盘的触发频率。 如果不需要 RDB 方案,注释 save 或者配置成空字符串""。 save 900 1 900 秒内至少有一个 key 被修改(包括添加) save 300 10 400 秒内至少有 10 个 key 被修改save 60 10000 60 秒内至少有 10000 个 key 被修改 注意上面的配置是不冲突的,只要满足任意一个都会触发。 RDB 文件位置和目录: 文件路径,dir ./ 文件名称dbfilename dump.rdb 是否是LZF压缩rdb文件 rdbcompression yes 开启数据校验 rdbchecksum yes 问题:为什么停止 Redis 服务的时候没有 save,重启数据还在? RDB 还有两种触发方式: b)shutdown 触发,保证服务器正常关闭。 c)flushall,RDB 文件是空的,没什么意义(删掉 dump.rdb 演示一下)。 2、手动触发 如果我们需要重启服务或者迁移数据,这个时候就需要手动触 RDB 快照保存。Redis 提供了两条命令: a)save save 在生成快照的时候会阻塞当前 Redis 服务器, Redis 不能处理其他命令。如果内存中的数据比较多,会造成 Redis 长时间的阻塞。生产环境不建议使用这个命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Redis 提供了第二种方式。 执行 bgsave 时,Redis 会在后台异步进行快照操作,快照同时还可以响应客户端请求。 具体操作是 Redis 进程执行 fork 操作创建子进程(copy-on-write),RDB 持久化过程由子进程负责,完成后自动结束。它不会记录 fork 之后后续的命令。阻塞只发生在 fork 阶段,一般时间很短。 用 lastsave 命令可以查看最近一次成功生成快照的时间。 6.1.2 RDB 数据的恢复(演示) 1、shutdown 持久化添加键值 添加键值 redis> set k1 1 redis> set k2 2 redis> set k3 3 redis> set k4 4 redis> set k5 5 停服务器,触发 save redis> shutdown 备份 dump.rdb 文件 cp dump.rdb dump.rdb.bak 启动服务器 /usr/local/soft/redis-5.0.5/src/redis-server /usr/local/soft/redis-5.0.5/redis.conf 啥都没有: redis> keys 3、通过备份文件恢复数据停服务器 redis> shutdown 重命名备份文件 mv dump.rdb.bak dump.rdb 启动服务器 /usr/local/soft/redis-5.0.5/src/redis-server /usr/local/soft/redis-5.0.5/redis.conf 查看数据 redis> keys 6.1.3 RDB 文件的优势和劣势 一、优势 1.RDB 是一个非常紧凑(compact)的文件,它保存了 redis 在某个时间点上的数据集。这种文件非常适合用于进行备份和灾难恢复。 2.生成 RDB 文件的时候,redis 主进程会 fork()一个子进程来处理所有保存工作,主进程不需要进行任何磁盘 IO 操作。 3.RDB 在恢复大数据集时的速度比 AOF 的恢复速度要快。 二、劣势 1、RDB 方式数据没办法做到实时持久化/秒级持久化。因为 bgsave 每次运行都要执行 fork 操作创建子进程,频繁执行成本过高。 2、在一定间隔时间做一次备份,所以如果 redis 意外 down 掉的话,就会丢失最后一次快照之后的所有修改(数据有丢失)。 如果数据相对来说比较重要,希望将损失降到最小,则可以使用 AOF 方式进行持久化。 6.2 AOF Append Only File AOF:Redis 默认不开启。AOF 采用日志的形式来记录每个写操作,并追加到文件中。开启后,执行更改 Redis 数据的命令时,就会把命令写入到 AOF 文件中。 Redis 重启时会根据日志文件的内容把写指令从前到后执行一次以完成数据的恢复工作。 6.2.1 AOF 配置 配置文件 redis.conf 开关appendonly no 文件名appendfilename "appendonly.aof" AOF 文件的内容(vim 查看): 问题:数据都是实时持久化到磁盘吗? 由于操作系统的缓存机制,AOF 数据并没有真正地写入硬盘,而是进入了系统的硬盘缓存。什么时候把缓冲区的内容写入到 AOF 文件? 问题:文件越来越大,怎么办? 由于 AOF 持久化是 Redis 不断将写命令记录到 AOF 文件中,随着 Redis 不断的进行,AOF 的文件会越来越大,文件越大,占用服务器内存越大以及 AOF 恢复要求时间越长。 例如 set xxx 666,执行 1000 次,结果都是 xxx=666。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Redis 新增了重写机制,当 AOF 文件的大小超过所设定的阈值时,Redis 就会启动 AOF 文件的内容压缩,只保留可以恢复数据的最小指令集。 可以使用命令 bgrewriteaof 来重写。 AOF 文件重写并不是对原文件进行重新整理,而是直接读取服务器现有的键值对,然后用一条命令去代替之前记录这个键值对的多条命令,生成一个新的文件后去替换原来的 AOF 文件。 重写触发机制 auto-aof-rewrite-percentage 100 auto-aof-rewrite-min-size 64mb 问题:重写过程中,AOF 文件被更改了怎么办? 另外有两个与 AOF 相关的参数: 6.2.2 AOF 数据恢复 重启 Redis 之后就会进行 AOF 文件的恢复。 6.2.3 AOF 优势与劣势 优点: 1、AOF 持久化的方法提供了多种的同步频率,即使使用默认的同步频率每秒同步一次,Redis 最多也就丢失 1 秒的数据而已。 缺点: 1、对于具有相同数据的的 Redis,AOF 文件通常会比 RDB 文件体积更大(RDB 存的是数据快照)。 2、虽然 AOF 提供了多种同步的频率,默认情况下,每秒同步一次的频率也具有较高的性能。在高并发的情况下,RDB 比 AOF 具好更好的性能保证。 6.3 两种方案比较 那么对于 AOF 和 RDB 两种持久化方式,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 如果可以忍受一小段时间内数据的丢失,毫无疑问使用 RDB 是最好的,定时生成 RDB 快照(snapshot)非常便于进行数据库备份, 并且 RDB 恢复数据集的速度也要比 AOF 恢复的速度要快。 否则就使用 AOF 重写。但是一般情况下建议不要单独使用某一种持久化机制,而是应该两种一起用,在这种情况下,当 redis 重启的时候会优先载入 AOF 文件来恢复原始的数据,因为在通常情况下 AOF 文件保存的数据集要比 RDB 文件保存的数据集要完整。 本篇文章为转载内容。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zhoutaochun/article/details/120075092。 该文由互联网用户投稿提供,文中观点代表作者本人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的立场。 作为信息平台,本站仅提供文章转载服务,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也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责任。 如发现本文存在侵权、违法、违规或事实不符的情况,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并删除相应内容。
2024-03-18 12:25:04
541
转载
站内搜索
用于搜索本网站内部文章,支持栏目切换。
知识学习
实践的时候请根据实际情况谨慎操作。
随机学习一条linux命令:
alias ll='ls -l'
- 创建一个别名以快速查看详细文件列表。
推荐内容
推荐本栏目内的其它文章,看看还有哪些文章让你感兴趣。
2023-04-28
2023-08-09
2023-06-18
2023-04-14
2023-02-18
2023-04-17
2024-01-11
2023-10-03
2023-09-09
2023-06-13
2023-08-07
2023-03-11
历史内容
快速导航到对应月份的历史文章列表。
随便看看
拉到页底了吧,随便看看还有哪些文章你可能感兴趣。
时光飞逝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